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策略探析*
2020-11-29侯楚著
侯楚著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000)
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1.1 理论课程向实践转变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类型、课程基本概念和课程目标的文件,实施职业培训的内容标准和指导原则。随着政府增加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投资,中国的职业培训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在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课程标准的改变对于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课程标准中,有必要强调实用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教学时间,并将实用教学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的比率提高到1∶1。参加实习培训达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的理想阶段,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技能。
1.2 多元化课程开发主体
随着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员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还应从教师的统一指导转向多方利益有关者的共同定位,以便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从利益攸关方的角度来看,所有高等职业学院、政府、公司和企业都应参与课程的发展。生产与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创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可以通过学校-企业合作平台进入校园。“校中厂”和“厂中校”是建立现代职业培训制度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提高对课程发展问题的认识,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及其扩大工业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合作将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互补合作的新模式。
1.3 课程反馈机制侧重于过程
课程反馈的目的是评估课程的目标、发展情况、实施情况及其对课程发展的影响,并确保课程目标和成绩水平得到保证。对课程的评价可为课程的开办者提供合理和宝贵的评价和反馈。这样,课程开发者可以利用所收到的信息作出科学决定,以发展下一期课程。由于课程反馈机制的复杂性,这项任务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培训中最复杂的任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课程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课程实践,对课程反馈的研究尤其落后。课程反馈是课程开发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部分,需要一定的数据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反馈的客观性和评价的效率。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现状
2.1 对课程开发缺乏重视
近年来,高职院校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院校招生和入学方面,忽视了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他们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远远不够用来制定课程开发,进而影响到整个课程开发的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以教育目标为基础的,在制订课程目标后,高等职业学院选择和根据这些目标制订适当的课程和培训活动,课程系统是开放的,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制订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因此,高等职业学院缺乏实现教育目标的动机,这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2.2 与企业合作开发意识不强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课程开发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合作形式单一、政府和行业领导缺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严重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2.3 教师课程开发有待提高
教师是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高等职业学校管理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课程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的调查,中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通常对课程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比较关注。他们认为,课程的制订是学校及其部门的事,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他们只是课程的执行者。由于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参与课程设计的大学教师的主动性较差。与此同时,中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教师毕业后直接受雇于高等职业学校,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只有理论教育技能,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不高。
2.4 课程开发数量及其特色不足
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对职业培训的重视,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院校专业的设定都偏向于趋同化,反映学校特点的课程数量较少。同时,为了组建一支更全面的学院专业人员队伍,增加对学生和企业的投资,引导学科的专业发展,课程的发展没有跟上专业的发展,导致诸如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以及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脱节等问题。
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状,缺乏差异化,这种盲目的发展只符合学校最近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目前人才需求已经饱和,更多的学生受到了失业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学校长期目标的实现。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策略
3.1 培养校企合作开发意识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高职课程的必然选择。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期的机制来保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顺利发展。政府必须建立和改进有关法律和规章,完善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在学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执行法律和奖励措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深化生产和教育一体化,通过确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先政策,促进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和增加投资。其次,为了建立学校-企业合作课程的长期机制,必须协调内部和外部因素,并建立联系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提高对服务的认识,澄清其职能,并向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在课程开发期间,双方的利益体现在建立职业发展机制和在资源分配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最后,建立学校-企业合作方案发展协议制度,以确保学校-企业合作方案发展计划的长期顺利实施和运作,促进学校-企业合作方案的积极落实。
3.2 课程标准以企业行业为基础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补充培养生产、建筑、服务和管理一线人才的任务,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实上,高等职业培训是一种职业培训,其主要优点是直接针对职业岗位和确定高等职业培训课程的发展情况。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采用工业和商业部门的标准,作为满足工业和商业部门人才需求的方案标准。
作为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教育,高职院校必须跟上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在课程开发发展之前,必须收集和分析信息,以确定社会企业人才的资格标准。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适应产业结构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标准,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和社会人才需求,促进课程开发的发展。
3.3 课程内容多样化
拉尔夫·泰勒指出,课程和学习的基本原则是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估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指课程内容。显然,课程内容在课程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学大纲比较简单,教师的教学大纲也比较普及。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这一课程模式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方案的适应性和对学习目标和利益的理解来看,这一点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要在信息环境的基础上,把数字学习资源、虚拟网络空间以及传统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生活经验等活动学习知识。课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将体验建构与社会体验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课程内容。以学生为职业培训中心,选择内容,整合信息素养的理念和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通过网络收集、整理相关学习信息,识别、加工以及分解传统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三维的课程内容。
3.4 完善课程反馈机制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的重要结合,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职能为基础,对教学大纲的评估也应侧重于这一问题。对课程的反馈是对高等职业学校课程发展情况的科学反馈,其中包括对高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反馈和课程本身的反馈,两者都同样重要。课程反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课程本身的质量,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数量和质量。然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反馈形式一直比较简单,经常在课程结束或学年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反馈。
鉴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程反馈已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明显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以适用性为核心的课程反馈机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估不再局限于最后考试,而是侧重于正式评估和简要评估的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最为重要,实际技能被纳入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促进课程设计、教师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