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北斗”上天铺就科技路

2020-11-29刘如楠,沈春蕾,甘晓

科技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长板天文台中科院

日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卫星制造、关键单机及部组件、核心芯片、时间与轨道测量、星地试验等方面,为北斗三号系统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诠释了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

近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成果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59 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

自主创新的“北斗星”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和发射12 颗北斗导航卫星,为北斗系统提供从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部组件到卫星,从星上到地面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林宝军介绍,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新实现多项高科技:突破全球系统组网卫星的核心关键技术,首创导航星座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卫星观测PDOP(位置精度强弱度)值提高10~30 倍,在7 万公里的距离,100 毫秒可以实现卫星捕获和测距,卫星双向测距精度高达1 厘米;全面推进自主可控,采用了国产龙芯+FLASH 的架构,填补了国产航天处理器空白,同时实现了微波等核心器件全部国产化,带动材料、器件、部组件、单机到系统整个产业链发展,使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

“我们这支团队81 个人,平均年龄31 岁,干成了前人花20 年才能干完的一件事情。”林宝军相信,未来一定能够将北斗做成跟GPS 旗鼓相当的导航系统。

最强“大脑”和“心脏”

在诸多自主创新技术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空基准技术,也就是卫星系统的“大脑”和“心脏”。

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发的信息处理系统部分基础模块就像北斗的“最强大脑”,能实时修正误差、多备份,以保持高可靠度,确保北斗空间信号精度与GPS 相当。

星载原子钟为卫星系统提供高稳定的时间频率基准信号,因其必须不间断且稳定,如同脉搏和心跳,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第三代星载铷原子钟,如今已实现精度每天一百亿分之三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星载氢原子钟实现了约600 万年仅误差1 秒的精度,大幅度提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时间基准精度。

“长板”创新拓展未来需求

在北斗三号系统的研制中,中科院科研团队创造性地采取“长板理论”的策略,旨在最大限度拓展未来成长性需求。林宝军认为,这给北斗三号系统的设计带来了颠覆性改变。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便是“长板理论”的最好诠释,其精度比铷原子钟高一个数量级。

基于“长板理论”,科研团队相信,新技术只要靠谱,不用十年,就能创造巨大的应用空间。

猜你喜欢

长板天文台中科院
天文台就该这么看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互联网时代“长板”是初创企业宣传“痛点”
玩家;长板少女阿秀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天文台
欧米茄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台表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中科院专家:京津冀何以成雾霾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