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

2020-11-28任凯

小城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任凯

摘要: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振兴路径符合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社会生态低冲击;乡村振兴;营造模式;适应机制;创造体系;五花城堡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13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090-09 文献标识码:A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Impact of Social Ecology: Taking Wuhua Castle Village in Heq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EN Kai

[Abstract] In the past, rural revitalization, driven only by urban capital,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rural social ecology. The low impact orientation of social ecology coul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materialized space, social order and ideology. Under the low-impact orientation of social ecology,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seek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whole ecological chain, and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utonomy to construct the meso-micro rural social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pattern-processmechanism construction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ized environment, the state-response-adaptation mechanism in passive urbanization, and the exposure-fusion-creation system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Wuhua Castle Village in Xunzhen Town, Heq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mpirical case, the paper holds that its revitalization path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social ecological low impact orientation.

[Keywords] low impact of social ec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mode; adaptation mechanism; creation system; Wuhua Castle Village

引言

鄉村在建国后长期处于二元制经济结构的下端,表现出经济结构脆弱、传统文化异化、现代文明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与先进文明断裂的面貌特征,整体上远离成熟社会体系的控制,导致乡村基本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尤其是计划生育这项政策逐渐取消之后,乡村的发展更是全面失去来自上层的监督和管理,基本陷入自我认知和被动调整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建设量猛增,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民工潮”,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层性、城乡分割制度等,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在整个社会体制中始终处于被排斥的状态中。2010年后,国家发起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然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遍面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外流频繁和资本供给有限。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最近几年乡村的发展在多方面表现优异但存在部分结构性失调。本文基于乡村特殊的社会等级地位、文化结构、社会秩序,结合以往振兴过程表现出的权利缺失、经济脆弱、生态恶化等不可持续表现,提出社会生态低冲击,以期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基本价值取向和可能方向。

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城市土地保护及发展”战略[1],目前主要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社会生态低冲击(Low Impact of Social Ecology)①概念,扩大了原有概念的辐射面,用于破解乡村振兴困局。在目前的研究中,针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认为这一生态视角强化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共生关系[2-6],但多数集中在物质空间层面,缺乏通过多维空间关系对社会生态进行系统性建构。中观层面的已有研究虽然提出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位”价值观说法[7-8],但是大部分认为乡村仍处于整个城乡体系的末端[9-10],并未针对乡村作进一步的解读。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1],明确提出通过重塑城乡关系和优化乡村内部空间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同时住建部要求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12],到2020年之前全面完成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国家层面为乡村的社会生态低冲击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针对目前乡村与城市在自然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存在断裂,社会生态低冲击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对其进行功能再定位,形成适应农村“可行能力”的产业结构,将劳动力充分动员起来,实现以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再组织化”[13]。基于乡村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乡村振兴更容易自下而上进行,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较为敏感,运用低冲击理念进行振兴是广义生态系统的全面表达,本文从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架构出发,对当前乡村的振兴路径从文化供给、产业供给、秩序供给进行解读。乡村社会系统网络方面存在机能完整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而另一方面在乡村系统完整性及主动性上存在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从社会生态视角进行乡村重构。

1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内涵

1.1概念内涵和理论渊源

本文提出社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旨在用一种复合生态思维对乡村空间进行思考,并且這种思维趋向于开放和多元共生,本文主要吸收日本新陈代谢学派的共生理论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人类区位学理论。

黑川纪章②认为,共生理论的核心是认可二元论的存在,同时又强调流动、循环和多元性。在乡村空间系统中,抽象空间和具象空间都具有明确的载体,同时又存在大量的共用载体。这种边缘并不十分明确的空间连带关系,使乡村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此时诸如村民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管理等社会行为构成了网状结构的节点,建构了乡村社会生态的基础。

人类区位学的核心思想认为人居空间是一种生态程序,存在着明确的结构和层次。帕克③认为区位包括四个层次:生物、经济、道德和政治,区位(空间)是一种具备结构条理的“文化综合体”。帕克提出的区位是生态、经济、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这一论断是本文三重空间同构模式的理论渊源。

1.2乡村三重空间同构模式

受到资源、投资、信息、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发展需同时依赖内外关系而展现其自身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资本不断进行着空间再生产,大部分乡村面临收缩问题,因此在空间格局上,历史文化基础、经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条件、区域发展政策等都会影响乡村空间的演变路径。

目前资本在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乡村原有的社会生态冲击较为严重,打乱了原来的节奏,社会生态不仅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社会秩序和生态格局。社会生态低冲击旨在建构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发展格局,乡村形成多元化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能人富户带动发展模式和政府协调引导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民众发挥“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乡村生态空间以实现现有村镇的节制发展,最终提高乡村的秩序性促进其高效发展。在城市资本的作用下,乡村空间的发展显示出社会生态的变动,低冲击的着眼点在于协同,即城市投资和乡村生态的协同(物质空间)、空间生产和空间修复的协同(社会空间)、城乡同构和乡村秩序力的协同(文化空间)。

基于高度自治的优势,借助城市动力,乡村的三重空间同构将社会—文化空间和物质空间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14],最终落实到乡村本体进行消化,保证乡村的振兴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实现了社会生态的低冲击(见图1)。

1.3社会生态系统的秩序优化

乡村空间的三重建构是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重要表达方式,三重同构关联到乡村资源利用方式变更、文化流动趋势、产业结构转型等,而物质—文化—社会三重同构相互交织[15],因此乡村的社会低生态冲击实践涉及到资源、景观、文化、人口等一系列宏观政策安排和资源环境配置,面临着乡村社会生态的结构性异化与表征自相关这个主要矛盾。振兴过程中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利用自发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经济后发优势、社会自组织优势),通过资本流动、人群流动、文化融合、公共资源流动、要素作用等空间建构手段重新调整了乡村的资源配置,并对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了秩序优化(见图2)。

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备“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村民民主制度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核心是将乡村从本质上纳入现代城乡体系,即使乡村置于动态城乡体系的管辖范围中。新乡村社会生态秩序的建立要做到三点:首先,政府试图要通过平等的政策来塑造乡村的发展道路,并对预期的结果进行规划并实施正式干预;其次,乡村群体通过自发的习俗和规则,从文化上对乡村社会产生影响,使乡村表现出地方性、表征性、生活性[16];最后,建构资源流动机制,对外来资本、技术、人力等进行界定和保护,避免反向极化,实现城乡资源平衡,助力乡村自我监督机制建立。

2五花城堡村案例观察:三重空间构建过程

本文选取的实证对象是西部后发地区的典型村庄,其振兴路径从方法论讲是积极的,符合本文提出的论点。但是由于村庄本身的基础薄弱,外加周边城市环境的后发特征,目前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不是村庄最终的振兴结果,因此本文只是抛砖引玉,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共鸣来促进这一规模最为庞大的乡村群体的有效更新。

2.1物质空间营造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位于晋陕蒙交界处,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后发地区(呼包鄂榆城市群辐射范围之内),因此构建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体系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大的或者开放的社会系统,使乡村在一个成熟的范式中与城市资本及各种文化发生直接关系(见图3)。作为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河曲县乡村在社会生态系统建构中最核心的是提升其经济结构,而诺斯对西方现代经济的增长提出过一个经典的结论: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17],因此动力机制和资源环境成为五花城堡村振兴过程中的首要导控要素,影响其经济组织,最直观的就是格局布置。

在較为完整的以“堡内”为核心的保护框架上,五花城堡村并不只关注农业或者这个固定的物化文化符号,而是以村民社会作为乡村振兴的最高目标,走了一条充满危机感的道路(见图8)。不管以前对于乡村的忽略还是现在对于特色乡村的重视,都是将乡村本身视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并没有普遍对待;然而个体本身并不是个性化的来源,社会性作为一个事实存在,没有任何乡村或者城市能够脱离整个社会网络的共生关系而存在。因此,虽然乡村本身存在着落后生产力或者意识形态的制约,五花城堡村在城市资本的驱动过程中极力争取主动性和开放性,这种与城市一体的循序渐进的共生模式明显要优于将乡村看成是一个特殊群体而进行的振兴或者特色化。

3.2正向流动和要素作用机制

社会生态系统并不仅仅指物质、社会和文化空间,而且包括发生在空间中的各种自组织行为,最终希望通过理性路径实现村民社会并达到乡村的全面自由[23]。村民社会的存在基础是具备社会自我监督机制,针对外来的技术、资本、人力和公共设施的流动趋势[24],本文提出了有利于乡村社会生态建构的正向流动概念,并建构了要素流动的作用机制(见图9)。

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在此定义有助于乡村社会生态建构的流动为正向流动,反之为负向流动。(1)资本:从城市流向乡村为正向,有助于提升乡村的产业结构。然而大规模的资本并不适合直接冲击乡村,容易引发异化和浪费问题,因此城市多余和闲置资本适合流向乡村,并与乡村现有资源发生共鸣。(2)技术:从城市流向乡村为正向,技术应充分借助资本这一载体,但应避免极化倾向,避免完全吞噬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3)人力:从城市流向乡村为正向,要竭力避免乡村空废化,大力提高乡村创业环境,吸引精英和外乡人返乡,但是应避免绅士化倾向。(4)公共设施:从城市流向乡村为正向。与资本和人力共同构成城市资源体,同时推动乡村的公共资源朝多样性和适应性发展,避免短效性倾向。

4局限和展望

首先从乡村社会生态的建构过程性看,本文的乡村社会性生态建构以复合生态思想为基础,从乡村三重空间同构过程着重分析了村民社会营建和村民权利提升。然而村民社会是一个不断生产的过程,要求村民的不断参与和地位保证,因此社会生态建设过程具有危险的成分,中国的乡村目前在这方面并没有给出危机处理方法,这方面在将来的研究中需要我们进行辩证分析。

本文还试图建构乡村正向的城乡要素流动和底线控制机制,但是如何将这种机制与乡村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有机耦合,本文并没有给出解释和模型,希望后续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深化。

注:

①社会生态低冲击(Low Impact of Social Ecolog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本文在传统生态学内核基础上扩大概念范畴最终形成这一广义生态学概念。

②黑川纪章,长于理论的日本建筑师,《共生思想》是其代表作,书中的核心观念覆盖社会各领域,完全超越传统建筑领域。

③R.E.帕克与E.N.伯吉斯、R.D.麦肯齐共同组成芝加哥学派三剑客,他们的代表作《城市》系统地阐释了用生态学方法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形成了人文区位理论。

④后生产主义概念引自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乡村指导思想,本文借用其中的农业去中心化思想而不赞同其生态安全意识放松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园,于冰沁,车生泉.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冲击开发的比较及融合[J].中国园林,2014,30(3):49-53.

[2] 马道明,李海强.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探析[J].东岳论丛,2011,32(11):131-134.

[3] 田健,曾穗平.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J].规划师,2016,32(1):63-69.

[4] 余中元,李波,张新时.社会生态系统及脆弱性驱动机制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7):1870-1879.

[5] 王思斌.社会生态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兼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2):5-12.

[6] 毛蒋兴,郑雄彬.社会生态平衡:新时期城乡规划调整思考[J].规划师,2012,28(12):10-14.

[7] 史培军,汪明,胡小兵,等.社会—生态系统综合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J].地理学报,2014,69(6):863-876.

[8]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 2-10.

[9] 刘和涛.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统筹下“多规合一”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杨忍,陈燕纯.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601-616.

[1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 2018.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Z],2018.

[13]李平星,陈雯,孙伟.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9(6):797-807.

[14]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等.乡村空间辨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591-600.

[15] 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 2018,37(5):581-590.

[16] Francis Fukuyama. The Great Disruption: Human Natur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Social Order [M].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Creative Management, Inc.,1999.

[1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8]张兆魁,金钟彦.河曲县志[M].刻本,1872(同治十一年).

[19]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 2018,73(4):637-650.

[20]王京海,张京祥.资本驱动下乡村复兴的反思与模式建构——基于济南市唐王镇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国际城市规划, 2016,31(5):121-127.

[21] Kaisu Kumpulaine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n Active Rural Community [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17,52(4):611-627.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3]周其仁.城乡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4]程响,何继新.城乡融合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基于城乡区域要素流动理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 2018(10):89-93.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