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布衣思想家墨子

2020-11-29张国军曹冬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侨园 2020年8期
关键词:墨家道德行为墨子

文 张国军曹冬(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始祖。“博通古书”的墨子,对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的统治者怀有极大不满,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抱以深切同情。

墨家思想和当时的儒学同称“显学”,但它与孔孟儒学又有不同。在儒家学说居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墨家长期被冷落,直到近代,墨家思想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兼相爱的道德理想

墨子“兼相爱”思想是墨家区别于其他诸子学说的重要特征,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墨子的兼爱是不别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爱。它有两个含义:一是爱人如己,爱无差等。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即要求人们把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来看待,要视人如己,不分差等地去爱一切人。墨子认为,爱自己和爱别人是统一的,爱别人实质上也是使自己得到爱和保证,所以对待别人和对待自身是不应有差别的。他以“孝”来例阐明自己的主张:每个人都爱自己的父母,也希望别人爱自己的父母。但一个人只有先爱别人的父母,然后别人才能以爱自己的父母作为报答。如果你伤害别人和别人的父母,那么你和自己的父母也会受到伤害。二是兼异于别,以兼易别。所谓“兼”就是相互补充、彼此照应。“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举乎”。意思是说,兼能使个人的长处通过彼此帮助,变成所有人的长处。“别”是“兼”的反面,即彼此分离、对立、不相容。墨子坚持是“兼”非“别”的鲜明立场,并主张“兼以易别”,即发扬“兼”消除“别”、用“兼”代替“别”。认为只有“兼”、“兼爱”才是“圣王之道”。

二、交相利的行为准则

在墨子学说中,“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兼爱”本身就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所谓“交相利”是指人与人、国与国在相互交往中坚持互利原则,彼此不得侵犯对方的利益。“交相利”原则既是实现“兼相爱”的必要途径,也是“兼相爱”所必然的行为准则。

“兼相爱”与“交相利”相统一的思想,表明墨子“义利合一”的义利观。墨子也讲“义”,只是在他看来,“义”不能离开“利”而存在,二者合而为一。即“义,利也”,义就是利。考察墨子所谓“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以不侵犯别国利益和他人劳动成果为义。他认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是不义行为。而发动战争,掠夺别国,则更是不义,所谓“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其二,助人以利,谓之义。也就是说,只有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是真正的“义”。因此,墨子是以“利”为辨别道德行为是“义”还是“不义”的唯一标准。

三、合其志功的动机与效果统一论

同“义利合一”的义利观相联系,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墨子将“志”“功”合一,提出了“合其志功而观焉”的命题。所谓“志”,即道德行为的动机;“功”,则是指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墨子的“志功合一”论,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不管行为效果善恶显著与否,都要注重于行为动机的考察。首先,即使行为效果是善的,也要看行为者的动机是否善。其次,在行为效果的善恶不明显情况下,更要注重于行为动机的考察。二是行为动机的善恶明确以后,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应注重效果。墨子认为,贤善的人应当选择功效大的行为而为之,君子之德不能只是独善其身,还要鼓励大家都来践行仁义。在墨子思想中,“志功合一”论是极为精湛的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人的道德品质是如何形成的,墨子强调后天环境的作用,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帮染不可不慎也。墨子不但阐明了人的善恶之性是后天形成的,还提出了“染不可不慎”的主张。墨子认为,对环境的影响必须十分重视,特别是慎重择友。他说,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先圣六王”之所以品德高尚,被后人所敬仰,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朋友或亲信;而那些昏君暴君,如桀、纣、幽王等,之所以德行丧失,国破身亡,是因为选择了恶人奸臣作亲信。君王是这样,一般人更是如此。

墨子的思想感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他还提出“非命”说,反对命中注定论,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总之,墨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猜你喜欢

墨家道德行为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墨子破云梯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墨子教诲青年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浅谈先秦墨家哲学观念
论墨子“兼爱”思想作为通识教育之核心理念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