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A 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研究*
2020-11-29刘春梅刘红芝乔红丽
刘春梅,刘红芝,乔红丽
(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江苏 徐州221004)
文献资源建设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各项建设的基础,据柯平统计,“资源”“建设”“服务”与“文献”“信息”成为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高频词[1]。读者决策采购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起源于美国大学图书馆,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读者决策采购成为世界各大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连续两年将读者决策采购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读者决策采购对解决图书馆经费紧缩与出版物数量激增、馆藏资源效率低下的矛盾有重要意义,美国大学图书馆的PDA 实践证明读者决策采购有助于提高文献流通率和读者的满意度,并最终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是指图书情报机构在对文献资源进行收集、组织、管理及利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原则、策略和方法。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众多,从读者介入程度上看,主要分为3 种模式。
1.1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指高校图书馆由学科馆员或采访馆员根据本馆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标准以及本校专业设置情况,采用纲目选书、预选计划等方式进行馆藏资源建设的方法。传统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是由采访馆员或学科馆员根据自身资源建设经验及文献资源的价值,建立特色化、价值性文献资源体系的过程。采访馆员享有资源建设的决策权,文献资源当今及未来的使用价值是文献资源收藏与否的决定因素。
1.2 读者少部分参与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读者少部分参与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价值性馆藏资源建设,而且将读者的文献需求纳入资源建设体系之中,采用各种方式获取读者信息需求,注重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并依此来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比如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读者荐购、学科馆员制度、共建共享等。
1.3 基于PDA 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基于PDA 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指图书情报机构根据读者的文献利用状况及本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标准,由系统在后台自动实现文献资源购买的馆藏资源建设模式,这种文献资源建设模式赋予读者资源建设的决策权,彻底改变了学科馆员或采访馆员一人独大的局面,将学科馆员、采访馆员的选书权部分转移给读者,这种资源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实施PDA 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长期以来将读者排除在外,虽然近年来一些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鼓励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但是收效甚微。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引进PDA 模式,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1 不同区域的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高校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从高校类型上看,985 高校科研力量雄厚,是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一流大学,作为高校文化中心的图书馆在技术、经费、人力资源、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远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从区域的角度看,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技术力量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相对薄弱。华东地区特别是985 高校图书馆,为推行读者决策采购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西北地区尤其是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各方面建设都比较滞后,经费问题是制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利用有限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这一地区高校图书馆面对的首要问题,而PDA 模式是“用户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它能够调动一切力量为读者服务,让读者成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决策者。所以探索中国高校图书馆的PDA 模式很有必要。
2.2 高校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
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图书馆采访馆员纲目选书是馆藏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形成了“小而全”的馆藏体系,读者文献满足率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经费充足,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用户本位”的服务理念催生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依托自身专业背景,指导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这种资源建设模式经历了十多年发展,对满足用户需求起到一定作用,但大量文献依然无人问津,图书馆成为文献借阅率低下的豪华藏书楼。华中科技大学对零借阅率图书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各高校图书馆纷纷统计分析本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并不断调整资源建设政策,结果却并不乐观。有调查显示,85%的网民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图书馆并不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下滑。
2.3 图书馆购书经费萎缩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的迅速发展,图书和期刊的价格不断提高,相比于资源成本的增长速度,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增长缓慢,资源建设经费捉襟见肘,一些中小型普通院校图书馆为了应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趋势,将图书的购置经费转移到数据库产品和期刊购买上,不断压缩图书经费预算。据统计,1986—2002 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的期刊购置增长了9%,但其书籍的购置却下降了5%[2]。中国大学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也是如此,不只985 高校,普通高校图书馆近几年的图书购置经费持续下降,期刊数据库的购置经费不断上升。图书馆采访人员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费不断减少的状况,比如通过减少复本、缩小出版社范围、控制高价图书的购买等措施,但图书馆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提高资金利用率,提升读者满意度。
2.4 中国学科馆员制度不成熟
19 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建立伊始,学科馆员已现雏形,这一时期的学科馆员以馆藏建设为主,20 世纪80 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传播的网络化,学科馆员制度迅速发展,美国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学科馆员承担部分资源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学科馆员制度起步较晚,20 世纪90 年代中国高校图书馆开始引入学科馆员制度,至今约十几年的时间,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相继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于科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即使是985 高校也存在服务深度过浅、服务广度不宽等问题[3],且由于学科馆员制度对馆员学历要求较高,普通高校图书馆馆员学历层次低,没有馆员可以承担学科服务的重任,大部分普通高校图书馆以咨询馆员代替学科馆员,参与馆藏资源建设,采访馆员依然是资源建设的决策者,是资源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依据本馆政策,凭借个人经验采购文献资源,且部分中小型图书馆不对文献利用状况作统计分析,造成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
2.5 馆际互借系统效率低下
中国馆际互借系统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到了90 年代图书馆为了应对经费紧缩同资源猛增及用户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内许多区域相继建立区域性馆际互借系统,如2004年江苏高校图书馆联盟成立,分别以各地区中心馆为依托,编制联合目录、开展联合参考咨询和图书借阅等馆际互借合作。中国各区域的馆际互借系统对满足读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馆际互借系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馆际互借请求率低,许多图书馆没有开展馆际互借服务,高校图书馆及信息用户馆际互借意识薄弱,专业人员缺乏,读者对于本馆无法满足的文献请求,大都通过购买的方式予以解决,很少通过馆际互借系统实现。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转变资源建设方式,研究适合中国高校图书馆的PDA 模式。
2.6 用户信息需求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即时性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用户是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周期缩短,他们不仅从图书馆获取信息而且更喜欢使用搜索引擎即时获取数字信息资源,读者的信息需求呈数字化和即时性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用户除了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信息外,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较为感兴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学生陈天翔的宿舍藏书量高达8 000 多册,除了天文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还包括一些古籍善本[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一方面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采访馆员难以把握读者信息需求,所购文献往往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张晓林曾经提出“数字图书馆要有效嵌入用户信息环境”[5],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方式,让读者真正参与到文献资源建设中,让信息的受众读者承担资源建设的决定权。
2.7 数字化环境要求图书馆要转变资源建设模式
进入21 世纪,各个图书馆都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馆藏建设的核心,Google 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的“美国记忆项目”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都形成了巨大的数字资源。中文在线作为中国数字出版的领头羊,已与国内510 多家出版商签订了图书数字化协议,数字资源丰富,内容涉及科技类、教育类及文艺类作品等。海量的数字化资源迫使图书馆转变馆藏建设结构和资源建设模式,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PDA 模式。
3 实施PDA 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3.1 PDA 模式实施的形式及范围要与本馆内外环境相配
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主要用于购买学术性图书,所以,PDA 模式多集中在研究型机构的图书馆,如大学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等。而以休闲、娱乐、消遣性阅读为服务目的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暂缓实施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此外,图书馆依附其母体存在和发展,研究型机构的图书馆母体是大学或科研机构,它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直接与其母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高校图书馆应依据自身实力,在满足读者文献需求的前提下,酌情而行,不同实力的图书馆不可能建立相同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
3.2 基于本馆用户的信息需求设定PDA 实施策略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文化中心,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在为用户提供了多少服务,馆藏资源的价值体现在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中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用户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满足本校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指标。所以,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该坚持“用户本位”思想,始终将用户的信息需求放在第一位,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正是高校图书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最重要的方式,按需服务是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基础。中国幅员辽阔,高校众多,其层次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级别学校用户的信息需求不同,在网络化条件下,用户的信息行为发生很大变化,高校图书馆要研究分析本校用户的信息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本校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
3.3 关注PDA 评估,将馆藏文献利用效益作为PDA 评估的关键因素
经济学中有效益最大化理论,即社会中每个人都能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讲求效益原则指构建读者决策采购模式时,要考虑文献资源建设活动中“产出/投入”比,而且应使其趋于最大。图书馆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用户利益的最大化。构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决策采购模式的目标是使资源的利用和服务达到最大程度,使花费最少。这里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以从用户对PDA 模式所获取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来衡量;社会效益指高校图书馆以PDA模式服务于读者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的影响,可以从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为用户解决了多少问题的角度来衡量。在实施PDA 评估中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的PDA 评估要素,比如杨百翰大学图书馆采用COUNTER 报告评估PDA 的实施效果,结合本馆内馆情探索个性化的PDA 评估体系。
价值论和需求论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理论,是“以用户为中心”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馆情、文献资源建设战略及用户信息需求,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确定“价值性藏书”与“需求性藏书”比例关系,使得图书馆藏书体系既能反映一定比例的“价值性藏书”,又能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读者决策采购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在中国起步较晚进展缓慢,部分图书馆已经开始小范围的PDA 尝试,取得了较满意的实施效果,目前将PDA 模式逐步融入图书馆的资源采购实践是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互联网+”同图书馆的跨界融合也将进一步推动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在图书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