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文化自信”的外语教学

2020-11-30刘咏丹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侨园 2020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文化自信

文 刘咏丹(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对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是最先接触外国文化的重要群体,同时也是日后跨文化交际的中坚力量。如何培养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具有双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以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外语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了解他国文化,交流和传递本国文化。同时,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文化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习某种语言时,学习者必须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如今,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学习周期长,并且整个过程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和英美国家文化时,母语及母语文化认同会受到一定冲击。例如,现在的学生偏好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喜欢看英美影视剧,偏爱西方文化和乐器,爱吃牛排意大利面等西式食物。可见,西方文化确实对中国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不小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什么是文化自信?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在借莎士比亚强调文化的珍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其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文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支撑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绵延发展。而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是深入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和原则,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今社会,我们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换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一、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一方面开阔了视野,提供了多元的价值参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由于辨识能力弱,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由于现今快餐文化盛行,许多学生无法静下心研读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之电影电视剧的虚构和篡改,不仅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表现出消极的认知态度。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文化自信不足表现的非常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文化兴趣不足,以及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缺乏等方面。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频繁深入,对外语人才本土文化表达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大学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讲解上,即便有文化导入,也多局限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外语专业,由于很少开设中国文化课程,高校外语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目标语言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外语国家文化,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外语。课程内容几乎不涉及我国民族文化,这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普及人文知识及提升文化素养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外来电影、电视剧、音乐以及娱乐节目等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出现了许多外语专业学生对外国文化一见钟情,对本土文化却置若罔闻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信息,不能有效表达自己基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观点和意见,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了单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无法主动积极与谈话对象交流中国文化信息,只能被动接受西方文化信息,形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这种可悲的现象源于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因素的缺失。许多外语不错的学生能通晓外国诗歌、经典名著,对圣经故事、希腊神话如数家珍,但却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述中国四大名著,如何翻译儒家经典和唐诗宋词,甚至对家乡文化景点也无法完整连贯地表达。因此,外语教学和测试中导入文化因素迫在眉睫。

二、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和测试

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真正成为具备双语双向能力的外语人才,笔者给出五条建议:

(一)教学中增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内容

造成学生崇洋心理和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遗漏了关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知识等内容。我们的教材,绝大多数来自于母语为英文的文献,反映的也是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但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文章却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增加英语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名著经典、诗词歌赋、风景名胜、饮食、节日、服饰、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提高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二)开设中国文化汉英双语课以及宣传中国文化的课外活动

文化交流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发展状况的能力。针对这一任务,高校可以开设中国文化汉英双语课,该课程不仅适用于英语专业学生,也适用非英语专业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识。课堂上,教师不仅欣赏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介绍英文表达方式;学生不仅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更恰当更有趣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除了授课,高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宣传中国文化的课外活动,例如:中国古诗词翻译大赛等。既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又锻炼了英语,一举多得。

(三)外语教学中适当运用传统教学方法

近几年,我们一直研究由西方引进的二语习得教学法,比如:交际法、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不可否认,这些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法真的一无是处吗?比如吟诵法和朗读法,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英语诗歌和散文教学呢?因此,笔者认为被我们长期贬低的中式传统教学法并没有如此一无是处,相反,它们还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秉承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外教学法,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外语教学效率,也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增强教师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今天,教育部门对教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提出了要求。因为教师所具备的这方面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水平有很大影响。在许多外语课堂中,教师一般不会介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教师缺乏中国文化素养,很难在课堂上涉猎中国文化内容。所以,教师应端正自己的价值观,提高自身文化自信和综合文化素养,多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中西文化修养和表述能力。

(五)在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元素

目前,在传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以及研究生英语考试或是每学期期中期末英语考试中很难见到中国文化的踪影。当然,作为语言等级考试,应当避免把对语言水平的测试变成对文化内容的测试。但语言的理解不仅仅是指对词汇和句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所蕴藏的文化概念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因此,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测试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英语测试中有效导入文化因素非常必要。另外,如果能在测试中体现中国本土文化内容,对外语教学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既然在平时教学中穿插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等内容,不妨在期中和期末考试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考察,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法。至于大型等级考试,可以在阅读题材上增加相关内容,或是作文题目上涉及中西方文化对比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结合起来,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同时,也积极与世界文明共同奏响和谐之音。这种文化理性把握一方面要求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往,扩大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展示中华文化之魅力,增强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取长补短,学习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发展自己。作为外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把这种修养和自信传递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最终,使其真正成为中国未来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文化自信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Discussion about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