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困境与机遇
2020-11-29施海泉
施海泉
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不断演化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新闻漫画逐渐被媒体冷落。作为一种汇聚新闻性、艺术性和交际性特征的图像媒介,新闻漫画在我国已经流行了百余年时间。从早期为人所熟知的《时局全图》,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所发《中国民法典诞生!》,新闻漫画总是能在信息和审美功能上取得平衡,长久以来在事实评议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甘险峰所作界定,新闻漫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传播或评议的漫画[1]。中国新闻漫画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报纸期刊的宠儿,曾经涌现出谢缵泰、丰子恺、叶浅予、华君武、李费蒙、邝飚等一大批杰出的职业或业余新闻漫画家。在电子媒介发展挤压平面媒体生存空间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更是让新闻漫画陷入少人问津的困境,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漫画作品和创作者数量都在减少。不过综合分析当下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交网络发展,特别是网络视频行业的狂飙突进,我们也能看到作为图像媒介的新闻漫画未来发展的种种机遇。
1 当下新闻漫画的现实困境
新闻漫画既是新闻也是漫画,一方面要体现新闻的信息传播价值,另一方面还要符合漫画的视觉传播规律。只是如今无论从新闻还是在漫画层面上来看,新闻漫画的表达性和效率性都陷入到系统性的失灵状态,使其所反映的内容、利用的形式和形成的作用全面受到限制。客观来说,新闻漫画的衰落不仅是受媒介形态变革冲击的影响,也与其自身功能转变有关。
1.1 新闻漫画的表现性和效率性显著衰退
新闻漫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同时适应新闻与绘画的创制规律,这决定了新闻漫画作为新闻产品较之于传统新闻报道和评论要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和出版周期,而作为漫画作品与传统绘画的欣赏消费周期相比却又极为短暂。因此新闻漫画自诞生起,就追求一种快速简洁、显著夸张的风格。可是由于印刷技术和电子传播能力日益升级,新闻漫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读者的时空观念要求。新闻漫画在效率性不断降低的过程中,只能被迫采取降低表现性的应对手段,即通过不断简化画面内容的细节来提升信息显示度。这一变化虽然使新闻漫画的效率性要求得以维持,却也造成其艺术性的急遽滑落。因为此举使得新闻漫画对文化与社会的关照能力大为削弱,读者对此类作品的交际性需求受到了严重打压。
从新闻漫画的缘起看,18世纪英国漫画家威廉·霍加斯的版画作品《杜松子酒巷》(1751)和《威尔克斯像》(1763)可以被认为是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漫画的鼻祖。前者作为社会新闻反映了当时伦敦一位酗酒母亲失手伤害幼女的事件,画面背景中呈现了鲜活而混乱的18世纪中期伦敦西区街景,将核心事实和新闻背景有机融合;后者则评议了历史影响深远的“威尔克斯事件”,画面中漫画家对威尔克斯整个面部表情尤其是斜视目光进行细致刻画,并有充满隐喻色彩的自由杆和自由帽设计,可视作开创了政治漫画的先河。但是进入19世纪后,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促进新闻传播业进程的同时,也改变了新闻漫画的生态,昂贵的大幅蚀刻版画逐渐让位于报纸、杂志和小说插页上的简笔漫画。这一进程的标志性事件的是1841年英国漫画杂志《潘趣》(Punch)的创刊,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了解是作为“漫画”一词引入者之一的丰子恺作品,其笔下人物往往以寥寥数笔勾画,展现了现代新闻漫画的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起,广播电视直播形态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普遍运用,进一步改变了读者的时空观念。随着一批具有传播和评议功能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涌现,原本具有鲜明视觉传播优势的新闻漫画逐渐失去活力。新闻漫画表现性的退化,实际上也反作用于效率性,导致其自身优点不断丧失,最终进入到不可逆转的衰退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图片资源丰富,各类图片软件操作简便,而网络涂鸦对创意的要求远超绘画基本功,在诸多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新闻漫画尽管身处读图时代,却尚未抓住机遇,乃至于被其他类型的图像和影像媒介远远超越。
1.2 新闻漫画“冒犯”精神的内在危机
回顾新闻漫画在中西方历史长河中各自的发展情况,最为活跃的漫画家和漫画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冒犯”精神。新闻漫画的图像语言较之于新闻评论白纸黑字的意思表达,倾向性强却不直白,因不易被合法报复而广泛用于社会和政治讽刺。但是2005年9月丹麦《日德兰邮报》、2015年1月法国《沙尔利周刊》所刊载的漫画引发举世震惊的后果之后,人们开始反思新闻漫画背后“冒犯”的尺度问题。2019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因为一幅涉及种族问题的争议漫画受到广泛批评,并于当年7月起停止了该报国际版上曾享有盛誉的“每日政治漫画”专栏的更新,引发全球读者、漫画创作者和新闻业者的关注。
新闻漫画的“冒犯”精神曾经是其受到读者广泛喜爱的重要原动力,但“冒犯”所附有的攻击性显然也在吞噬其自身。这不仅是关于漫画创作者和所属媒体是否勇敢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表达权利问题,这里还牵涉着深刻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问题。除了常规的政治讽刺之外,新闻漫画中极为常见的“现代道德主题”如今也变得格格不入。在传统平面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媒介消费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门槛,新闻漫画中常常体现一种自上而下的宣教意味。改革开放以来,范立夫、华君武、廖冰兄、丁聪等漫画家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社会讽刺类型的新闻漫画,对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进步的滞后状况进行提炼和批判,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是社交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模式转为双向,使得原本单向传播的训导意味越发不合时宜。加上新时代社会道德水平提升较快,原本具有批判力的道德观慢慢失去了紧迫性,新闻漫画对于年轻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同步衰落,使得创作者更寄望于用幽默搞笑吸引读者,导致漫画家群体自身也在寻求削弱新闻漫画的“冒犯”精神。“冒犯”精神陷入自我消解的窘境之后,原本靠“讽刺”与“幽默”共同支撑的新闻漫画只能单靠内容“滑稽”勉力维持,却尚未在与包括互联网表情包在内的类型与功能极为丰富的图像媒介竞争中找到生存之道。
1.3 新闻漫画易造成不合新闻原则的“刻板印象”
从甘险峰的定义来看,某种漫画因为致力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或者“评议”而被界定为是一种新闻体裁,也就是说新闻漫画可以被视作一种图像化的“新闻报道”或者“新闻评论”。这个定义通过化用经典的新闻概念,确立了足够清晰有效的理解视角。但较之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新闻漫画尽管能够为事实的传播提供较为清晰的信息和观点,却无法为画面中的对象提供比新闻报道和评论文更为平衡的外部视角。通常,新闻漫画的读者的围观角度是确定的,读者如果缺乏其他信息渠道而仅由漫画出发,很容易对事件中的人和事形成充满偏见的刻板印象。
比尔·科瓦齐和汤姆·罗森斯蒂尔提到,新闻中的刻板印象通常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真实,但是在被报道的那则新闻中并不适用的抽象概括[2]。新闻文本中的刻板印象尽管常见,但在报道中可以通过增加采访角度予以规避,在评论中则可以通过透彻的说理逻辑对相关意见进行呼应,因此总是可以寻找对公众和新闻对象较为公道的处置方式。但是新闻漫画做不到这一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物,一旦进入新闻漫画,就具有了画面所规定的外形和性格特征。
按照瑞士漫画理论家鲁道夫·托普弗的学说,任何图形不管画得好坏,一旦被画上脸就都具有了表情和个性[3]。在阅读新闻报道和评论过程中获取的观念认识,在观看漫画时都将向实体性的心智转变,对读者来说新闻漫画内容就有了虚拟真实的客观效果。可是漫画是具有简明而夸张特性的绘画形式,这种变形所实现的人身讽刺效果必然造成画面中的对象个人或者其所在群体的认知定势。美国艺术史学家W.J.T.米歇尔认为,对他人身体形态进行夸张变形或用非人物体来刻画形象,都可能对其产生嘲弄和羞辱效果[4]。所以新闻漫画不仅无法避免刻板偏见的形成,还会对公众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2 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机遇
传统新闻漫画的顶峰滑落是从电子媒体占据主流后开始的,并在互联网Web1.0时代到达谷底。但移动互联时代图像价值的提升,为新闻漫画的复苏带来了希望;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交际能力的广泛升级,也为受到约束的新闻漫画交际性媒介特征提供了增长的可能性。可以说,新媒体媒介形态的持续演进给了新闻漫画重新绽放的机会。
2.1 移动互联时代图像价值的提升
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观点主要来源,同时也成为释放人们娱乐消费需求的重要空间。由于移动设备屏幕资源相对有限,各类媒介内容需要在快速刷新的过程中为争取注意时间而进行竞争,而图像媒介可以通过较少的文字内容和较醒目的视觉形象赢得更多展示机会。
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主流新媒体应用的使用体验为例,长篇文字总是以折叠形式显示在用户首页上,否则对有限的屏幕资源将造成极大浪费,而较短篇幅的文字在快速滑动过程中又无法得到足够关注。以新闻发布行为来考察,随着图像价值的逐步提升,各类媒体的网络账户平台经历了最初尝试为文字信息配备辅助图片,到使用网络表情图、截图和涂鸦作品与新闻作品形成互文效果,再到如今编制图片形态的专题报道的理念和实践变迁过程。而新闻漫画对隐喻的运用较之于网络表情、截图和涂鸦要更为丰沛,而隐喻场景在一定时期内的公共话语具有普遍性,对相关话题讨论可以形成框架效果。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漫画不仅可以作为各类公众平台文章的题图吸引点击,也可以直接服务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如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内可资利用的数据信息增长迅猛,在数据新闻成为重要报道范畴之时,数据与新闻的可视化成为业界的重大课题。新闻漫画作为天然的可视化载体,在数据新闻运用和表现上具有相当大潜力,一方面可以直接服务于数据呈现,避免对于各类数据图表处理软件中默认图示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画方式提升数据新闻的活力和新鲜感,促进读者的新闻阅读兴趣。比如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专栏“美数课”,就充分利用漫画的艺术特性服务于数据呈现。尽管这种情形之下新闻漫画的传统功能受到削弱,却也发掘出其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作用的新路径。
2.2 社交网络环境促进了观念交流汇聚
根据英国汉学家柯律格关于“社交性艺术”的论断,包括图像在内的各类艺术作品的创作目标都是特定的场合或是特定的人物[5]。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环境开放而多元,极大释放了新闻漫画的交际性特征。新闻漫画自其诞生起就服务于观念传播,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从早期漫画店的橱窗漫画陈列,到“幽默与讽刺”主题的漫画期刊出版,从社会讽刺、政治批判到活跃的战争主题,新闻漫画往往表现出比文字更具煽动性的集体情绪感染能力。新闻漫画对交流感的激发,使其在长时间里都被广泛采用于宣传、倡议以及舆论战等活动中。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性的提升,保证新闻漫画的读者在观看一副作品时,不仅可以形成交流感,还可以便捷地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甚至还可与其他读者交换心得体会。社交网络平台为观念交流提供了时空环境,也就为新闻漫画的复苏提供了可能性。这些都是图像价值提升所带来的机会。
新技术条件之下新闻漫画的制作和传播手段更为简便,绘画与实景图像的组合效果也能轻易实现,比如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帮助实现各种图像效果。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图像价值提升的结果,也是包括新闻漫画在内的各类视觉产品机会的源头。特别是在涉及对外文化输出、对内凝聚共识等目标的传播活动时,新闻漫画的隐喻特征不仅可以有效解释和评议新闻事实,还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交性特质为读者构建和确认身份认同。
2.3 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化新闻需求
新闻漫画作为一种观念的媒介,具有对公共话语的影响能力。通过构建隐喻场景和强化隐喻符号,新闻漫画可以在对抗性的舆论环境中为塑造共识、强化立场、传播态度创造有利条件。借用国内学者近年来发展出的隐喻场景理论,可以梳理出新闻漫画作用于读者情感的机制和原理。赵秀凤等人认为,隐喻场景能够用故事逻辑激活与场景相关的概念、评价和假定,实现对目标域基于既定立场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化识解[6]。即漫画家通过创建叙事,以图像化的故事逻辑接合上读者脑海中相关的概念认识,通过调用其大脑中的已有信息而产生语境效果,从而实现计划中的交际意图,完成对价值观念传播的引导目标。在此模式影响下,新闻漫画总是表露出强烈赞赏或批判姿态,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化色彩的新闻体裁。
新闻漫画的这一特性无疑是对当代新闻传播伦理的挑战,但对新媒体时代的情绪化消费市场需求来说,反而是一大优势。社交网络将人们与毫无现实关系的世界和事实连接在一起,非在地特征的海量新闻信息的涌现,使传播源头为弥补新闻接近性缺失而在趣味性上采取用力过猛的手段。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煽情意味,一般通过呈现“网友意见”而表现出较强的评论色彩,也就是所谓“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的情绪化倾向。新闻漫画中隐喻设置最重要的交际意义表现在其批判和揭露的目的上,适应了后真相时代新闻文本的现实需要。
3 新闻漫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可行性发展策略
较之于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面对的媒介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综合分析新媒体时代媒介形态变迁的形势,我们认为新闻漫画是有机会焕回生机的。只是这种机会要超越理论可能而转化为现实,必须依赖于细致清晰、扎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无论在内容、观念还是形式上,新闻漫画必须作出行之有效的改变,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跳脱出捉襟见肘的自救举动,而可以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服务于信息和观点的传播。
3.1 注重图像信息的服务性
新媒体环境之下,事实和观点都不再是稀缺物品,新闻漫画的创作必须着眼于社交网络的媒体特性,开辟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形式,深度地参与到用户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完整流程。尤其是在周期性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通过事先的严密策划弥补漫画创作的时效性不足问题,利用新闻漫画的图像优势做好提示和引导。比如,在可预计的气象灾害多发季节来临之前,媒体通过新闻漫画创作的新媒体传播,实现较好的宣传教育和安全引导;比如,在每年中高考之前通过新闻漫画,媒体和相关机构可以调用年轻考生所能接受的画面形式进行鼓舞、提醒和身心辅导。
对一些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观念,新闻漫画要注重跨学科的交融,通过汲取各领域的专门知识或者与各类学科专家合作创意,完成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和认知的图像作品。比如对一定时期内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各类社会越轨现象进行描画,用新闻漫画图像来帮助人们理解现代社会多样性所带来的各种后果。
新闻漫画对服务性的重视,是整个新闻传媒行业在新媒体时代构建服务理念的必然结果。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所创造的随时随地广泛连接,要求传媒以更日常地方式接入普通人的生活,新闻漫画想要抓住机遇参与进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化社会转型,就必须跟上这个潮流。
3.2 重视新闻漫画的信息解读作用
从新闻漫画的历史传统来说,传达事实和观点、对新闻进行传播和评议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格局之下,新闻漫画无论是在信息上还是在观点上都不再具有优势,单凭画面的艺术创意很难在与各类网络图片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全新的传播媒介形态格局之下,创作者及其平台必须考虑,新闻漫画创作时如何在保持基本故事性和评议性功能预期的同时,充分开发新闻传播功能。新闻漫画在信息与观念传播两个方向的强度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说,新闻漫画对读者观念强化的效果要大于信息传达,因此在观念传播本身也受限的情况下,必须深入挖掘有限信息背后的更多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相关信息在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层面对人们的影响上,注重评议但不去刻意生产观点,更为看重新闻漫画的信息解读作用。
重视图像信息的服务性,是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做好新闻漫画的功能调整。而重视信息解读作用,讲究的是从社会效益出发做好自上而下的传达、解释和引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图像信息服务性的补充和扩展,对促进信息传播两端的沟通和理解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兼顾新闻漫画的效率性与表达性,还是在必要时克服冒犯性和纠正刻板印象问题,这一举措都有重要意义。
3.3 注重新闻漫画形象的培育
新媒体时代,新闻漫画影响力的重建应当是全方位的。在新闻漫画式微的这些年里,这一领域逐渐失去了有影响力的新闻漫画家和相关作品,也失去了独树一帜的漫画风格和漫画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新闻漫画平台和新闻漫画创作队伍的萎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闻漫画作品缺乏品牌意识和形象意识。同一平台和同一作者的新闻漫画缺乏内在联系,缺少像普利策与赫斯特竞争时期“黄孩子”那样固定且充满个性的新闻漫画评议主人公。
我国新闻漫画所陷入困境的表现之一是缺乏稳定的讽刺对象,涉及到的漫画形象风格也不稳定,更不用谈是否有专门设计的漫画人物形象。纵观全世界范围内活跃的新闻漫画家,无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比如至今延续英国新闻漫画传统的英国《卫报》漫画专栏中马丁·劳森、史蒂夫·贝尔等漫画家作品不仅保持着独特人身讽刺风格,画笔下的人物也都具有稳定性,这使得独立的单幅作品在行使完新闻性之后,还能以成系列的方式留有余韵。
面对新媒体时代给新闻漫画复兴带来的机遇,创作者不仅要与所供职和服务的报刊、电视或者网络媒体平台议定新闻漫画内容、取向和风格,也要通过新兴自媒体平台创作和协作新闻漫画专题。结合新闻漫画服务性和信息解读能力的提升效果,新闻漫画创作者和相关媒体平台应当重视自媒体品牌构建,同时重在与微博、微信公号等社交网络平台文章进行互动融通。在相应软硬件条件支持下,为适应移动互联网和网络短视频发展,新闻漫画也需要考虑动态连载漫画的可能性,比如开辟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漫画的短视频节目。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深入进展给原本陷入困境的新闻漫画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革新命运的复兴机会。传统新闻漫画在表现性和效率性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新内容、取向、风格的调整得到极大缓解。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化新闻需求暴涨的条件下,新闻漫画的特性完全有机会超越新闻评论中白纸黑字的评议文字,达到新闻业所追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