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闽北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的思考

2020-11-29郑兆飞

福建林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松材测报检疫

文/郑兆飞

林业有害生物与森林健康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而受危害的森林通过自我调控功能或人为适当干预,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使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动态平衡,维护森林健康。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国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也是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闽北自然状况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闽江源头,武夷山“双世遗”所在地,东与宁德市交界,西与江西省接壤,南与三明市相邻,北与浙江省毗连,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63 万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中国南方的重要集体林区,现有林地面积2946.2 万亩,其中马尾松林561.24 万亩,竹林624.8 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17348.6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29%,绿化程度93.1%,分布森林植物2530多种,昆虫4600 多种。

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一) 发生情况

近年来,随着交通物流、城镇化建设的深度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大,呈频发高发态势,年均发生面积50 万亩以上,局部出现成灾,造成自然环境和经济极大损失。根据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已鉴定到种的有1095 种,其中病害241 种,虫害812 种,有害植物40 种,鼠(兔) 2 种,新发现省内记录种14 种。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有:马尾松毛虫、刚竹毒蛾、黄脊竹蝗、松墨天牛、松茸毒蛾、竹笋禾夜蛾、竹织叶野螟、竹舟蛾、两色绿刺蛾、毛竹叶螨、大竹象、竹广肩小蜂、柳杉毛虫、杉木炭疽病、板栗疫病、溃疡病等呈上升趋势;偶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有:杉梢小卷蛾、樟巢螟、樟萤叶甲、脊纹异丽金龟、竹节虫、蚧壳虫、蚜虫、斑蛾、潜蛾、缀叶丛螟、叶蜂、松梢螟、黑翅土白蚁、松针褐斑病等,部分已逐渐演变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二) 原因分析

1. 林分结构简单。虽然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树种过于单一,龄组结构不合理,人工针叶林面积较大,特别是马尾松林分比重过大(23.45%),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偏少,森林抗逆能力不强。

2. 气候异常。近年来,“暖冬”现象加上春季多雨水秋季高温干旱气候,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越冬存活和种群增长,增加了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程度和频度。

3. 林业有害生物呈周期性发生特点。南平市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多发区,也是典型的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其发生发展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客观规律,种群每隔3 年左右时间周期性 暴 发, 2010、 2013、 2016、2019 年均为大发生年份。

4.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风险加大。近年来,受异常气候、经济贸易、城镇化建设及种苗花卉引进等影响,违规调运松材线虫病疫木及其制品(特别是包装材料) 的现象时有发生,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通过物资运输和物种的引进等传播途径增多,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松材线虫病自2005年传入延平区以来,已成为南平市最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森林病害。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1. 森防综合管理体系情况。2010 年以来,南平市大力实施《福建闽北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为主体,以监测预警、检疫检验和防治服务为主要职责的森防综合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目前,市本级及市所辖2 个区、3 个县级市、5 个县已基本建成了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和药剂药械仓库等“三室一库”的森防检疫站(中心) 11 个,现有森防专职人员42 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人,副高级职称15 人,中级职称13 人,配备了常规性的监测、检疫和防治仪器设备,总体上可以满足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需要。

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情况。2009 年以来,通过实施《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等项目,目前全市拥有78个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8 个、省级中心测报点2 个、市、县级中心测报点6 个,一般测报点62 个,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4 级测报网络。全市现有专职测报人员171 人,兼职测报员298 人,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14 年,武夷山市开展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公共服务规范化试点”,创建了“三网一台一纸”和“一院一机”联动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信息发布一体化,提升了预报服务能力。3. 检疫御灾体系建设情况。2010 年以来,通过实施《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体系建设》等项目,全市组建了“专兼并存”的检疫检验队伍,其中专职检疫员364 人,兼职检疫员278 人,规范了森林植物检疫程序,依法开展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严格植物检疫备案登记、调运检疫和复检制度制度,依法实行检疫准入,禁止调进来自疫区未经除害处理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从源头上杜绝和遏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组织森林公安、林业执法、森防检疫等林业执法力量,联合开展检疫执法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植物检疫违法违规行为,2018 年武夷山市成功判决福建省首例跨省调运松疫木刑事案,2019 年松溪县破获并立案追诉福建省首起跨县违法调运疫区松木制品刑事案,疫木刑事案件的审理填补了省内空白,极大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

4. 防治减灾体系建设。为加强重大或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十三五”期间,南平市进一步完善了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制订严密规范的应急防治流程,定期开展防治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重点开展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实施联防联治,加大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生物农药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及航空作业防治、地面远程施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防治服务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大力培育防治服务新型主体,全面提高社会化防治能力和成效。目前,南平市登记备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组织共32 家,从业防治人员618 人,各类防治设备400 多台套;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组织等级划分规范》(DB35/T1523-2015)要求,达到防治施工乙级4 家,防治施工丙级7 家。

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检疫御灾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检疫监管难度较大。南平市位于闽、浙、赣交界处,交通物流频密,北上西进的主要通道横贯全境,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松木制品、包装箱使用单位点多面广,检疫意识参差不齐,存在逃避检疫、无证运输现象,给检疫检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人为传播疫情的隐患很大;二是监测预警不规范。监测调查以人工观察为主,监测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落后,监测对象涵盖面不广,影响了预报准确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检疫检验条件较差。检疫检验设备、除害处理设施不足,检验鉴定系统和灾害评估系统不够完善。

2. 防治减灾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防控意识不强。仍有个别地方,特别是部分乡镇领导对松材线虫病防控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防控意识不强,目标任务不明确,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防治责任难于落实。林改后分山到户,由于病害木清理成本高,林农除治积极性较低,除治配合度低,虽然有“代为除治”的法规依据,但缺乏强制手段。三是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省际、县际及乡镇间毗邻区域未能统一防治规划,无法明晰共防、共治、共保目标,协调配合不够,无法真正形成防控合力。四是防治经费短缺。县级财政投入有限,主要依靠上级补助,无法满足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疫情防控需要,整体抗灾减灾保障不足。

3. 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健全。应急物资是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南平市尚未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交通工具和应急装备缺乏,应急救援物资和防护用品达不到适度规模,结构不合理。

4. 专业防控队伍亟需加强。县级森防检疫机构专业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混编、轮岗,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应急管理水平及应急技能有待提高。

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的探讨

1. 增强检疫御灾能力。一要依法落实林业植物检疫监管制度。加快建设检疫监管追溯平台,加强和规范报检员制度,严格开展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强化源头管理,严防人为传播;二要建立市、县两级检疫检验处理中心。配备先进设备,提高检验鉴定和除害处理能力;三要加强检疫检查。对松科植物、松木及制品、苗木、花卉及其它繁殖材料的检疫检查,木材检疫检查站应当依法查验过往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植物检疫证书》,发现违规调运的必须依法扣留,森防检疫、林业执法等部门要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对木材加工企业、使用或调运松木及其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违法违规采伐、运输、加工、经营和使用松疫木及其产品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震慑力;四要检疫检查预案。各自然保护地和其他需要重点防控的区域,应当依法划定重点预防区,制定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禁止调入外来松木及其制品。

2.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一要加强国家中心测报点建设。以县森防站为骨干,进一步完善县级中心测报点、镇级一般测报点、村级标准地,构建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动态监控虫情发生动态,促进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规范化、数字化及科学化。二要实行监测网格化管理。把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巡查列为生态护林员的重要职责,建立“一林一员”监测网格化管理体系,划定责任区,建立责任人名录,实施日常化巡查,定时观察、记录,及时采集、报告监测数据,做到疫情监测全覆盖、普查无盲区。

3. 提高防治减灾能力。一要开展科普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森防检疫法规及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牢固树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积极性;二要完善“一林一档”制度。以疫情小班为单位,建立监测普查、疫木除治、除害处理等台账档案,落实专人管理,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三要构建联防联控机制。毗邻区域要协作配合,推进构建以“监测互动、防治互帮、执法互助、信息互通”为主要内容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合作机制,整体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全面提高防控成效;四要积极推动政府购买防治服务。鼓励、扶持、引导社会化防治专业队伍参与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4. 完善应急保障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规范储备药剂药械管理,及时有效保障应急防治药剂药械供应;二要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优先保障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所需经费和物资储备支出。三要加大科技支撑。改进防治手段,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家库,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抗性品种选育、以鸟治虫、天敌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大分子生物学技术和3S 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推广应用。

5. 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一要组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稳定充实森防检疫队伍,整合现有资源,融合行业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二要组建应急防治队伍。为及时有效处置重大或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发生和灾害损失,依托林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或村集体等,组建民间救援或自救力量,协助地方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应急防治等有偿服务。

猜你喜欢

松材测报检疫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我国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探析
在检疫中常见的几种人猪共患传染病
羊快疫的检疫诊断和防制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吉安市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