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针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11-29倪海燕李永贵
倪海燕,李永贵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其中,针织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出口额,提供了就业与创业机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近年来纺织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1]。福建东龙针纺、长乐航港针织、福建永丰针织、福建华峰集团和晋江华宇铮蓥集团等针织企业顺势而生,因此福建针织产业集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已突破千亿元。这使得对针织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并且对其业务技能要求也逐渐提升。
闽江学院作为福建省首家设置纺织工程本科专业、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为目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地方产业特色需求进行战略调整与改革[2]。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发展,积极寻求与地方针织产业经济发展的融入点,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途径,努力提高针织专业应用型人才质量,形成优势特色[3]。以“针织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地方针织产业特色,将产教融合作为主要出发点,从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改进、教学组织实施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期望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课程地位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织学”课程是纺织工程的主干课[4],课程注重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注重典型机型常用工艺的分析以及新型工艺的讲解,强调技术的创新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不足:(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针织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针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针织行业及产品开发意义体会不深,导致从事针织产品开发工作的意愿不高。(2)教学手段不够合理、多样,学生对学习内容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针织学”是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多而杂,课程学时48,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8学时。因实践课时偏少,学生常是通过大量枯燥的记忆掌握教材内容,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建立必要的设备工艺与产品结构性能的有机联系。(3)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因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工作后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去企业深入学习的机会有限,从而导致教师缺乏针织相关工程和生产的一线实践经验。因此,常规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实际问题充实课程教学,从而使讲授的内容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离,直接减少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为了解决市场上出现的“公司、工厂觉得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可是大学又发现培养的人才过剩”现象,高校针织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突出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加大“针织学”课程教学改革力度,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强的专业人才。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针织学”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内容与学习情境设计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高校要紧密关注行业和社会需求,同时,要邀请相关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并让其从中受益。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制定离不开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代表“教”与“产”的融合。在教学与学习的情境设计与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课程培养目标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利用各种手段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不是“教”;注重将授课知识和企业需求相结合,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确保针织课程设置和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同步发展,培养市场需求的“针织学”专业人才。
2.2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2.2.1 理论实践零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织学”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以培养学生拥有工程实践能力、运用先进技术能力和创新产品开发能力为核心。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关联,是理论授课无法替代的。
为了突出本课程的特色,闽江学院采取降低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践实验教学比例,将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注重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快捷地梳理与思考针织原理、针织工艺与针织设备理论知识,接触针织设备,尝试针织工艺设计,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启发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2.2.2 案例式教学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要紧跟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要符合纺织科学技术学科远瞻性的发展战略,教学创新要体现因材施教,使学生个体得以充分发挥和创新发展。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学生参观企业了解最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工艺,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收集企业长期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广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优化教学资源;采用案例式教学,以企业实际生产实例,讲解分析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采用引导式思考方式,引领学生参与项目案例的实践过程,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培养出卓越、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5]。
2.2.3 邀请企业工程师、高校老师开展讲座
定期邀请企业的一线工艺师和兄弟院校的老师来校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讲座,达成企业技术资源共享,将企业核心理念及创新目标以宣导和探讨的形式植入课程。校企老师共同指导,引发学生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带来教研和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长期合作的有福建省长乐市航港针织品有限公司、福建华峰有限公司、福建华宇铮蓥集团、福建晋江普斯特针织有限公司等企业。资深工程师、设计师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解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案例及市场需求与运转规律,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深入理解并对其投入使命感。长期合作的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院校的资深专家定期来校为该院师生开展讲座,共同探讨针织产业的发展趋势、“针织学”的授课方法等,帮助该院老师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答疑解惑,启发学生对“针织学”科的思考。
2.3 教学组织实施
2.3.1 从行业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德国小提琴家穆特说,你要教一个人造船,最有效的办法是告诉他船在大海上航行的美好,他就会自己想办法去求得各种知识、技能,来建造一艘大船。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愿景和想象,是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所以,在“针织学”课程的授课初期,老师会精心备课,对针织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该产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对针织人才的需求以及作为针织人如何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等,让学生感觉到作为针织人才的价值和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来学习“针织学”课程。
2.3.2 自主学习为导向,多种方法并举,提高学习效率。
“针织学”课程知识点多,且理论原理部分较难理解,单一的授课模式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采用微课程、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和综合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法并举的形式。课前导学环节,教师提前把下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提纲和启发式的思考题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堂授课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引导的方式注重讲解重点与难点;有时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后环节,会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对班级进行分层教学,采用综合任务驱动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并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5]。
2.3.3 将“教”与“产”的融合教育融入课程实践,深化课程内涵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离不开产业行业的支撑。学校要不断地引导教师深入到企业当中,主动参加科技服务,了解项目,进行科研活动。将“教”与“产”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师生掌握市场的前沿科技动态,拓展专业面,还能使培养的学生更满足企业转型升级人才的需求。在“针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开发的产教融合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将校企项目的任务分阶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依据福建针织产业的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发了4个供选择的主题:针织设备智能化提升、产品工艺技术攻关、功能性针织产品开发和创意针织品设计与推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个主题任务的要求,以及完成该主题的思路、方法及所需的条件等,然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及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并实施任务计划,每个小组再将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信息,通过业余时间学习或向他人请教所缺的知识,小组分工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任务。课程最终要求每组完成项目具体设计实施的说明书,通过“项目驱动、任务落实”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3.4 以行业大赛促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就业能力
近年来,纺织行业面向在校大学生的赛事越来越多,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创新就业实践能力。本课程的产教实践项目紧扣市场需求和大赛信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选出表现优秀的团队,组织参加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品设计大赛以及一些智能APP等符合本专业的大赛。鼓励指导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大赛,融会贯通“针织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加深对纺织行业的了解,给他们提供了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同时也可推进专业及课程建设的改革与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5 全过程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因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往的期中期末考核机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真实水平。故对课程考核评价也进行了改革,课程评价主要包括4个方面:(1)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包括出勤、学习参与度和课后作业等内容;(2)期末综合试卷考核占5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知识点应用方法的把握;(3)实践实验报告占2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以及设备操作技能的掌握;(4)学生项目分组研究的成果,此项成绩占20%,采用项目实施说明书和现场答辩的考核方式,考察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 结语
本教学改革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了,期末成绩更理想了,尤其是一些灵活运用知识点的选择题、综合题等,学生的得分率大幅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参加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本科组)获得铜奖、参加2018年“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参加AII第二届工业APP大赛进入全国12强和申请的2019年国家级大创项目“变色功能性针织品创意设计与研发”成功立项的好成绩。因本课程课时数较少,想让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锻炼,对课程改革难度很大。产教融合背景下,针织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从长计划,建议在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要渐进式、全方面地去进行针织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