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析
2020-11-29卢佳惠陈再生
卢佳惠 陈再生
闽西作为原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在这块红土地上,革命先烈披肝沥胆、英勇奋战、慷慨赴死,留下了闽西红色文化。闽西红色文化是融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实践及闽西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始于马列主义在闽西的传播,繁华于闽西苏区的创建与中央苏区的形成,进一步发展与演变于红军长征,书写着“红旗不倒,走向胜利”的光辉篇章。闽西苏区蕴含的红色精神和初步形成的红色理论是闽西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另外还包括红色名人、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歌谣等内容。闽西红色文化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体现在永放光芒的精神财富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体现在闽西苏区“十万工农当红军”“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家国情怀和光荣传统中。2014 年10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请他们言传身教,确保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薪火相传。”[1]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的动情讲话,肯定了闽西在中国革命和党史上的伟大贡献,也表明了传承闽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闽西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克服其融合困难,探索其传承路径,有利于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强大的榜样力量和精神动力。
一、 弘扬闽西红色文化的价值维度
革命先辈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惧牺牲流血,他们在火热的革命实践中铸造的闽西红色文化,是我们滋养心灵的丰富养料和奋勇前行的磅礴动力。弘扬闽西红色文化,传承这一红色基因,延续这一宝贵精神火种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深沉的家国情怀具有重大意义。
(一) 树立家国一体情感共识的内在需求
家国情怀是由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凝聚而成的华夏儿女精神气脉中最真挚的、最动人的情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办好高校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闽西苏区凝聚了无数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高尚品德,闽西儿女为国为家,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自1928年后,闽西10 万儿女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从古田到长汀,从郭公寨到才溪村,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当红军、父子一同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历历在目,男子当红军,妇女承担生产支前的重担,参与耕田、生产、做草鞋……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闽西儿女节约粮食,搞好生产,购买公债,全力支援革命战争,闽西人民将国事视为家事,贡献出自己微薄而坚毅的力量,为家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效利用闽西红色文化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家国天下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用榜样的力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思想,强化家国认同感,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理想追求联系在一起,是强国一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形成灵魂深处家国一体情感共识的内在需求。
(二)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宣传思想工作,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做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红色基因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五四运动之后,闽西的有志青年纷纷四处求学或从事社会工作,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8 年邓子恢结束日本留学生涯,回到故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 年郑超麟从莫斯科回上海,长期从事革命活动,张鼎丞、陈庆隆、郭滴人、阮山、林欣尧……纷纷回到家乡,为革命作出自己的贡献。[5]民族危难时刻,毅然回国的他们令人肃然起敬,弘扬闽西儿女舍身为国的革命文化,牢记历史使命,为高校德育指引了方向,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担当起历史与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与责任,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为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厚植爱国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助力。[6]
(三)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7]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理所应当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理想,承担时代责任,践行建设美好祖国的伟大使命。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8 万多中央红军中,有近3 万是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有红军师长、团长、政治委员、医生、护士……他们在长征中建立卓著功勋,以各种各样的身份支援红军,途中有2 万多闽西子弟慷慨牺牲。1934 年,由五千多闽西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与敌人展开血战,绝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壮烈牺牲。[8]闽西儿女踊跃参军参战,不惜一切、慷慨赴死,用他们的身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彰显了闽西人民的热血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了解国家当时的危机,重温闽西儿女的艰苦奋斗史,有利于领会爱国爱家的情感,体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承载,增强身为中华儿女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感知闽西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承闽西红色文化,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二、 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考验
传承红色基因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面对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认识不深,面对高校家国情怀培育效果不佳,面对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氛围不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弘扬闽西红色文化依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 多数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理解不深不透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开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文化思潮、价值标准和生活观念蜂拥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言论行为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更加关注新鲜而刺激的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位置,致使对红色文化的领会与传承受到较大的冲击。闽西红色文化的历史空间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苏区时期的艰苦与匮乏环境难以与当前丰富而便捷的物质条件相对接,难以引起学生对闽西革命先辈的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对所接收到的闽西红色文化领会不深刻。部分高校关于闽西红色文化的研究处于理论分析与表面拓展层面,甚至部分高校从未向学生传递过闽西红色文化,致使闽西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教学融合度低,学生理解不透彻。[9]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金句在闽西诞生,在红四军进入闽西后,从艰难困苦的逃亡之旅到捷报频传的胜利之师等故事学生虽有所了解,却也说不清道不明。再者,网络媒体信息的丰富与快捷,带给当代大学生更多有益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不少不健康、消极的信息,甚至有的信息扭曲历史、诋毁英雄,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家国情怀的培育。闽西红色文化是闽西儿女在长期奋斗中锤炼的优良作风、思想路线、先进本质、光荣传统,大学生忽视对闽西的深入了解,忽略闽西儿女的坚持不懈、浴血奋斗的革命历程,便难以对闽西红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 部分高校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重教轻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日渐繁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时常被忽视,出现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理论灌输、科研成果等的现象,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虽强,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缺乏一套系统方案,忽视引导大学生将家国情怀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教轻育”问题突出。有的高校较为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之上仍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家国情怀进行理论拓展,忽视了学生体验和育人效果,忽视对学生家国一体的情感培养,导致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缺乏深沉的家国情怀,难以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有的高校虽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做好育人工作,有的教师将国家情怀的培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分离,埋头讲授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导致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任务只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出现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的现象。另外,学校领导、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人,他们的态度与言行,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上,缺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自上而下的培养方案,形成全校共同价值情感。人才筛选过多关注专业能力,缺乏对教师家国情怀的检测与考核,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出现缺乏或曲解家国认同感的现象,从而致使教育效果不佳。
(三) 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氛围外热内冷
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呈现的“外热内冷”氛围,体现在社会、学校加强融合力度,而学生常常不为所动;体现在融入形式吸人眼球,而内容常常被视若无睹。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虽然许多高校已将闽西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素材,但是对接受主体而言,他们偏向关注当代的“英雄楷模”“感动人物”,乐于探讨“热点”事迹与“热点”人物,对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英雄人物了解甚少,甚至是忽略,革命先辈过去所遭受的挫折与艰苦在部分大学生心中成为一种表面明了但却难以引起深层次共鸣的抽象符号,致使闽西红色文化在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过程中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闽西红色文化的学习空间总是在无形之中被挤压或推开而不断缩减,导致难以充分利用闽西红色资源,发挥其效用与精神价值。表现为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古田会议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新泉整训旧址等革命遗址与革命历史纪念馆发挥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不够深刻,在高校的实地教学或考察中容易出现形式化的流程,部分教师、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活动的形式上,活动中所要传递的内容被却被忽视或简单化,融入氛围的不浓烈,致使闽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渐渐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三、 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闽西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资源,发扬闽西先辈伟大的革命精神,继承与发展闽西红色文化,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形成,关系到家国共同体教育的成效。有效化解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现存的问题,将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新兴媒介,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 融入课堂教学, 传承红色基因
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主阵地,将闽西红色文化穿插进高校思政四门公共课和其他专业选修课中,通过课堂使新时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闽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的英勇事迹,学习闽西儿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不懈努力的毅力,学习闽西儿女的责任担当与家国认同感。1929 年12月,毛泽东召开古田会议,探索出一条“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光辉之路,时隔九十余年赓续红色基因,用闽西红色文化丰富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再次汲取闽西革命老区的精神力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通过课堂重温“古田会议”精神,系统了解《古田会议决议》的地位,将闽西红色文化贯穿于高校家国情怀的培育过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切实增强价值引领,夯实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利用好闽西丰富的红色资源,拓宽教学形式,将知识搬出课堂,开展现场教学,制定寒暑假或周末社会实践活动,沿着当年闽西儿女的足迹,一路探访旧址、收集资料、缅怀先人。另外,立足于闽西这片红土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理论研究与教育内容创新,开发特色红色教材,根据学校情况开设公开课、线上课程、选修课,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家国情怀教育,加强对闽西红色文化的传承,以苏区精神育人。
(二) 融入校园文化, 创设红色社团
高校学生普遍活跃于社团活动,利用好隐性教育,创设红色社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学生社团为纽带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自觉上升为热爱祖国、关注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建设一个立场坚定、理论扎实和富有特色的大学生红色社团,要求社团内部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优秀学生干部,制定社团规章制度与考核标准,只有加强对社团的科学指导与有效管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才能得到见效。闽西红色资源丰富,重温红色故事,是对心灵的洗礼和党性的锤炼,是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助力,通过红色社团将闽西红色文化传播于校园角落,在全校范围内承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和举办红色文化学习交流会,搭建闽西红色文化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厚植家国情怀。定期开设免费观影活动,邀请各班各年级学生有序观看闽西女儿的事迹,体验闽西先烈的艰苦革命历程,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与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比赛,撰写闽西儿女的故事,拍摄闽西革命先烈的事迹,定期举办大型闽西苏区文艺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舞台剧、音乐剧、话剧等方式讲好闽西红色文化故事,凝聚革命精神,涵养人文情怀,无形中加强大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10]
(三) 融入新兴媒介, 宣传红色经典
新时代网络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高校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新手段,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做好网络建设,将闽西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生活,可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以网络、广播、触摸媒体、数字电影等为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学习研讨提供平台,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合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线上线下工作中。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为目的,建设特色闽西红色文化板块,准确开发与建设专题内容,注重内容的时效性与科学性,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发挥新兴媒体的引导功能与教育功能,针对学生的需求准确、及时地答疑解惑,帮助新时代大学生产生红色记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同时加强新兴媒体的管理,健全网络人才培训制度,培养高质量的网络人才和熟知闽西苏区红色文化的核心队伍,既要有开发利用网络媒体的能力,也要有洞察学生思想动态的专业能力。通过新兴媒介宣传闽西红色文化时,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与文化期待,凸显教育的引导价值,增添理论知识、苏区精神、革命故事、闽西伟人等爱家爱国、保家卫国的内容,将邓子恢、张鼎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与事迹传承下去,做出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富有人情味的特色红色专题,让浏览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树立家国一体的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