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1-29尚润玲

纺织报告 2020年3期
关键词:纺织智能职业

尚润玲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与材料工程系,江苏 江阴 214426)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德国为了保持其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于2011年提出“工业4.0”概念,并于2013年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于2012年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13年,日本、英国、法国分别提出了再兴战略、英国制造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战略;2014年,印度和韩国先后提出了印度制造战略和制造业创新 3.0 战略;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我国于2015年5月发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战略—《中国制造2025》,希望借此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上述的工业4.0战略、国家战略、制造业创新3.0战略或者《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均为智能制造,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生产智能化和销售智慧化,使个性化产品被迅速而有效地供应。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具有通过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和素养促进经济的发展,或者因其负面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阻碍经济发展的独特功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中国制造 2025》建议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落实规划的政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接口,是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切入点。全球智能制造竞赛的大背景下,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纺织产业,纺织智能制造“竞赛”已拉开帷幕。《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纺织智能制造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毋庸置疑,谁在智能纺织中抢得人才,谁就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突破与未来。经过调研江苏省的纺织智能制造企业人才要求和高职纺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发现,目前的纺织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对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1 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纺织产业是工业的重点领域,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纺织产业领域发展战略,中国也推出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与此同时,纺织智能制造成为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内一批批纺织绿色智能企业、智能生产车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推动全国传统纺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战略性转变。纺织装备和纺织产品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纺织智能制造产业结构的转型对纺织人才的职业素养、基本知识和纺织方方面面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原有的纺织设备维护人员、基层纺纱、制造、染色、印花及整理等技术人员、纺织车间基层管理人员等过度饱和,甚至许多岗位人员数量已经大大过剩,其能力结构无法契合时代需求;而企业迫切需要的具备纺织智能设备的调试、使用、在线监控数据的解读、信息监测、维修与保养、智能面料、新型功能纺织品的研发及创新等核心能力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高职纺织专业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如纺织工艺员、设备操作和维护人员和质量管理和控制人员等,随着智能制造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许多已经无法承担相关工作,因此,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智能制造”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纺织制造迈向中高端、加快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纺织强国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继发达国家美国推出的“智能纺织计划”、德国的“未来纺织项目”之后,中国也推出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我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在应对智能制造的挑战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问题,培养规格较为统一,犹如企业的流水线。这样的培养模式满足了纺织鼎盛时期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了我国纺织业在前期的快速发展,但在智能制造时代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生产者和服务者只有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才能应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生产。在智能制造中,劳动者要具有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技术工作者、设备操作者转变为设计者、协调者、评估者、沟通者、决策者和智能设备的管理者。智能制造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力,即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至新的职业环境中,更新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新职业的要求。我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纺织技术创新和各项制度创新,更要依赖于纺织人力资源,依赖于对纺织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改善纺织劳动力供给中的技能结构,要求充分发挥高职纺织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能力、职业素养等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构建理论+实践+能力拓展的课程体系

纺织智能制造是基于智能技术、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的全新纺织业,不再是以前只会盲目大批量生产规格品质相近的纺织品,而是“智慧”地预测不同客户在不同时期的潜在需求,快速、高效地生产出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纺织品。因此,纺织专业高职生必须学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基本信息技术和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1]。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教师联合纺织智能制造企业的纺织技术人员,调研无锡纺织智能制造的实际情况,预判其发展趋势,分析纺织智能制造岗位职业能力变化及实际需求,依据智能制造背景下纺织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了“理论+实践+能力拓展”三位一体的动态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可以在校内接受纺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新增纺织智能制造信息化的知识,而在企业实践纺织智能制造相关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和工作现场学习等方式,获得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及时反馈到纺织智能生产实训项目中,不断促进纺织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开发紧贴纺织智能制造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新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大数据、跨境电子商务等课程,向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同时也开发了纺织CAD、针织CAD、新型纺纱技术等适应纺织智能制造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纺织智能制造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对高职纺织人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需求;让学生获取纺织智能制造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解并掌握纺织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建立纺织智能制造需要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3 信息化平台+虚拟仿真的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智能制造竞争激烈,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纺织人才具有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这就要求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意识及任务,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教师之间及教师彼此之间等可以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并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2-3]。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并不断创新生成新的知识。

在“职教二十条”的引领下,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泛雅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纺织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泛雅平台,建设“纺纱工艺与设备”“针织工业”“纺织品面料设计”等8门精品课程资源库;开发了“纺织品面料设计”“机织物制造仿真系统”等6个虚拟仿真系统;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参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并创建“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染整技术”等多门课程,在平时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平台与资源,让学生在泛雅平台、“智慧职教”平台及仿真系统等信息技术中学习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高职纺织专业教师在学情分析时,要注重所教专业知识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同时,科学地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学习情境,结合纺织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诉求等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和积累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策略;在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方面,注重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过程优化,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体现科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广泛性的学习沟通与交流等;在教学评价与管理方面,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项目的适时反馈与总结。

开设具体课程时,在每节课前导入预习内容:资料查找、准备知识和课堂内容等,并预设好需要讨论和提问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通过批改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预习结果;备课时,借鉴智慧职教平台上与该课程相关的资源,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纺织视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纺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视频、微课、慕课、仿真、图片、PPT、翻转课堂等平台资源探索学习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泛雅平台上课前预习作业、课中主题讨论、抢答等参与情况、课后练习等,科学、合理地依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双向评价。此外,纺织教师还建立了包含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微信群。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将平时自己企业的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与方法分享在群里,供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参考,平时有问题也在群里讨论,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纺织智能制造知识学习。

2.4 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引导和激励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提供紧缺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此同时,需要建立起高效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差异,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和应对这种差异,针对毕业生的纺织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方法等进行全面评价。

为了培养纺织智能制造人才,高校纺织专业必须采用多元化多角度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个人和团队两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对纺织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且高效评价[4-5]。在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和泛雅平台,通过学生对慕课、翻转课堂、视频和微课等学习,考察学生的学习艺术与思维方式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及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从而评价他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对不断养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实时监控、评价与分析,实现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动态管理与即时反馈。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反思与总结学生在任务执行中每个时间段的表现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好下一个任务;在评价角度上,教学组织情况评价与学习情况评价并行。纺织教学组织情况评价包括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有纺织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纺织专业教师的同行评价、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校外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纺织行业企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各级各类的学生技能大赛获奖、论文发表、获奖、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的参与、创新创业情况评价等方面。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分为团队成绩和学生个人综合成绩评价。团队成绩评价根据小组项目的难易程度、团队成员协作情况及团队成果等进行考核; 学生个人综合成绩由团队和个人平时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项目贡献度等[6]。

3 结语

纺织产业是工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纺织产业领域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作为纺织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仅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还要迎接纺织智能制造带来的各种挑战。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纺织制造业生产方式、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势必会对纺织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纺织教师要重新定位高职纺织人才培养规格,改革创新高职纺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应对我国当前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纺织智能职业
澳洋纺织
中国纺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智能前沿
职业写作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