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移动短视频的后现代文化特质

2020-11-29蔡圣洁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特质

蔡圣洁

1 移动短视频概述

移动短视频的概念自发展起就无确切的学术定义,对本文而言,指的是使用移动客户端拍摄的时长较短(不超过1分钟)的视频,在通过快速编辑和分享后,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应用和分享。移动短视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视频网站官方出品的资讯类移动短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几分钟;另一类则为依托微视、美拍等短视频引用的UGC形式短视频,视频的拍摄者和发布者主要是品牌方或者网民,视频时间控制在10秒内,能够用于社交网站的分享[1]。

移动短视频的应用始于2011年,最初的形式是长达20分钟的视频内容,在2013年,智能手机和4G的普及,让这一年成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元年,腾讯创办的“微视”,新浪微博的“秒拍”,“美拍”“一条”“快手”“微拍”等短视频应用平台如雨后春笋。移动短视频发展至2017年迎来了高光时刻,代表有用户超3亿的“快手”,迅速崛起的“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中国短视频行业年度盘点分析2018》数据显示,短视频综合平台和短视频聚合平台活跃用户规模分别超4亿人和1.5亿人,在平台上的用户人均单次启动次数分别是8.35次和5.66次。据此数据,移动短视频的用户数庞大,短视频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社交、电商、旅游和游戏等各领域,可以说这是一次全国范围的媒体革新运动。目前国内对于移动短视频的研究都集中于其发展趋势、困境和对策探讨及商业模式。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进行探析,挖掘移动短视频所蕴藏的后现代文化特质。

2 后现代文化理论

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欧内斯特·曼德尔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及其发展,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是更为纯粹的资本主义形式,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逐步发展形成。我国后现代文化理论代表人物詹明信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主张将西方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现代主义阶段和后现代主义阶段[2]。后现代文化的特质让属于以前少数人的高雅文化走下神坛,成为人人都可以享受的雅俗不分的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使得后现代文化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特点的概括[3]。正是后现代主义理论这些文化特征为我们探讨融媒体背景下移动短视频的后现代文化特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总体而言可概括为4个方面:其一是主体的去中心化。主体的去中心化特征要充分考量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并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和民主化进程加快,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种富裕社会的高需求使后现代文化成为人人都可以消费的大众文化。“那些公认的文明传播媒介(大学、艺术、书籍),不但没有对政治暴行进行充分的反抗,反而经常主动投怀送抱,欢迎礼赞,为什么会这样?”[4]这是那个时期对文明、文化发展困窘的发问,也是后现代文化形成期的表征。其二是内容的平面化。文化是历史的深刻反映,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作品在表达上的平面化让后现代主义文化失去了历史感和深刻感,只是满足于当下的视觉体验和即时满足。其三是风格的大众化。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时期,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相联系,文化的批量化、模式化和类像化特征明显。其四是“想象”的距离感消失。文化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自身的品位,后现代主义文化紧紧的与商业缠绕在一起。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迷途时关于传播媒介控制了文化的“想象感”,让后现代主义成为经济控制的商品的论述,正是对后现代文化的“想象”的距离感消失这一特征的完美解读。

3 移动短视频的后现代文化特质

在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逐渐成为传播媒体的领先者,移动端视频的火热正是借此机会而逐渐掀起燎原之势。毋庸置疑的是现阶段移动短视频的兴起具备了浓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风格,大数据的个性推荐、虚拟化的主体丧失、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平面化的叙事主题,这些都赋予了移动短视频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

3.1 去中心化:数据技术的个性推送

融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在大众传媒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在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移动短视频应用程序上,完全的摒弃了传统的同心圆模式,按照用户个体的喜好倾向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推送。当每位用户都成为传播的中心时,意味着统一“中心”的消失。去中心化的个性推荐让传媒的时代主题变得微观而细碎,分散式的传播模式让内容成为影响视频传播和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对比于文学或电视时期的“同心圆”模式,大数据算法的用户定制化推送,让移动短视频凸显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的去中心化意识。与此同时,用户的集体自主,各自成“中心”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也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所代表的权威意志的消解。

3.2 去现实化:虚拟主体的赛博空间

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空间的娱乐和社交催生了大量的“键盘侠”,该类人士在网络上可以成为造成强大辐射的舆论影响中心,在现实中却隐于无形。在移动短视频应用平台上,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号,相关信息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由填写。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可以在这个“赛博空间”自由游走,享受平等的交流,尽情释放和欣赏现实世界不可能接触的另类文化和情绪。移动短视频的虚拟空间让主体性和现实性弥散于无形,大众化的参与和自由让移动短视频的内容更趋于平面化、大众化,用户脱离自己的现实进入到另一个用户的视频现实中去,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用户的情绪释放。这种以符号取代主体的去现实化直接引导了移动短视频的大众化发展,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之一。

3.3 去宏观化:戏仿拼贴的平面叙事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反对宏大叙事,也就是具有时代统一的宏大主题和历史潮流。不管是从文学还是电视时期都可以看出其宏大叙事的痕迹,发展至移动短视频时代,随着用户的主体性消散、信息的碎片化,宏大叙事已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以“秒”为单位的碎片叙事。碎片叙事经过大规模的转发和传播进一步扩散成“模仿”“拼贴”,叙事工具的便利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让视频内容能够在短期内火遍全网。同时,移动短视频的平面叙事也让更多的草根用户个体通过平台获得关注,去宏观化让关注点向四周扩散,各类视频内容、形式参差不齐,百花齐放。带来的问题是去宏观化的平面叙事让移动短视频的作品走向了“戏谑”的道路,简单的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跟风为目的,这种对宏观叙事的摒弃正是将其归入后现代文化范畴的根据。

3.4 去距离化:深度沉浸的感官体验

相比于传统的视频节目,移动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更侧重于营造沉浸式的场景,注重情绪体验,这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不谋而合。在资本的推动下,移动短视频的发展迎合市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抖音为例,在短视频播放界面会自动全屏,并遮挡界面时间和消息通知栏,让用户完全沉浸在视频浏览过程中,不受打扰。另外,移动短视频的内容推送经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推送,用户看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视频,这种精准的“兴趣”吸引让用户不自觉的花费更多时间。还有各类移动短视频简单易操作,用户自己既是视频生产者,也是视频传播者,更是价值的评判者。用户的多重身份让移动短视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并获得极强的参与感。在移动短视频里用户脱离自我现实世界,直接进入另一个“表演世界”,这个世界对充满对感性体验的营造和渲染。

4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是各类媒体的百花齐放,不管是谁都应该接受用户和受众的检验,移动短视频是在市场和受众的体验下脱颖而出的,对于新型媒体的发展毋庸置疑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但是,对于移动短视频所携带的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生活和精神世界,然而在去中心化、去现实性、去宏观化和去距离化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缺乏完善监管体系而一味迎合市场、不断模仿和戏谑导致低级趣味、深度沉浸成瘾、与现实剥离等问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低龄化大潮下,如何减少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导其理性发展,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特质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