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

2020-11-28郭丽霞张新敏

小城镇建设 2020年8期

郭丽霞 张新敏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AHP;榆林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8.005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8-0028-07 文献标识码:A

Assessment o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Configuration in Urban Fringe Based on AHP: Taking Yulin Town in Hohhot City as an Example

GUO Lixia, ZHANG Xinmin

[Abstract] The Peri-urban area i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pulation, economy, land use and built environment are different from urban or rural areas, and the public service environment is more complex. Unbalanced allocation, unequal supply and low service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this area. Taking Yulin Town in Hohhot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which provides service for this area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based on field surve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ith the indicators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acility scale, service capacity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i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ifferential allocation and security mechanism of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ies in the urban fringe are made to meet the residents needs.

[Keywords] urban fringe; medical and health facility; service evaluation; AHP; Yulin Town

引言

基本公共服務设施是城乡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但在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差异由来已久。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2012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强调以民众需求为导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公共服务配置应考虑需方与供方匹配的思想;2017年,《“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将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确定为目标之一,提出应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等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区域,公共服务环境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地带,基于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空间统筹发展研究的基础。

1相关研究进展

1.1概念界定

“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H. Luosi)正式提出,指因城市建设占用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原先的乡村地区,该地区虽在城市扩展中逐渐被建成区侵吞并成为市区的一部分,但仍以其独特的景观成为城市新区与旧区之间明显的分界线[1]。普尔(R. J. Pryor)曾给出关于城市边缘区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没有城市居民住宅的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2]。20世纪80年代,顾朝林等学者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引入我国,认为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是从城市到乡村或者是乡村到城市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3]。因此,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区域,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兼有城市与乡村特征。

按照国家《“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涵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1.2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城市边缘区公共服务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程文等学者开展了大城市边缘区的公共设施配置和规划思路的研究,提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必要性和规划设计思路[4];尹宏玲以上海市边缘区为例,提出边缘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布局、设施服务半径和居住人口规模,以及市中心和邻里地区公共服务对边缘区的辐射影响等[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提出之后,学者们陆续对城市边缘区乡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中则加入了空间分析和量化分析的手段。胡畔、刘安生等分别以ArcGIS和泰森多边形等方法辅助分析,提出了均等化布局的规划思路和实施建议等[6-7];周凌、钮心毅等学者以上海城市边缘区为例,分别提出了“以人为本”“空间均等和公正”的公共服务配置思路,以服务可达性、人口空间特征和居民实际需求等要素对公共服务水平实施评价[8-9];代兵采用2SFCA方法评价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等单项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建立了公共服务综合可达性评估等级划分方法[10];赵万民、曹阳等学者则以大数据技术或数学建模等方式对重庆、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可达性等开展评价,研究设施分级分类配建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方法[11-12]。

因此,在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后,以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背景的城市边缘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研究有着迫切的实际需求,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进行的可达性、空间布局、服务范围等评价性研究对于相关研究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居民视角出发,结合田野调查和空间分析,对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体系研究,以推进公共服务的空间均等和城乡统筹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位城市,是自治区城镇化和经济建设的核心地区,其城市边缘区是区内城乡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但公共服务设施尚处于建设阶段,供需不匹配现象明显。

本文选择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调查可服务于榆林镇的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以下简称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和榆林镇(以下称边缘区)的卫生院和卫生所等现有服务设施,以居民需求视角评价现状服务水平,为城市边缘区公共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研究思路。

榆林镇为呼和浩特市市辖镇,为城市东部边缘区小城镇,总面积243平方公里,镇区距呼和浩特市区约30公里,京包铁路、110国道穿镇而过(见图1)。现辖一个居委会和21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人口外流现象明显。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对服务于榆林镇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情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数据及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建立AHP评价模型,对研究对象的设施服务效应进行评价。

本文采用问卷及访谈等形式进行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的居民需求调查。在榆林镇镇区及周边行政村共随机均匀发放问卷120份,筛选去掉不合格问卷12份,问卷合格率达90%,有效的108份问卷用作本次研究统计与分析的初始数据。

3榆林镇医疗卫生设施特征分析

3.1 城市核心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及服务现状

3.1.1 设施配置现状

按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功能、任务、设施条件等,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医院是边缘区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最为普遍的设施类型,但服务范围和服务程度受交通条件和空间可达性影响。因此,本次研究将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医院纳入边缘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范围。

2012年至2017年,呼和浩特核心区综合医院数量从41个增加至59个,可用床位数、执业医师和护师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42%、21.28%、46.18%;从服务情况看,各综合医院的诊疗和入院人数以11%、3%的年平均增长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稳定维持在80%以上,公共服务能力正稳步递增。

3.1.2 空间分布与服务范围

依托城市核心区与榆林镇的交通网络,以GIS分析工具按照常规车速对道路进行等级设置,划定车行时间分别为15、30、60分钟医疗卫生设施服务区范围,分析城市核心区对榆林镇的医疗服务情况。呼和浩特城市核心区综合医院集中于市区中西部,服务范围沿交通网络呈圈层式向外辐射(见图2)。而榆林镇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部且距离市区较远,仅有1条国道与市区相连,临近国道的镇区在30分钟辐射范围内,周边区域在60分钟辐射范围内,其他距离国道较远的大面积地区难以接受到城市核心区医疗卫生服务。

3.2 榆林镇医疗卫生设施配置及服务现状

3.2.1 设施配置数量

镇内现有标准化卫生院1所,位于镇区北部110国道北侧,占地面积约0.5公顷;标准化卫生室16所,分散于镇域各行政村,医疗用地共计0.53公顷;此外榆林镇政府驻地另有两处连锁药店,可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卫生服务。

3.2.2 空间分布与服务范围

按照常规步行速度进行道路等级设置,分别按步行时间5、15、30分钟划定榆林镇的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范围,绘制其空间分布及服务现状图(见图3)。

因卫生院和卫生所等设施相对集中分布于镇域的中部和西南部,受设施规模与交通条件制约,服务覆盖范围较小,覆盖面积不足镇域面积的10%。镇域西部、西南、北部的村庄既无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也不在现有设施的辐射服务范围内。

3.3 榆林镇医疗卫生设施服务人群特征分析

3.3.1自然构成特征

本次研究中調研人群在年龄构成方面整体偏向老龄化。人口的年龄16岁以下、17~28岁、29~60岁、60岁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3%、29%、66%;男女性别比为52%、48%。该数据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统计,对于镇区整体人口特征有较好指示性,可看出榆林镇的人口流失较为明显,老龄人口占比较高,人口年龄特征更趋向于乡村。

3.3.2社会构成特征

从户籍构成看,调研人群的户籍以本地居民为主,外来人口仅占6%;从就业情况看,因镇内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居民的就业机会主要为务农和外出打工,农闲时打工和偶尔做散工的合计占比为73%,就业地点也以本镇区为主;从收入看,调研人群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月均收入不足800元,远低于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文化构成看,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合计占比为56%,高中及以上受教育占比为36%。因此,榆林镇内居民的就业类型、就业地点、经济收入和文化构成等仍有着明显的乡村特征(见图4)。

3.3.3出行行为特征

调查发现,镇区居民前往城区的频率整体较低,半年甚至一年内前往城区一次的人数占比达60%,其中以看病和探亲为目的的人群占73%(见图5)。榆林镇居民出行少的原因一方面是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较大,出行次数和距离受年龄影响,购物等基本生活需求以镇区为范围;另一方面是虽有铁路和国道在镇域穿过,但在镇区无站点,对交通联系影响不明显,且市内公共交通尚无镇区方向的延伸,镇区居民出行仍极为不便。

4榆林镇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将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以系统观点进行层次分解,形成多层级多指标体系,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影响因素及内外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优化决策。该方法已在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等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针对目前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居民反映,本文将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四个要素作为评价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水平的准则层,以区位条件、建筑规模、设施等级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见表1)。

本次评价中为反映居民对于医疗卫生设施的实际需求,各层次指标权重以居民打分来确定各层级权重,以反映居民视角的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情况。

根据已构建的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以里克特量表式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形式向调研人群发放,分别对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效应进行准则层各要素、指标层各要素的评价打分,并将评价打分结果整理统计以备后续分析。

依据AHP方法,将准则层、指标层各级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给出相应分值,取各项的加权平均分值计算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α为各项计算后的加权平均值;m为具体评分值;n为各评分值对应的评分人数;b为有效问卷份数,本次研究中b=108。

4.2评价过程

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可得核心区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见表2)。

在判断矩阵A中,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其中,aij表示矩阵A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n表示矩阵A中行列均为n个因素。

综合AHP分析法相关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并通过软件编程,计算可得出各指标权重值;此外,由于评价者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以判断相关权向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整理边缘区目标层判断矩阵与权重(见表3)。

同理可得呼和浩特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各指标层判断矩阵与权重,整理后将评价结果汇总(见表4)。

4.3评价结果

将呼和浩特市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效应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相结合,可发现呼和浩特市边缘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以下几点特征:各级医疗卫生设施服务现状与居民需求存在差距;居民对于设施的服务能力、收费标准等关注度比较高;居民对于核心区和边缘区的设施服务需求存在差异性等。

首先,服务能力不足是边缘区医疗设施服务的主要问题。服务能力是衡量设施配置现状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价结果中的重要程度居于准则层各指标之首。从准则层评价结果来看,设施服务能力在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均排第一位。居民普遍认为,医疗卫生设施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医疗服务,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床位数、药品数量及医疗设备数量等服务能力是居民关注的重点。

其次,收费标准是影响边缘区居民就医选择的重要要素。对于人口流失型城市边缘区来说,居民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整体落后于城市核心区,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经济负担较重,对医疗服务费用的关注程度较高。因此上述评价结果中,收费标准成为指标层中重要程度最高的因子,是影响就医选择的重要因素。

在实地调研中,居民关于各设施收费标准的反馈较为统一。由于经济来源较为单一,收入较低,居民们普遍认为现有核心区高级别医疗卫生设施收费标准高,报销比例低;边缘区的镇域中心医院则因医疗补贴下滑,收费标准较高,部分居民由于住院成本较高而选择不接受治疗;药店药品价格也偏高,“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在边缘区依然存在。

第三,公共设施服务具有地域差异。公共服务差异性特征,一方面指城乡区域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边缘区经济收入水平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与中心城区有明显差异;另一方面指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居民需求不同,对公共设施的服务类型、规模和配置标准等也有明显的差异性。

如综合医院因服务功能强,服务范围大,可为边缘区提供高级别的医疗服务,设施规模是直接影响能否就医的重要因素;边缘区的医疗设施因服务功能少、服务范围小,对设施规模需求程度稍低,以购买药品或血压测量等基础功能服务为主。

第四,因榆林镇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镇卫生所新址与居民区隔110国道相望,进一步降低了服务的可达性,影响居民就医选择和服务评价。

5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提升建议

5.1 配置设施与人才,提升服务能力

根据目前榆林镇医疗卫生设施配置现状和人口规模缩减的现状,应重新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根据各村庄实际常住人口规模调整医疗网点,按需配置医疗卫生设施;调整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药品、医疗技术人员及医疗设备数量和种类,针对老龄人口补充相应的药品、血压计等;同时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改善现有的医疗环境,有效提高设施服务能力。

5.2 降低收费标准、完善医疗保障机制

榆林镇居民将收费标准列为核心区与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重要程度最高的指标,原因是主要调查区域的居民年龄较大、经济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对医疗服务价格较为敏感。应加大对此类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和补贴,降低药品及其他服务价格,完善居民健康保障机制。

5.3 明确差异化需求、优化服务配置

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提升应考虑居民需求的差异性,明确城市边缘区的医疗卫生设施的配置标准。大型疾病的看诊与治疗、非常规药品购买、专项体检等服务则可在完善公共交通的前提下,扩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服务范围以满足城市边缘区的居民需求;边缘区的标准化卫生所或卫生室则以提供常规健康体检、普通药品购买等基本需求为主,实施差异化的服务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公平共享资源。

6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介于城市和乡村的混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的医疗卫生设施的现状调研分析发现,边缘区的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水平同时依托于边缘区和核心区。边缘区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评价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设施配置和服务水平,还受城市核心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和交通可达性等要素影响。因此,城市边缘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规模和数量应针对该区域特殊的居民年龄结构、收入水平等特点,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和服务现状,统筹考虑城乡资源合理化布局和配置、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Wehrwein George S.The Rural Urban Fringe[J]. Economic Gepgraphy,1942,18(3):217-228.

[2] Pryor Robin J.Defining the Rural Urban Fringe[J]. Social Forces,1968,47(2):202-215.

[3]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 1989(10):96-101.

[4]程文,赵天宇.城市边缘区大型公共设施的规划[J].城市问题,2003(1):29-31.

[5]尹宏玲.国际大都市边缘区公共设施规划初探——以高境淞南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4(6):13-15.

[6]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 2010,34(7):28-33.

[7]刘安生,赵义华.乡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均等化布局规划探索——以常州市嘉泽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10):20-24.

[8]周凌.特大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机制与对策的实例剖析——以上海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3):85-94.

[9]钮心毅,陈晨.郊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和公正的测度[J].城市规划,2018,42(10):42-50.

[10]代兵.大都市乡村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价及空间治理启示——以上海市青浦区203个村居单元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 2019(12):8-13.

[11]赵万民,李雅兰,魏晓芳,等.非均等化到均等化:基于GIS分析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5):35-41.

[12]曹阳,甄峰.南京市医疗设施服务评价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8,34(8):9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