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思考
2020-11-2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在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把核心价值内容与技术元素完美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如何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当表达,向世界准确展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
1 人工智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1.1 丰富表现形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度
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核心价值内容和现代审美元素,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强大活力。从刷脸智能图书馆、AR 儿童绘本、可“对话”的无人售卖机,到动画电影《花木兰》、莫高窟“飞天”网络游戏、故宫小度人工智能音箱……这些在过去听起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如今已变成现实。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提升了传播效度。
1.2 优化用户体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强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高科技,能够营造出一个虚拟场景。在那里,受众的互动和感知需求得到满足,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故宫珍藏的北宋《清明上河图》,为保护文物原来每两年只展出一周,而如今观众每天都能看到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受众通过触摸屏幕,能够欣赏逼真的艺术画面,聆听专业的艺术讲解,甚至还能听到市井街巷的叫卖声、说书声。强大的沉浸式体验让受众徜徉在历史的文化场景中,真实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强度。
1.3 延伸时间空间,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度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翻译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轻松运用不同国家的语言、方言与受众进行对话交流,打破了跨语言、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壁垒,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以敦煌为例,人工智能讲解员“敦煌小冰”把上千页《敦煌学大辞典》烂熟于心,用不同语言以聊天的方式向游客讲解敦煌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每年至少可以帮助200 万人了解古老神秘的莫高窟文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更多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2 人工智能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应用
2.1 传统文化景区中的VR、AR 技术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北京的圆明园、陕西的兵马俑和山西的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文化景区一直承担着展现古迹原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大众文化需求的提高,以VR、AR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传统文化景区,虚拟和现实的不断转变改变了先前单调的景区游览模式,重新赋予了传统文化景区新活力。
首先是VR 技术。传统景点的展现多采用“静态陈列为主,文字介绍为辅”的方式,这种枯燥单调、缺乏互动的展现方式阻碍了受众观看展品细节、了解深刻内涵需求的实现。VR 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古迹模型来营造一个完全虚拟的历史世界。游客通过佩戴专业设备,得到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虚拟感知。尽管身处现实世界,游客却可以穿越到虚拟世界中,与生动逼真的历史人物对话,欣赏精妙绝伦的历史建筑,感悟特定历史环境的民生百态……这种沉浸式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贴近真实的传统文化,增进互动交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VR 技术不同,AR 是一种将虚拟影像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技术。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洪坑土楼景区为例,它利用AR 技术将真实环境与虚拟的影像融合到同一时空。游客可以在现场直观地领略到洪坑土楼从开始准备打地基到最后夯土筑墙的全过程。这种技术既能展现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古建筑群的奇特构造,彰显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高深造诣;又能打破时空限制,帮助游客全面了解土楼景区的历史文化。在游览过程中,游客还可以通过扫描特定的标识,获得附带着声音、文字和特效的三维展品模型,使冰冷的展品以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游客眼前,使传统文化有声有色、触手可及。
2.2 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深度学习技术
“深度学习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自动识别文字、图像、声音数据,让机器学会自我学习[2]。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的青年认为传统文化“跟不上潮流”,对传统文化存在错误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文化受众群体狭窄,创新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我们亟待借助以“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用年轻人喜爱的歌曲舞蹈、影视作品等形式来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核包上时代外衣。这不仅能激发当代青年群体深入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综艺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它打破传统文化节目枯燥无味的客观讲解模式,以“国宝机器人”(即文物)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用文物讲历史,用文物理文明[3]。它虽以文物为中心,却不忽视与文物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让受众在了解文物的同时,明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受众在与“国宝机器人”互动的过程中,赋予了文物温度和灵魂,无形间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3 新媒体App 中的精准推送技术
精准推送技术是新媒体平台基于对受众的喜恶分析,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同受众的生活背景、价值观念也不近相同,如果缺乏对受众的兴趣偏向和文化需求的了解,单纯“一刀切”式的宣传传统文化,那么便有可能引起受众抵制和厌烦,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新媒体App 中的精准推送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先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受众信息,随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受众的文化兴趣进行精准预判,分析受众使用习惯,制定个性化传播策略,实现了推送内容与受众需求的供需统一,提高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以抖音App 为例,它结合使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自主选择技术,适时推送与受众感兴趣元素相关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传播。例如,如果你喜爱穿搭,那么你就会收到有关传统服饰的视频;如果你热衷音乐,那么你就会收到有关古琴琵琶等传统乐器的视频;如果你喜欢美食,那么你就会收到与传统老字号美食有关的视频……正是抖音能够明晰受众的好恶,才能在满足受众观看欲望的同时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人工智能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的挑战
3.1 模式化传播,降低传统文化自有温度
数字化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理性客观的代表,人工智能机器人虽具备超越人脑的知识储备,但却无法真正模拟人的情感,无法与受众产生心灵共鸣。由于受到编码等技术要素的制约,机器人传播效率虽高,但却无法传播出真正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的文化内容,内涵诠释不够深刻,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在一些需要复杂人机互动的场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普遍会出现延迟、反应迟钝、所答非所问的现象。过于模式化的传播方式既没有真正激发起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反而还降低了传统文化自身的美学魅力,失去应有的温度与活力。因此,如何规避人工智能模式化传播,将传统文化持有的温度、深度和高度注入人工智能技术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信息茧房,桎梏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4]。在传播过程中,各类新媒体平台为迎合受众口味、提升使用感受、确保用户黏性,纷纷引入了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推送技术。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受众的忠诚度,但也会使受众获取的信息类别单一,导致视野狭窄。久而久之,在数据过滤算法的影响下,就会有部分受众不经意间将传统文化信息屏蔽起来,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受限。因此,我们亟待进一步完善精准推送技术,革新仅以“浏览次数”作为推送标准的做法,全方位考核推送标准,推动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3.3 追逐利益,稀释传统文化深刻内涵
作为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来带了挑战。首先,在逐利人的眼中,人工智能是可带来巨大财富的“赚钱机器”。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曲解、恶搞,以达到夺人眼球、赚取金钱的目的。这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做法不仅会对传统文化本身内涵造成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由于人工智能产生时间较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许多潜在的问题需要足够的时间、资金去发现和解决。人工智能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操控者的立场、目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表述,从而误导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传播传统文化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建立起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容与新形式要素结合好,实现技术要素、文化价值、商业利益的统一[5]。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1+1〉2 的效果。
4 结语
步入新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要善用技术、用好技术,发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优势,让中华传统文化持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