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极限下的传播现实或意境

2020-11-29韩双全

科技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意指接受者讯息

韩双全,李 娜

语言、手势、文字、数字等意指的东西,都将其视为符号,也是符号的集合。对于符号学来说,意义取决于任何言语活动在言语、文字、举动或图画中所拥有的两个层面的结合即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1]70。不过通过符号来相互传递讯息时,表达层面的符号下,其内容层面并不会完好地让接受者收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跟盲人说什么是红色,盲人永远听不懂。符号的表达层面到达了接收者的耳朵里,但内容层面的讯息,却不被解读。由此,可以反思一下,传播者在传播的讯息中,是在传播“现实世界”还是在传播意境;或者说符号搭载的内容层面,是在传播“现实世界”还是意境。

但是先这个问题前,在普通的符号学中,表达层面是一种言语活动为表现自己而使用的所有可感品质,在这种层面上被一些区别性差异筛选出来,并由这些区别性差异予以相互连接[1]70。而内容层面是意指从区别性差异中产生的层面,而在这种层面上,每一种文化都借助于这些差异来思考世界,并对观念和叙事进行排序和链接[1]70。这里的区别性差异,并不是结构语义学或音系学中所述的语言的表达中产生的区别性差异。这个区别性差异指的是在表达层面或内容层面上的形式与实质之间的区别性差异。而这样的观点也使符号学超越了语言学的范畴。

在认同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相辅相成观点的同时,我们势必会忽略一个东西,那就是接受者是为了接受表达层面还是内容层面?回到上述问题,即瞎子永远听不懂什么是红色,从中能够发现表达层面对内容层面的限制,便是能够容纳多少“内容”的问题。

表达层面可以意指多种内容,接受者在解读的过程中,一般不会通过单个的符号单元来进行解读,会在对表达层面进行主次之分下开始解读。如不同的语言的语句中,相应的副词修饰相应的动词、形容词或者主语一样,接受者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是对接受信息的前缀、后缀、时间、场合还有信息源来进行解读。这种能力在接受者习惯后,便会不假思索的进行相应的推演。不过,这还是从符号表达层面的解读来达到理解内容层面,而这也在上述中一样,会对内容层面起到限制作用。

1 符号在本文中的设定

符号在普通符号学中是以集合方式存在,但我们能够发现,如手势、文字、图画、数字等意指的事物是经过人类发明创造的。而且所述的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更多的是在言语活动上,那么要想更加了解这些符号,需要去认识更为久远的符号。数字、文字是人类掺杂了更多主观成分发明的,数字并不是单纯的数数,而是一种指代。“三”或是指三个人,或是指三种食物等,单纯的“三”并没有实际意义,且需要统计相同事物的量时,才会出现数字。文字更是如此,在数字这种用于统计的东西出现后才开始的文字创造,不过这些并不是最开始的符号。当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去接触外界时,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传递着信息。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这些信息附上意义转换成讯息。像刮风后,我们会觉得天气冷了。这个刮风的信息或现象,在经过我们的意义覆盖,或者说是在意指后,会被理解为这是天气要变冷的前兆或说明。最开始的符号恰是如此,是我们在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留下的经验。

信息变成讯息是经过意义覆盖后,那么也表示着,“符号”其实是一开始便是存在,只是等待着我们用自身的认知驾驭。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去设定一下“符号”,来使我们能够更为通彻的去理解“符号”以及符号的规律和符号创造的东西。即设定为:1)世上的一切皆是“符号”或者是以符号的集合方式去存在,这也是最为前提的设定;2)“符号”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

这两种设定我会在下面去论述,但是在论述之前,我的这种看法并不是在说,创造世界的是符号,而是以一种其他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正如像尼采对社会构建论的所述一样“没有事实,只有解释”,对“符号”的重新设定,也是为了去解释世界进行知识的再生产,而非是对世界的目的论。但是我的设定,并不是在脱离符号学,而是将“符号”的范围扩大,以应对表达层面对内容层面的限制。

2 符号的容纳极限

我们已经看到,符号学所考虑的,并非只是建立一种有关意愿传播的理论,而是建立一种有关意指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可以阐释各种语言,还可以阐释所有的言语活动[1]73。这里的言语活动并非只是局限在文字语言交流。

在此之前,首先我们要确立的是,意指并不是“发生”的,而是“生成”出来的。当树木被当作画作去被石头在黄土上画出来的时候,这个画作就被指为树木,而这也是较为简单的意指生成过程,不过,这种情况通常只是对指代物品的单纯映射。意指需要载体才能够生成出来,这是毋宁质疑的,也就是说它需要实体来搭载才能够变成讯息。在符号学上,形式并不对立于“实体”,实体该是唯一的能指。形式,是一个层面上不变的和纯粹关系的组织机制,它连接可感材料或概念材料,于是产生了意指[1]71。这里的层面指的是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不过,实体是形式的另一种形式,形式和实体的结合才能够更加体现意指,否则,单纯的形式会被接受者忽略,单纯的实体也无法让接受者领悟。

那么,当形式和实体被梳理,将两者有逻辑的表述时,叙述结构也会随之出现。这个逻辑,是根据最为贴切的经验得来,这个“经验”当是陪伴最为久远的事物——时间。时间的顺序很大的影响着逻辑,时间作用下排序的实体顺序为最初的逻辑,这种逻辑的表述也是最为简朴的陈述活动。恰在此时,对生成的意指有逻辑的表述时,表达规则也会随之出现,也就是所谓的语法会随之出现,从而出现了最原始的社会规则。进而可以推演出,社会规则是人类对实体进行逻辑排序时的产物。

在普通的符号学上认为,意指的来源是接受者的经验,表达的内容出自于接受者的经验范围之内。不过,意指或内容层面有了收取范围后,仍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例子,瞎子永远听不懂什么是红色。而这种说法只是最为简朴的说法,是对意指被经验束缚的看法。意指是在人类对逻辑梳理越来越娴熟时,不断地“出现”的。如刮风便会天冷的看法,先刮风后变冷,还是先变冷后刮风是人类观察时间顺序进行的逻辑梳理。

意指可以如此的不断“出现”,是除了意指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那便是代指。意指的东西当脱离本物,在其他地方以不同的物质表现出来时,代指便可以出现。例如,上文中所述的树木一样,从“树木”脱离出来,在黄土上被石头画出来,依然被指作为树木,而这也是最早的文字。所以,当一个符号能够容纳多少,其极限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均会是一个难题。里面不止是包含的代指,也有对逻辑排序娴熟而推演出来生成意义。所谓的来源于经验,其实是接受者在解读这一连串符号时,被自身的经验所困束的结果。

想要理解符号的容纳程度,必先去理解符号的集合体。一个符号单元在不同形式中的意义集合,恰等于这个符号的最低值。反观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号的集合体——社会。社会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是真实的存在,一个人活得越久对其了解也会加深。那么这个创造出来的符号中,人类生活着,也被其支配着。这一庞大的集合体,有着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改变着最为原始的世间表现。当然,还有社会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是集合体的核心,所以,符号的集合是以巨大的权力的方式来表现出来。一般的接受者无法成为符号集合体的核心,在其身上意指的也是有限的,不过,任何一个接受者,无论是集合体的核心或是一般的接受者,在成为接受者的一刹那,都会用自身经验去解读。而这会大大限制符号的容纳极限,所以我才称,这种经验解释是符号容纳的最低值。

3 传播的是现实还是意境

还是从区别性差异入手,《符号学问题》中表述,“区别性差异”在索绪尔那里是隐性的,而在叶姆斯列夫这里是被理论化的存在于每一个层面的形式层与实质层之间的区别[1]71。所谓“实质”即是内容,也有实体的意思,但是终归是指外在于形式的可变载体。在言语活动中,区别性差异充当着表达层面的构成成分,也就是说,在言语活动中,传播者们和接受者们在意的点是主语或是名词等,那些显著的词均是区别性差异的代指。

区别性差异有着被“标准化”的过程,孩童在因环境去“被迫”学一门语言后,不会懂得具体的语义,在漫长的时间内,除了对其含有的朴素语义外,没有任何的具体概念性的理解。成长过程也是一个适应性过程,这一时期孩童的任何言语活动中的区别性差异被“标准化”,也是孩童日后理解与接洽“规范化”后的概念而必有的先决条件。成熟中的人们天生就已预备好和可以与其交流的他人在一起生活,预备好在社会中生活[2]。像“社会”“银行”“民族”“国家”这些词汇,孩童能够具体说出来,但是无法理解其概念。但在漫长的适应中,孩童逐渐熟悉了声音模式和区别性差异的“标准”。只是在语言中,声音模式充当着符号的规律性运动,文字充当着符号的痕迹。这种记录方法会将意识局限在符号内,但是其意义也会保留一定的无法规范化的区别性差异。意识统一或是符号“规范化”之前,实体不同程度的映入眼帘,而这也是“符号”先于人类意识的有力证据。

那么,“社会”“银行”“民族”“国家”这些词汇,并没有实体的存在,但是仍旧充当着符号的作用。继而从实体上覆盖意义,到了意义的集合从而出现了这类人类创造出来的符号。实体(此处实体并非内容之意,是实质之体的意思。)在时间的作用下有了排序,而这在漫长的记忆中,转而逐渐变成经验,经验随着时间将符号的质量变大。无论是符号的价值或是包含的意义,都是随着时间去递增。一个实体既可以被覆盖意义,也可以留下符号的痕迹。其包含的不只是远古信息,也有最新被赋予的讯息。不过因为实体的构成成分不同,不同实体都有物理上的极限,但当他成为了符号后,其极限的最小值会有更大的突破。

意义覆盖的前提是实体给予的感知。也就是符号传播者在传播运动前,有着小规模的与实体互动的环节,进而去朴素的自发性的理解实体,虽然这样会限制实体的本身意义,有时也会过高的估量其意义,但是这都是传播者自身是触发且必会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接受者在接收到讯息后是意境还是现实还是很耐人寻味的。接受者在接收讯息后,也会对其符号进行解读,且解读的过程中,会根据符号的对称来解读。

创造的概念中,最具突出意义的,是关于“人”的概念。人从实体被赋予意义,进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层面,“人”也成为了意识的存在,而且“人”的符号极限最小值更为高。“人”这个符号在规范化过程中,与其他实体比起来保留的区别性差异更多。从而在接受者在接收讯息时会根据自身的“人”进行符号的对称的接收。所以,接受者接收到的事物并不是现实而是现实中引进且在局部方面高度相似现实的意境。

4 结语

我们在传播过程中,无法传播出符合极限的最高值,而接受者恰恰只能被自己的经验范围内被束缚。这个经验范围并不只是见识或见解,其中还包含着所用语言的声音模式和语法上的限制。如同上文中所述一样,传播运动中,接受者是根据其“人”的符号对称来接受的,传播者也是如此,在成为传播者之前,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时都是与自身“人”的符号对称去接受后,再有对称的表达方式去传播。而这其实就是在传播意境,但这个意境并不能说不是现实,而是与现实高度相似的意境,也可以称为是现实的一小部分。

上文中的例子,与盲人说什么是红色他们无法听懂一样,盲人和传播者之间的符号互相对称不上,因而导致盲人无法听懂什么是红色。这种对称并不只是在符号的表达层面能够显现,还需要内容层面的共鸣。假如内容上的共鸣没有实现,只是表达层面的对称会使传播交流陷入不通的境地。内容上的共鸣很难实现,由此才会出现上文中的对符合进行规范化的过程,由此而达到内容上共鸣的目的。不过在规范化后,仍会出现在交流过程中符号不对称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在阶级之间显著存在,一个阶级内少许存在的。

猜你喜欢

意指接受者讯息
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
生命的讯息
Flu Study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绝妙的数字灯谜
绝妙的数字灯谜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讥”和“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