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11-29陈奕帆
陈奕帆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新课改教学理念不断深入,强调教学内容应贴合实际发展,学校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必然的趋势,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缩短适应企业的时间,为今后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1 服装专业中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中,服装产业属于一种时尚行业,具有个性化特点。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为了促使服装行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意识,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需要服装生产企业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身生产理念以及服装产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服装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培养服装专业人才还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在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将建设“动态化”方向作为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专业技能。服装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和学校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促使服装专业教学更加满足市场需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半工半读、做工和学习交替、项目指导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将教学划分为理论阶段和实践阶段,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有效地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即在学校学习一段理论知识以后,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这是一种循环教学方式。在服装专业中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掌握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可以获得大量的工作经验,在理论基础上,经过日积月累的实际训练,能够将学生自身技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为今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2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服装专业中的优势
2.1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学中应用工学结合,可以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设计教学理论知识,建设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课堂,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实现教学、学习、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服装认知、成衣设计、实际生产等实训内容,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服装设计的流程、设计方法和理念、服装结构制版等专业技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提高实训技能。
2.2 有利于职业的全程指导
在学生步入学校之后,学校可以聘请服装专家开展行业讲座,再由专业教师简单介绍服装设计专业,促使学生初步了解服装行业以及设计专业。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校可以安排企业中专业教师对每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服装设计、开展服装活动和技能比赛,并且提高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在每个学期内,教师都应组织两次以上的服装设计职业指导讲座活动。基于此,教师还应保障与每一位同学都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每学期的“教师”都应安排几名同学去企业进行实际训练,接受企业中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学校中有专业教师指导,在企业中有企业“教师”指导,使学生得到全程化的指导。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实际操作经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高[1]。
2.3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能力都更加偏向于学生设计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和服装行业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以岗位为教学核心的工学结合模式。构建项目团队式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结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核心技能也就是实训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和服装设计特点,构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课程,由教师团队建设学生核心专业课程,重视整个项目课程管理,积极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3 服装专业工学结合的应用分析
3.1 优化教学内容
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能否被充分的利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便于服装专业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创新能力高、专业技能高、实际应用水平高的人才。基于以上角度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所用,帮助学生化解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开展教学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组织交流会,聘请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实用性技巧,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编辑教材内容,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中服装行业市场的发展,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引进新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增添新的活力。
比如在学习“服装结构制图”这一内容时,在教材的实践内容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制作裙子结构,可以在其中添加旗袍、连衣裙、高腰裙、迷你裙等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服装设计,积极创新并设计出更多新样式的裙子,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细致化,加强学生学习裙子系列服装设计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在教材中添加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实践体会以及在实践中得到的感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服装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促使学生创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视图教学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推动教学模式快速更新改革势在必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上的书面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出来,通过网络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与教学软件构建服装设计工学结合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并且这个平台还可以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以此了解学生需求,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提供基础服务[2]。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视频、图片、文字等教学内容,使得呈现出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扩展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些抽象知识。
比如,在学习“服装设计基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米兰时装周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服装设计时尚、潮流、发展方向等。通过这样有声有色的视频,增加学生对服装专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达成更高的目标。此外,教师也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利用学习软件制作服装模拟效果图,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服装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和技能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判断各类服装的特征、性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际工厂进行视频,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工厂中,让学生感受实际生产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目的。
3.3 构建企业化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在开展服装设计课程时,可以将企业化元素引进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项有效手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适当融入竞技比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开展技能大赛活动时,教师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比赛的整体导向,明确赛事内容、主题,可以针对某一项技能开展活动,也可以是整体技能;其次,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赛,让竞赛渗入学生日常学习中,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落实技能大赛精神,为学生提供可以赢得比赛的技术、思想、设计理念等内容;最后,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展不同理念的服装设计大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实践机会[3]。
比如,“时尚女士上衣制作裁剪和缝制,时间限制5 h之内完成”的练习题,教师可以用在日常竞赛中。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操作起来也很难,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女士上衣制作的基础结构,还需要重视一些细节问题,如上衣翻领处、袖口的制作要求等问题,而且这些都有时间限制,学生既要思考还要动手操作,这样做也为学校的实践课程指导提供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整体把握服装的设计方向,同时还增加了处理细节问题的实践练习,提高了服装设计整体技能。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赛事,选择优秀的作品向企业展示。这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企业会对没有中选的作品加以点评,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若是企业选中了学生的作品,会给予相应的报酬,这样学生可以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收益。此外,对于校方而言,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在学校构建一个竞争市场,在可以得到报酬的吸引下,学生必然会更加主动地研究服装设计,进而提高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专业化训练
在中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更重视实践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服装设计具有一定流行性和季节性特点,导致服装设计师面临巨大挑战。行业的发展,也给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带来了机遇,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方式开展教学,为社会输送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为此,学校应实现动态化教学,积极引进新内容,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促使服装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4]。
比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机会,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全面提升学生服装设计的综合能力。针对一些没有实训基地的学校,可以采取与校外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实际生产工厂,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生产环节进行实际训练。如对于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进入服装设计部门;对于一些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进入生产部门等。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岗位,这样学生便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技能,因此,参观企业有利于提高与明确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未来就业方向。通过企业员工的带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社会经验。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采用分批方式定期调换正在实训的学生,促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再学习理论知识、再应用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足够了解服装市场发展动态,为今后在社会中工作奠定基础。
3.5 增加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资源
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源作为支撑。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资料,增加自身知识,与时俱进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服装市场发展动态,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3.5.1 构建服装设计图书资料库
服装设计专业的图书资料包括多种内容,如专业书籍、行业法规、期刊、服装技术标准等,针对这些种类书籍,学校可以构建服装设计图书资料库,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可以扩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3.5.2 建设共享资源库
在大学教学中,服装设计专业与服装营销策划专业、服装表演专业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服装结构、制作工艺、制作材质等方面基本相同,这样就可以根据这几个专业需求构建一个可以共享的资源库,实现各个专业资源共享,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5]。服装行业是比较大的一个产业链,主要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生产、销售以及服装宣传等环节。对于服装行业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资料库中可以学到。在服装行业中,存在一些岗位相互渗透的情况,因此,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本专业岗位,同时也可以选择服装行业的其他工作,比如服装CAD操作、服装营销等工作。
4 结语
高职品牌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想强化校企合作教育,可从几方面开展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来开展专业技能教育;扩展课堂教学范围,缩短专业课与实践课的界限范围;基于企业生产来开展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轮流训练教学。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深自身与社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联系,结合企业对人才方面提出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订单培训”教育模式,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