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与思考

2020-11-29蒋蕙竹

科技传播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主义公众时代

蒋蕙竹

1 后真相时代的背景解读

“后真相”一词可理解为“事实在先,真相在后”,辩证地论述了事实与真相的关系。英国学者赫克托·麦克唐纳认为后真相时代媒体可以通过新闻选择、主观表述、人为释义、预测未来等方式形成误导人们的“竞争性真相”,而公众开始不太重视真相,过度依赖于各种媒介传递的所谓真相,容易产生主观地情绪化解读信息,只愿意接受符合自身观感的价值观导向,而对认同度不高的事实则予以曲解,甚至排斥。媒体融合大趋势下,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传播主体兴起,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受众身份由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由此公众能够借助媒体工具实现社会参与,打破了主流媒体垄断话语权的的传统媒体时代。

信息技术更新加大了信息复杂和不可控因素,社交媒体兴起导致了信息传播方式交织和传播内容重复,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媒体逐渐丧失公信力。后真相时代公众情绪变得更加复杂,媒体煽动、反转新闻等不端行为的出现冲击了社会公众对事实的认知。“真相未出、谣言四起”成为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特征。

2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西方新闻理论,是近代以来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重要职业规范。后真相时代下从媒体角色定位、服务对象、采纳基准、专业自律的角度诠释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要求,从理论上确立了新闻媒体客观、真实、准确的报道框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专业技能、行为规范等职业要求,还强调了媒体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职业伦理道德,新闻专业主义的提出彰显了现代新闻业的价值追求。

后真相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一是传播格局复杂化,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爆炸式增长,复杂的信息传播机制和技术的不可控性加深了复杂多元的媒介生态格局;其二是传统新闻生产模式颠覆,大众在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之间不断互换,信息传播方式的交织化和传播内容的重复性尤为突出;其三是传播内容发生变化,自媒体时代来自平民阶层的传播主体所生产的草根作品广受关注,传统媒体内容吸引力相对不足;其四是传媒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和社交媒体的声势壮大,公众被情绪化的声音胜过对事实的追求,后真相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涉及“老虎团”谣言散布、罗尔受访片段被恶意截取、榆林产妇跳楼谁来负责等事件的频发,网络恶意抨击和暴力语言的过度情绪化表达下,比起真相,受众更在意情绪的宣泄,这种以“后事实”为特点的新闻反转现象,很容易导致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充分暴露了后真相时代受众的匿名狂欢状态和新闻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3 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

“在广泛的一致性中,人们必须紧跟多数人的意见,是因为其他为了追寻最好判断的观点中缺乏等级层次。”《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这样写道。

以移动终端主导的自媒体的兴起,让公众真正拥有媒介接近权和意见表达权,网络空间交织着感性与理性的声音,网络舆情愈加复杂偏离现实,群体极化形势下,少数的一方则由于社会孤立和网络暴力的恐惧保持沉默,最终理性被情绪化的声音掩盖,新闻事件的传播被东方解读,公众和媒体争夺新闻传播的主导权,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的基本原则受到冲击,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危机。

3.1 信息技术滥用,假新闻频发生

信息革命为公众带来了更为自由的网络交流平台,大众参与创造公共议题和舆论热点聚焦的能力比以往更强,由以往的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新闻生产者,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公开地意见表达,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势力。

信息技术赋予了普通公众更广泛的民主参与权利,然而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人数仅占不到10%,整体网民素质有待提高。其一,未接受新闻职业教育的公众并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对于网络信息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容易被误导引发谣言泛滥,假新闻被频繁转发增加社会不安全因素。其二,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作假屡出不穷,一些网红为骗取关注度通过PS、拼接视频、数据造假等高技术手段制作假新闻,博人眼球的假新闻往往比客观真实的新闻更具吸引力,在情绪化的网络社会,如何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客观公众负责的态度成为重大议题。

3.2 商业利益诱惑,媒体人才流失

传媒组织的商业化使部分媒体和从业人员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抛弃新闻专业主义,而一味的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像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App用户一条动态动辄上万浏览量和关注度,互联网商业时代,关注度越高商业价值越高,广告收入仍是媒体盈利的最主要来源,很多平台上都充斥着黄色、暴力、坏事的信息以获得高额收益。

人才是新闻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新闻人才的出走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内容生产的质量,近些年来媒体骨干如戴自更、段功伟等人才的流失也意味着失去部分有影响力的信息渠道,而未接受新闻职业培训的网民随意发布信息,不顾及信息真实和社会后果,将引发社会危机。新闻业人才的流失和非专业人士的兴起,加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背离了社会公共利益与新闻专业精神。

3.3 公民新闻崛起,媒体权威缺失

“全民记者”时代,具有平民性和草根性的大众参与到信息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媒介素养,他们发布信息往往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新鲜事随手拍和随手传上网络,在官媒还未发布作出回应时,已有上万条转发和关注,引起广泛讨论。然而“业余记者”们所发布的信息往往是未经鉴别和核实的,甚至可能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不符,都将给自身和社会造成危害,然而在网络的匿名性下逃避责任,尽管现今政府已成立互联网管理部门,但对于已经造成社会影响的事件来说,后续处理仍是一大难题。

新闻机构采访调查、编辑内容、辟谣更正是一个精心挑选、思考的过程,过程的复杂和时间性造成信息的滞后,丧失了第一手新闻的主导优势,加上虚假新闻和信息把关难度很大,往往官方还未发布新闻,网络上已出现数次新闻反转,众多事件关键词的出现更激发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传统内容生产的滞后性和复杂性导致传媒公信力下降,后真相语境下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面临重大危机。

3.4 新闻价值难辨,专业表达式微

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标准不再是真实,而更偏好寻求感官的刺激,网络平台上各类信息的肆虐让人难以甄别,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信息偏好,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1)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2)接近性向认同性转变;3)趣味性向猎奇性转变;4)显著性向草根性转变;5)重要性向实用性转变。传统新闻价值内涵的转变迎合了受众的口味,但实际情况中却经常与新闻的真实客观相违背,媒体新闻生产和加工难度增大,真假信息掺杂,难以辨别。

公众、媒体、政府争夺舆论主导权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挑战。在社会焦点事件中经常有网民肆意传播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事实网络暴力,加深社会矛盾,而坚持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诉求的主流媒体,在谣言惑众的网络环境中,被质疑,甚至反对。当片面虚假的信息构造了人们的社会现实认知,重塑新闻专业主义的重任也迫在眉睫。

4 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之道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总被情绪所掩盖,理性权威的发声不足。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反转新闻的多重出现,真相不再是人们唯一追求的标准,情绪、观点、立场等感性因素逐渐占上风,媒体由于市场的压力,随波逐流却失去新闻本真,否则又面临被大众抛弃的危险。这需要媒体以更加专业的精神进行新闻生产,深入挖掘事实真相,重塑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打破媒体失语困境,净化舆论环境。

4.1 智能技术把关,强化信息治理

网络空间纷繁杂芜,无论是出于现实情绪宣泄还是理性意见表达,都在潜意识地争夺舆论主导权,此时,应从信源上进行切实有效的网络治理和信息把关。首先,技术把关既包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信息走向和社会效果,还包括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在数据库中搜索目标,智能监控所有环节,防止虚假新闻出现,像目前政府建立的融媒体中心即是实施网络监控,网络信息造成的不良社会效果进行阻断,从而有了更快的事件反应能力。其次,信息治理不仅需要专业部门的舆情监管,还离不开网络自治和网民自我约束,在网络的“匿名狂欢”中保持清醒,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辨别信息,做到不轻信不传谣,为破解后真相困境共同努力。

4.2 深化伦理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伦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业应始终秉持自律意识,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抵御商业诱惑的能力,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此外,公众实现自由表达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一,从观念上来看,传统专业媒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在传统媒体企业市场化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处理好商业盈利和坚守新闻本质的关系,但应将遵守行规法律和社会责任放在首要地位,坚持新闻的真实客观原则,加深新闻法律法规、行业准则规范和新闻伦理的学习,做好媒体把关人角色。其二,新闻媒介组织要吸纳新媒体人才,增强网络信息辨识能力,防止谣言散布,引导公众保持理性,引导和排解社会情绪,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形象。此外,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重要一环,平时要做好网络法规纪律宣传,相关部门对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查处,在众声喧哗中粉碎谣言和引导舆论,净化网络环境。

4.3 新闻质量为王,重塑媒体权威

媒体新闻的时效性不及公民新闻,但专业新闻解读在深度方面则远胜于其。专业媒体的深度报道能够对围绕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或事件,深入全面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据实进行理性逻辑分析,深刻揭示事件的内在意义和社会影响,运用分析、揭示、评论等手法完整地呈现事实,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能合理预测事件未来发展和做出理性权威判断。当前新闻机构除了调查事实的任务,还递延出释义者、引导者、预测者的角色,解释性报道在被表面信息覆盖的信息化时代,能够最大限度地增进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强化公共服务的解读功能,以深度见长的新闻报道取胜。

传统媒体自诞生以来便于政治紧密联系,担当者信息发布者和政府发言人的双重角色,在新闻准确性、新闻来源可靠、新闻生产专业化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尽管受众在初期容易受到主观感性支配,在网络拟态环境中对现实进行错误的判断,但专业媒体的发声往往更令人信服,用客观事实和理性逻辑将情绪化的受众拉回正轨,因此,渠道优势主流媒体应及时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真实、及时报道,防止新闻反转、虚假新闻扰乱媒介生态,以专业权威抢占舆论高地,运用现代传播规律创新表达,重塑主流媒体权威。

4.4 优化新闻价值标准,提升专业水准

网络后真相的趋使从政治领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网红、微博大V、流量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巨大,他们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和评论往往引来更高关注,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然而近年来传统媒体机构和媒体工作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首先,新闻媒体可以凭借专业性和渠道优势,抢占舆论先机,参与并引导社会讨论,与大众一起讨论新闻事实,揭露真相,尊重受众,新闻价值要与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相符,较之以往更有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真相,营造一个整体真实的社会认知。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合新闻和数据新闻等专业性新闻的发展,实现内容增值需要明确传播目标、传播定位、垂直受众的内容聚合,使整个采编播发全流程更为高效,专业媒体组织一次采集、多元生产、多端传播的方式,实现对新闻的立体化呈现,迅速及时地向受众讲述实施全貌,突显专业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水准。

5 总结

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相,真相往往隐藏在社会情绪的背后,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消解社会矛盾一直是中国新闻业所努力的方向。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理性地引导舆论,挖掘后真相背后的真相,提高媒体公信力,强化公共服务的传播力,突显专业水准。但大众传播主权时代,现代大众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一员,要提高传播媒介素养,自觉加入“达成责任共识”,做到不传谣、不乱传。后真相时代乃至未来,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将不断丰富,也永不会缺席!

猜你喜欢

主义公众时代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新写意主义
公众号5月热榜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