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与展望
——基于省级层面视角
2020-11-29郝新东
郝新东
(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2017-05,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把科技创新和“一带一路”紧密结合,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合作之路、创新之路。2019-04,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布了《“创新之路”合作倡议》,进一步加强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创新驱动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早期研究概况
中国2001 年启动的企业“走出去”战略一路走来,发展迅猛。2013 年,中国启动了“一带一路”战略,迅速开拓了新的外部发展空间,也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在2017-05 启动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之前,人们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是研究成果零星稀少,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南方省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2004 年,孔晓莎等人对云南与东盟的科技合作进行了研究,认为双方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建议政府积极制订相关战略和促进合作的政策、措施,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学研究[1]。2010 年,王韧等人基于广东实践探索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即国内和国外是哑铃的两端,要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建立功能互补、两位一体的科研和辅助机构,促进知识和技术的高效流动。他们主张立足于珠三角,做强哑铃两端,通过联合研究、合作开发、共建研究中心等合作方式实现技术的高效对接[2]。同年,宋江飞等人基于广西的区位优势研究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模式,认为合作方式应当多样化,包括科技考察、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开发、举办或参加科技展览等[3]。2011 年,文淑惠等人研究了云南与周边国家可再生资源技术供给的途径和模式,重点探讨了技术转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建议国家在战略层面、云南省政府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助推企业积极开发周边国家市场[4]。
2016 年,王瑞良等人认为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是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基于广东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其他省份国际区域科技合作的经验,对建设广东—东盟科技合作圈问题做了可行性研究[5]。2017 年,牛新民从协同网络视角总结了近30年来新疆与中亚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概况,认为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多领域的格局,并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合作经验。对于现存的问题,建议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解决[6]。
2 近年来研究现状概述
2017 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出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多。2018 年,邹磊研究了上海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意义和途径,建议从合作平台、联合研发、技术转移、产业投资、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协同推进,把上海打造成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桥头堡,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7]。2018 年,王兰等人研究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是四川发展的重大机遇,建议四川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科技发达国家的合作,并专门探讨了四川与以色列在电子信息、农业、水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合作问题[8]。张剑波等人(2018 年)研究了云南与孟加拉、印度、缅甸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合作需求、提高合作效益、加强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9]。2018 年,陈友平研究了“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安徽与拉美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意义,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互学互鉴”[10]。
2019 年,梁育民等人基于广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现状,重点研究了科技合作交流的方式,梳理了合作的成果,并针对广东省“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问题设计了对策[11]。2019 年,王宇等人从国别合作度、科研学术热度、海外园区热点、全球竞争力评级4 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热度,研究了江苏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江苏存在不同层面的产业互补和非均衡性特点,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12]。2019 年,雷筱娱从合作重点领域视角分析了湖南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认为存在着合作重点领域不均衡、基础研究不足、国际性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政策制订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13]。
3 评价与展望
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为人们全面、系统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科技创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可从中归纳出以下特点:①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思路较多。学者们从“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现状、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的深度等都明显不足。②研究方法上偏重规范分析,缺乏有效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成果很少见。③研究的理论性不足。相关文献对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文献中设计的促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的对策和建议还需要强化理论上的论证。关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现状,不仅远远落后于中国企业,同时也迈开快速进军海外市场的实践步伐,而且与中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要求相距较远。今后一段时间的相关研究重点至少可以包括以下3 方面。
3.1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
学术研究的深化需要理论上的升华,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的实践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呼唤着理论的指导。应当全面和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创新的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理论体系。
3.2 研究方法上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
定性分析法能够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3.3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科技创新中“技术陷阱”的防范
近年来,一些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转移到了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印度等国家,但其转移之后的总效益并不理想,甚至更差。究其原因,“技术陷阱”是一个重要因素,即这些国家不具备像中国这样的拥有高科技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成熟的产业链等科技环境。同理,中国目前在许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居于或接近世界前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这些优势的充分、有效发挥需要东道国科技创新和制度环境的密切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均衡,政治环境比较复杂,制度质量和政府治理水平较低,从而使东道国科技创新过程及成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使由中国提供的直接投资承担一定的技术风险,甚至陷入“技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