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2020-11-29赵大海
赵大海/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演变,全球科技正加快向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深度融合创新的态势发展,相应地要求科技创新力量超越传统、超越分工、超越界限,进行跨界组合、跨界融合、跨界创新。从这一态势看,我国军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面临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发展变化的挑战。
国外著名军工企业重视研发创新
空客集团采用“集成创新”与“协同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发展策略。“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创新中心运用“研究和技术网络”集中进行创新工作,这是空客集团开展创新相关工作的主线。“协同创新”是指新产品开发任务由所在分公司、事业部等业务单位全权负责。公司所有的产品开发和近80%的技术研发活动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空中客车集团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各业务单位紧密跟踪和掌握顾客和市场的需求,确保公司的竞争优势。
洛·马坚持总部级研发与军方科研的战略协同机制。洛·马公司装备预研创新大致分7 个阶段:军事需求获取、作战概念构想、装备(产品)设计研发、装备设计评审、装备系统研制、装备试验验证、军队装备部署。由此可见,军事需求牵引作战概念生成,进而决定装备或产品的设计。从军事需求构想、作战概念生成到装备(产品)设计研发,洛.马始终保持着与军方科研部门的有效协同,最大限度地保证需求调整、研发计划设定、装备性能提升在第一时间完成。这种常态性工作机制为洛.马公司确定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导向作用,也是公司实施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可有效指导所属的各研发部门提前开展装备预研工作。
GE 坚持市场导向,前瞻布局性创新研发。GE研发中心更多地关注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问题,前沿技术攻克以后转到各产品事业部门,由他们团队进行技术的应用开发,这些项目大概占60%~70%。还有25%~30%的项目是近期可能暂未有直接产品应用,但是GE 的个别集团感兴趣的、可能关乎GE未来战略发展的前瞻性技术研究。GE 各研究中心定期预测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研判未来发展方向及领域,给出未来发展道路,供董事会决策参考。这些研发项目有助于GE 将来充分挖掘新领域发展潜力,确保GE在未来保持业内技术领先。
军工企业创新的新特点
体系牵引的军工企业发展理念更加凸显。设计产品就是设计应用。军工企业产业链的建设,必须以体系需求为牵引,以体系建设为思路;军工企业产品的设计,必须是基于体系应用能力的实用化设计。体系应用牵引产品发展,产品发展支撑体系应用,以体系应用需求牵引产品生成,将成为军工企业产品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传统领域分工界面被打破或模糊化。随着产业融合、跨域融合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研究边界日趋模糊,单位间的创新能力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在国家主导下,全程市场化竞争已成为新常态,对军工产业传统优势领域的巩固和发展提出全新挑战;同时,也给军工产业之间的跨域突袭和新兴产业技术逆袭带来机会。
前沿领域研究应用更加紧迫。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军工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和海洋、空间等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极有可能短时间内改变军工企业的产业格局和力量对比,“不创新就将被颠覆、不创新就将被超越”的局面将成为常态。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军工企业的创新动力。登高望远,探索未知。军工企业全面深化改革赋予了创新队伍新的使命职责与担当,一方面需要创新队伍聚焦前沿、聚焦未知,登高望远,前瞻谋划;另一方面更需要有拓荒者的勇气,有攀登者的执着,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勇于探索未知,锲而不舍,对符合主业领域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方向持续投入、持续研究、掌握核心技术,确立优势于未然。
打破成规,先行先试。新的活力要由新的体系机制来激发,新的模式要由新的制度来保障。要远行就必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勇于尝试、勇于试错,才能明确方向、聚焦重点,只有在实干中抢得先机,在实干中探索经验,并闭环反馈回来促进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要像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博弈、自进化一样,利用预研创新“小快灵”的优势,为军工企业开辟一块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田”。
牵引统筹,形成合力。军工企业科技创新既需要从新技术发展和新领域拓展角度前瞻谋划、攻关布局,牵引并带动单位创新发展,又需要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并利用多年积累的科技创新实践经验,提供科技创新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和帮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军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要坚持从体系入手。体系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军工企业需要紧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强化体系设计、跨域融合能力,加强产品体系设计、仿真与评估能力,加强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设计与建设能力,加强智能算法开发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要坚持需求牵引。坚持从需求原点出发,紧盯产品应用需求和痛点问题,树立创新无边界、探索无禁区的理念,与国家需求对接,构建“需求深度挖掘—新型概念生成—新概念产品创新研发”的闭合链条;对于人工智能、生物交叉、先进信息等新兴领域,前瞻布局,提前投入开展标准规范及平台工具建设,支撑核心技术掌控。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军工企业前沿技术分析研判,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有效的、动态的、开放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明确重点优势领域,布局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实现的保障措施,形成国家和军工企业共同认可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和计划,提高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力,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要鼓励多元、“长板”创新。鼓励多元化创新,注重理论型、技术型、战略型等不同创新人才的布局与培养,实现创新人才共融互补;通过激励机制和成长平台建设,突出创新工作中的创造性导向,打破常规,摒弃系统创新思维,以“反木桶”理念,追寻系统创新中的最长板,而不是寻找相对完备的短板创新。
要持续深化科技持续机制改革。深入研究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与军工企业现行制度冲突的解决方案,制定适用于自身科研机构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或实施细则,不断深化科技持续机制改革。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针对科技创新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特点,推进去行政化的技术管理模式,扩展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学好、弄通《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防[2019]12 号文)等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深刻理解成本核算、相关性的“严”和直接经费灵活使用的“宽”。推进构建奖惩明确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确保研发人员能够取得更多的合法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