中德项目学生与德语培训班学生的教学比较
——以江苏理工学院中德项目学生和新东方德语培训班学生为例
2020-11-30王爱娜江苏理工学院
文 王爱娜(江苏理工学院)
笔者在新东方培训学校小语种部和江苏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项目担任了两年多德语教师。在此期间,发现不同教学形态下,学生的德语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类型不同
中德项目的学生年龄基本一致,均通过高考统一录取招生,高考成绩差距不大。高中学理科为主,参加的项目今后主要学习机械制造和环境工程专业。但学生本身语言天赋不强。男多女少,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习惯有差异。而新东方的学生各个年龄段都有,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有很多差异。虽然大学生比较多,但学文科和理工科的都有,有语言天赋差异。文科生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能通过全方位调动感官对语言进行加工处理。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利于课堂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
二、学习动机有差异
中德项目中有的学生有明确的出国留学意向,因此特意报考本校中德合作项目去德国梅泽堡学习,获得双学位。也有的学生由于高考不理想,不得不选择合作项目以获取更有含金量的文凭。而新东方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纯粹喜欢德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留学深造需要,还有一部分是高校学生已经在学校学过德语,到培训班来查漏补缺。
三、教学规模和进度差异
中德项目课程安排密集,平均每周20 节德语课,高中式学习管理模式,课堂人数安排在25 到30 人左右。而新东方同样多的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高校更少,节奏快,需要自学能力,不同水平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般安排10 人左右小班教学。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两种不同教学形态呈现了各自优势,它们对高校中外合作项目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四、根据学生高考外语成绩合理安排班级
从学校管理方面看,应该根据学生高考的外语成绩,合理安排每个班级。具体说就是,从语言级别A1 到B2的基础阶段应该每个班学生的平均水平都安排得比较平衡,不能使优秀的和相对落后的学生完全分开,因为这个阶段正需要打基础,班级需要积极向上的氛围促使学生学习一门全新语言。备考阶段应该实施分数阶梯式分班,高分班加快节奏,保证全部通过语言考试;中等班应该加强缺漏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争取让更多人跻身高分班;低分班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德语公共四六级考试,不完全失去学习动力和目标。此外,班级总人数也要控制在中小范围,一般10 到25 人比较利于语言练习,也有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能够因材施教,从细节上把控教学质量。当然,高校也可以参考培训学校,安排助教老师专门负责学生课后预习和复习,多提供课堂以外的教学形式,比如网络辅导、寒暑假夏令营等。
五、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借鉴
从教学目标看,中外合作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德语运用能力,根据性别、天赋、习惯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有的方法利于语言学习,有的却相反。比如有的同学在高中养成习惯抄写笔记,还能合理利用图画、色彩,并且工整有序,这种习惯的好处是复习时思维清晰,充分发挥了图像感官作用。缺点是过于纠结细节。相比而言,另外一部分学生更喜欢将注意力集中逻辑思维方面,尤其是德语变格的推理。经笔者观察,大多数理科好的学生在推理时速度更快于文科好的学生,这种习惯的好处是在口头表达时会相对更快,缺点是正确率不一定高。而最佳学习状态则应该既认真整理自己的笔记,又能充分理解、思考语言隐藏的逻辑,不断强化巩固这个过程,科学遵循人类记忆特点,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在语言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观察,安排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借鉴。
六、根据每个同学情况“因材施教”
很重要的一点是,从教学方向看,学生学习最初的动机不同,教师应该尽量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引导他们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比如,对于有明确目标想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出国的同学,教师应该多普及一些留学知识,不仅是语言本身,也应该结合德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教学。有了这些背景知识,不论完成语言考试,还是经历留学生活,对这些学生来说都大有益处。另外,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有趣活动,比如流行的德语歌曲、组织德语口语角等,使学习德语更具吸引力。
总之,高校中德合作项目可以从培训学校的德语教学中获得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对高校中德合作项目德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