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天来: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

2020-11-28胡婧怡辛阳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园艺保温

胡婧怡 辛阳

他被人亲切地称为“棚菜”院士,40年来扎根黑土地,并取得累累硕果。“每一次蔬果冬季种植向北推进,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向北,向北,再向北,李天来和他的日光温室技术不断挑战蔬菜冬季种植的纬度和温度极限,把冬季蔬菜种植的“生命线”向北不断推移。

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科研,争取科研;学习,不断学习

“苦不算什么,跟过去在农村吃的苦比起来,现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这是李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出生在辽宁绥中农村的李天来,十二三岁就开始下地干活。“跟着家里的大人们,扛着和自己几乎一样高的锄头下地。”李天来回忆道,“那时候,我干活总比别人慢,但干得认真、仔细。”

1977年恢复高考,考还是不考,家境困难的李天来十分犹豫。“报吧,报吧!”报考最后一天,公社教育组组长找到李天来,帮他在表格上填了两个志愿,并勾选了服从分配,赶上了末班车。李天来甚至不知道那两个志愿填的是什么。

1978年春天,他来到了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学习蔬菜专业。真学了蔬菜专业,李天来心里又开始犯嘀咕:“种了这么多年地,以后还得跟土地打交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李天来觉得:“农业是越学越有意思,这其中包含着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壤营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虽说是在上学,但李天来每天还是要在田地里摸爬滚打,这也让他认识到实践与钻研的重要性。毕业时,他本想直接进入社会,干点儿实际工作,可偏偏被选中留校。李天来去找老师沟通,老师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他更适合搞科研。

“既然留在学校,除了教书只有两个念头:科研,争取科研;学习,不断学习。”教学之余,李天来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经常到田里做实验,向农民学经验,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在种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985年,作为助教的李天来赴日本山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园艺。开学第一天,导师斋藤教授送给他一套关于蔬菜种植的专著,扉页上写的话令他至今难忘:蔬菜是不会说话的,你要学会和蔬菜说话。

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

1988年,在日本学习的李天来接到学校让他回国的通知,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回国。“当时我国北方百姓冬季吃菜难的问题亟待解决。”李天来一回国,就投身科研攻关,把“解决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问题”作为研究目标。

当时,这个研究有两个思路:一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角度考虑,不计成本,用最好的材料,研究出成果后,再想办法降成本、扩大生产;另一个是直接从产业角度出发,考虑产投比,出成果后可快速、大面积推广。李天来选择了后者:“得先把吃菜问题解决了,再研究最优问题。”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按照原有的园艺设施保温比理论,设施越高保温性能越差,但要获得合理的采光屋面角度,设施又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我们通过研究,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了园艺设施保温比理论的创新。”李天来回忆,因为当时资金很紧张,需要农民自身投入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一旦失败,就很难再唤起农民尝试的热情。为此,项目组成员频繁地举办培训班并现场指导,最终获得了初步成功。“没有农民的支持参与,做成整个产业是很难的。”李天来回忆说。

1988年,他跟随张振武教授,参与设计建造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开创了零下20℃地区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类蔬菜的先例,获得了国家星火科技奖二等奖。

此后,李天来在钻研新技术的路上越走越远。1996年,李天来主持设计建造出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将冬季不加温生产果菜的地域向北推进100公里,到达沈阳;2007年,第三代节能日光温室诞生,冬季生产地域再次向北推移100公里,到達辽宁康平、阜新;2010年,第四代节能日光温室研究成功,冬季生产地域又向北推进100公里,到达内蒙古通辽。至此,果蔬种植由北纬40.5°北移到北纬43.5°。

“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父老乡亲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几十年如一日,李天来带领团队成员不断完善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推动冬季蔬菜种植“生命线”向北,再向北……

做课题,不是发几篇文章、完成几项指标就行,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把现代节能日光温室做出来,我这一辈子的理想就实现了。”这是李天来跟自己的约定。

李天来觉得,现代化的标准至少有两个: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环节机械化。“10年前我们就开始研制第一代现代节能日光温室,但标准一直达不到,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努力。”

对此,他心里有个时间表:到2025年,中国设施园艺产业总体达到“设施有标准,栽培有规范”,到2035年实现产业现代化,再用一段时间,达到产业智能化。他一直强调:“搞科研的人,要抢时间,但也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要先实现自动化,再提升智能化。”

李天来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把这种科学严谨和较真的劲头传递给学生。担任副校长后,事务再多,他也坚持每天到基地走一圈。“对待研究,我还是有些脾气的。”李天来回忆,有一次在基地里他看到一名博士生正在做调查测定,再一看苗,长得太细。“拔了吧。”扔下这句话,他转身就走。

“多年后听另一个学生说,因为我说的这句话,那名博士生哭了很久。但重新种植后,她发现长势更好。所以,严师出高徒,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李天来说。对于研究,他更是要求团队在试验设计和管理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他看来,研究失败,损失的不仅是经费,更是时间,“做课题,不是发几篇文章、完成几项指标就行,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

如今,李天来的团队有6位教授、 200余名研究生。在李天来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着“厚德博爱、勤学笃行、团结奉献、传承开拓”16个字,这是李天来团队的“团训”。

“教授和研究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不光要在专业领域厉害,还要为人师表,要终身学习,终身施教。”李天来说。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30日,有删节,映雪荐)

猜你喜欢

日光温室园艺保温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园艺奇葩
山东省探索开展日光温室补贴试点
园艺
保温
一种充电保温鞋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盆花新品种(二)
设施农业文摘
对喀左县冬季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