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港口发展评价
2020-11-29程军吴燕子广州航海学院
◎ 程军 吴燕子 广州航海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由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起步,奠定了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山市抓住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我国促进国内需求等发展机遇,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了经济贸易高速稳定增长。中山港作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以服务所在城市为主,承担全市约50%的货物运输量、60%以上集装箱运输任务。
1.中山港口腹地支持
1.1 经济快速增长推动港口发展
“十一五”以来,中山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步伐,发展质量也明显提高。其中,2011~2017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1%,高出全省同时期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到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大关,达106327元(折合15748美元)。
2005年以来,中山市港口吞吐量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68,港口吞吐量的增长与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山市港口以服务临近地区的沿江沿河产业及周边生产生活物资需求为主,承担了全市约50%的货物运输任务。
1.2 专业镇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集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专业镇迅速崛起,成为全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中山市拥有18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7个国家级专业化生产制造业基地,形成了家电、灯饰、健康医药、纺织服装、五金等为代表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古镇灯饰、小榄五金、南头家电等10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专业镇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支持中山经济发展的独有特色和优势。依托密布的水网优势,中山市专业镇为中山港各港区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货源,港口也为专业镇经济提供了便利、经济物流通道。
1.3 轻型加工产业带动集装箱运输
中山市三次产业结构2005年为3.5:60.9:35.6,2017年调整为1.9:50.3:47.8,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均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约为44.6%、18.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3%。中山市工业生产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灯具、家具、家电、电子信息设备等轻型加工工业产品,适合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例较高。《中山港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研究显示,按进出口商品分类金额结构进行分析,近年来中山市外贸适箱货金额比例基本在86%左右,适箱货以服装、鞋类、家电等轻工产品以及机械设备为主;外贸适箱货的装箱比大约在80%左右,集装箱生成系数较高。
2.中山港口发展驱动
2.1 对外贸易
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地区外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87.5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390.9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3%。其中,受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对外贸易进入平稳发展期,年均增速4.7%。
从进出口结构看,出口主导地位突出,2017年出口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高达79.6%,比2000年高出19.2%。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导致出口重箱多,进口重箱少。中山市出口主要市场是欧美,进口主要市场则主要是亚洲国家和地区。与欧美市场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因此欧美航线的出口多数为重箱,进口则多数为空箱。
2.2 国内贸易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山市已形成了古镇灯饰、小榄五金、东凤家电、大涌红木、港口游戏游艺设备等专业镇经济,近年工业销售内销产品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维持在65%以上。且镇区产品在相应国内市场均占过半份额,国内市场地位较高。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出口和利用外资形势严峻局势下服装、灯具、照明装置等传统出口商品疲软下滑,内销市场成为企业保增长的重要部分。
从地方消费市场看,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8年的480.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309.9亿元,年均增速达11.8%,高于对外贸易同期年均增速7.1个百分点,地区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5%,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内需战略逐步深入推进,国内贸易及地区消费升级将进一步带动中山市港口内贸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
3.中山港口发展评价
3.1 保障产业发展
依托水运运量大、成本低、污染轻的优势,中山港为区域城市、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所需的矿建材料、水泥等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全港完成矿建材料及水泥近5900万吨,占全港货物吞吐量比重近73%,成为支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物资运输的核心基础。同时,中山市以设备制造、纺织服装、计算机、通信等为代表的各类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省加工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级市之一,依托中山港集装箱运输以及对外开放的门户作用,约有60%的本地生成集装箱通过中山港进出,港口为中山市物流效率提升及成本降低、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贡献巨大。
3.2 支撑扩大开放
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批后,依托港口的澳门—中山游艇自由行开通、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投入使用,港口为中山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港口逐步成为吸引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引擎,尤其是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黄圃园及小榄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发展提速明显,石化、食品加工、海工装备制造、预制构件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港口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力支撑了腹地生产力转型升级及布局调整。中山市通过“市场主导型港口建设+政府主导型公路建设”策略,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并使之与周边的广州、深圳及香港等港口实现有效连接,基本满足了中山市水运需求。
3.3 实现货运中转
据估算,中山市本地集装箱生成量约为240万TEU,是珠三角地区重要集装箱生成地。从本地生成集装箱运输路径来看,中山市约50%内贸集装箱及60%外贸集装箱通过中山港运输;且9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需借助广州港、深圳港及香港港中转,是周边集装箱干线港的重要货源地及争取合作对象。从对周边港口货运依托程度上看,中山市外贸集装箱运输以“中山港—香港”及“中山港—深圳港”为主,“中山港+公路—广州港”为辅。其中,2017年通过香港中转的外贸箱吞吐量为82.5万TEU,占外贸箱总吞吐量的71.2%;通过深圳港中转的外贸箱为19.4万TEU,占外贸箱总吞吐量的16.7%;通过广州港水水中转的外贸箱为6.2万TEU,占外贸箱总吞吐量的5.4%,另有部分箱量直接通过公路运输到南沙港区中转。内贸集装箱及散杂货运输以“中山港+公路—广州港”为主。2017年通过广州港水水中转的内贸箱吞吐量为19.7万TEU,占内贸箱总吞吐量的70.0%;另有部分箱量及散杂货直接通过公路运输到南沙港区中转。
3.4 港口能力受限
中山市内河水网密布,几乎每个镇区都有码头分布,主要通航水道均可实现1000吨级船舶江海直达运输,在降低区域物流成本、节能减排等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缺乏停泊较大吨级船舶的深水航道,中山港最大只能接待3000吨级以下船舶,90%以上集装箱吞吐量需要通过香港、广州及深圳等港口中转。同时,虽然中山港距离南沙港区较深圳西部港区更近,但受限于龙横水道通航等级不高,无法满足重载内河驳船的通航要求,前往南沙港区中转的重载内河驳船需要绕行,使前往两地港区的驳船同样需要耗费5个小时左右,增加了企业物流成本及时间。
3.5 发展空间不足
经过多年开发,当前中山市内河及沿海可利用的优良港口岸线资源较为紧张,港口拓展空间不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港口发展所面临的环保约束力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