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下天津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策略研究*
2020-11-29毛义华李书明
毛义华,李书明
(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300301)
1 引言
创新既可打破单一要素或全要素报酬递减的趋势,也可突破经济发展中要素或资源短缺所造成的瓶颈[1]。因此,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连接科技与经济,实现技术与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创新整体效率,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新型研发机构以创新的形式激发科研院所的活力,有效协同体制内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随之而来,如何培育承载研发创新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有效贯通基础应用研究、技术产品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过程等,也就成为实现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2 新型研发机构的界定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2.1 新型研发机构的概念
随着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势头迅猛、创新成效不断显现,“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的内涵和边界越来越模糊。学界暂没有对新型研发机构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学者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苟尤钊等人基于科技创新价值链视角,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创新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存在于纯基础研究与商业性技术开发的中间地带[2];冯冠平等人剖析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清院)的运作方式与机制,并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的定位理念[3];朱建军等人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探讨了江苏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方案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江苏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新内涵和管理模式[4];夏太寿等人探讨分析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相比传统机构具有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政产学研高度协作、治理模式去行政化等特点[5]。天津市科技局提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地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组织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独立法人组织[6]。
2.2 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
国内外较为典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有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协会在德国有69个研究所和研究设施,包括9000多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弗劳恩霍夫协会下辖研究所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通信与知识、能源与资源、服务生产与供应等。它们聚焦当今科技问题,比如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真正使研究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为此,许多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研究人员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特色机制包括以下方面:坚持非营利的公共研发组织性质,专注于应用技术研发、政府基本资助模式以及分散多元[7]。
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AIST)是当前日本最大的国家级公共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推动产学官合作研究和成果的发布、普及活动,进行工业科学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AIST前身为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政府部门对AIST的经费支持也充分体现了其政府研究机构的定位。政府将经费直接投入到环境、能源等长期研究领域以及涉及技术基础建设的项目;而对旨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及新产业开发能力的项目,则由研究机构自行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国家只是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引导,这样新产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紧密契合,促进了技术成果产业化。AIST的成功在于引入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注重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善于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以及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1973年,台湾当局仿照韩国、日本经验,成立“财团法人”性质的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几十年来,台湾工研院始终以“世界级研发机构、产业界的开路先锋”为组织使命,将IT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与台湾当地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被称为“台湾之脑”。台湾工研院已培育70多位台湾高科技企业的CEO,孵化165家新创高科技公司。台湾工研院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制度约束下的专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定位的专注,法律规定财团法人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业务领域聚焦,专门从事产业技术开发,主要承担企业做不了、不愿做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8]。
1996年深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型研发机构纷纷涌现,比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多地政府认为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并纷纷出台了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政策,广东省制定了《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山东省政府2019年发布了《建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推动创新发展的框架意见》。
3 天津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
初步统计,当前天津拥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00多家,其建设和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科研团体或个人等多种类型,机构性质包括事业单位、企业、民办非企业、社会团体。联合方式包括以政府为主导,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家单位之间联合;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中以一家单位为主导,联合其他单位共建;或以社会组织、科研团体为主导,联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在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过程中,主导单位起决定性作用,建设目标最明确,一般出资也最多,其运行和管理机制一般也沿袭主导单位。
为了促进产业原始创新,培育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产业,天津市加速建设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市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全面推动各支柱产业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例如《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上述相关办法,化解当前诸多新型研发机构“四不像”难题,彻底打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从而推进创新创业和产业结构升级。
2018-12,天津市科技局公示首批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拟认定名单,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和光(天津)应用激光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按有限公司。预计到2020年,天津市将建设新型产业研究院20家;到2025年,经认定的产业研究院将达到30家,使天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6]《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与考核管理办法》规定,对经认定的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相应支持政策。市科技局根据考核结果择优给予每家每年额度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
同时,产业技术研究院或衍生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将共同给予国家支持额度1∶1的配套资金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市级科技计划的,不受申报项目数量限制;对于产业技术研究院进口仪器设备给予相应补贴;产业技术研究院衍生企业主要负责人优先纳入本市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的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天津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股支持等。
4 创新驱动背景下天津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策建议
“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未来10年的主旋律,新型研发机构以创新的形式激发科研院所活力,有效协同体制内资源与市场进行结合,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出现,不断把来自传统研发机构自身或社会的技术和成果进行转化。天津政府应充分利用资金、政策、人才、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配置,充分发挥协调、引导功能,鼓励各类资本相互共建研发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创新环境改善等,促进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依靠自身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政府政策引导形成合力
对于政府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其建设不同阶段的需求,政府部门应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更多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机制,引入国内外资本,或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专项支持制度,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新型研发机构各种优惠,如对于符合条件的机构采购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等。
4.2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体制机制
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主体有多种类型,应当严格按照机构章程的约束,充分发挥票决制对重大事项的决定作用,从而使不同主体在战略、目标、组织和资源等层面上实现高效协同。同时,在新型研发机构内部搭建起依托法律制度有效运行、监管和评估的机制。
4.3 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
加快拓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立专业化的成果(知识产权)转化服务中心,发挥线上线下平台的独特作用;搭建专业化的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共享的渠道,提高科技成果与科技开发需求的发布效率;由各建设主体协同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协力促进科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4.4 加强创新人才储备机制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引进高端人才、人员薪酬体制、人才管理培养制度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为人才发展创造提升的机会,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人才激励方面,引入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新的分配模式;评价方式方面,大力推广基于第三方绩效考评、同行评议的评价方式,引导研发人员更加注重实际产业问题的解决能力;团队、项目管理方面,突出绩效考核的导向,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为核心的全方位评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