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020-11-28吴国华王幸
吴国华 王幸
摘 要: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记忆,非遗也是贫困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非遗产业发展自然也就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深度贫困地区实施非遗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现状;存在问题
引 言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记忆,非遗也是贫困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非遗产业发展自然也就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两个文件对“非遗+扶贫”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扶贫形式,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1]。
1.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概述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根据国务院批复,2017年湖南省确定邵阳市城步县,怀化市麻阳县、通道县等11个县为深度贫困县,同时还确定了深度贫困村549个,涉及6个市州,36个县(市区)237个乡镇[2]。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大都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以及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深度贫困地区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湘西州文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湘西州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3200项,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个,如传统音乐土家族打溜子、传统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传统美术凤凰纸扎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个,如凤凰蓝印花布、湘西土陶制作技艺等; 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6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个。通过对这些非遗文化遗产名录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发展好非遗产业,是助力湖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当地贫困人员快速脱贫致富。
2.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现状
2.1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选择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传统工艺技术,培训合格后就到工坊就业,实现当地贫困人员家门口就业[3]。如被湖南省确定为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湖南省文化厅授牌的苗绣基地、“让妈妈回家”项目示范基地,该基地免费开班培训贫困苗家妇女,培训合格的妇女被聘为基地的绣娘,制作的产品由基地统一回收、销售,帮助贫困苗家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2.2非遗+旅游”推动精准扶贫
采用“非遗+旅游”扶贫模式,实现脱贫致富。一是通过“非遗+节庆”推动精准扶贫,如通道县每年农历立夏前第十八天举行的大戊梁歌会,现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紧紧围绕“让世界‘侗听”的主题,瞄准占领侗族文化高地,对外展示通道开放形象和文化产业成果,全面推介侗族文化艺术精品,致力于打造节会品牌,推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二是通过“非遗+博览会”展示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文化遗产,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如湖南近年来已成功举办湖南“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届湖南非遗元宵喜乐会”“湖南非遗传统工艺年博会”等系列非遗精品活动,宣传展示非遗项目600余个,吸引观众逾500万人次,带动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三是通过“景点+非遗演艺”助推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如凤凰县将传统苗族舞蹈、音乐等非遗项目,采用演艺方式进行表现,赢得了来自各地游客的好评,也让当地村民走上舞台,实现增收。四是通过“景点+非遗文创产品”带动当地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非遗+旅游”模式的扶贫现象,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4]。
2.3非遗+电商”助推精准扶贫
近年来,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湖南深度贫困地区在非遗产业上嵌入“非遗+电商”扶贫方面已形成了一些有经验的扶贫模式。如泸溪县联合惠农网共同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采取“人+货+乡”特色乡村农旅电商模式,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搭上“电商”专列,步入小康快车道;麻阳苗族自治县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探索出了“惠农网+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扶贫路径,带领一批又一批贫困户加入非遗产业链条中,走上脱贫增收的道路等。
3.湖南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存在问题及措施
目前,湖南深度贫困地区在非遗扶贫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精准扶贫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有些深度贫困地区的地方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灾害较多,生产生活条件较落后,加大了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难度;二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偏低,贫困地区的群众普遍思想观念较落后,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些贫困户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产业扶贫后劲不足,缺乏内生动力;三是非遗技术人才短缺,非遗产业发展和创新比较落后,又加上吸引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的条件缺乏,市场发育也不健全,导致贫困地区在非遗产业发展和创新上难度较大,形成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四是部分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很难在短时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5]。针对这些问题,各深度贫困县可以结合自身地区非遗产业特点,采取以下措施:
3.1建立健全非遗产业扶贫机制
湖南深度贫困地区政府应结合本地非遗产业现状,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要求,进行合理的部署和规划,做好科学扶贫工作,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非遗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3.2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
截至目前,湖南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8项、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4项、代表性传承人304人。湖南深度贫困地区政府可采取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建立非遗产业培训基地,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聘请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定期针对深度贫困户进行非遗产业专项培训,训练他们掌握非遗技艺、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群也变成非遗传承人,推动当地非遗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开发非遗产业多元主体间利益共享模式
在非遗产业扶贫工作中,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导力量和先行者,不仅要充当扶贫工作中组织者的角色,同时也对扶贫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政府可强化与相关企业、高校、机构以及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精准扶贫[6]。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非遗产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招工,形成政府、企业、高校、贫困户等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模式。
3.3 进一步拓宽非遗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拓展非遗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非遗扶贫产品线下线上销售渠道。一是通过线下在贫困村建设电商服务站、开办电商扶贫小店等形式打造贫困地区非遗产业品牌,提高非遗产品知名度。二是通过线上拓宽与各电商平台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销售方式,比如邀请政府相关官员开展抖音直播带货,这种直播带货因为政府官员身份的特殊性,老百姓往往比较好奇,更容易获得高度关注度和高信任度。消费者们看到领导都如此卖力“带货”,容易受感染,也很容易被打动,愿意为其推荐的产品埋单。
3.4加快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创新资金筹措方式,积极开拓思维,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通过筹措的资金,及时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总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湖南深度贫困地区应注意精准识别、对症下药,瞄准非遗扶贫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强力帮扶,真正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长久脱贫致富。
参考资料
[1]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貧办综合司发布《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6号.2018.07.http://zwgk.mct.gov.cn
[2] 湖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发布湖南确定11个深度贫困[EB/OL].2017.11.http://hnsfpb.hunan.gov.cn
[3] 郁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脱贫致富[J].《农经》.2020(03)
[4] 蒙涓.精准扶贫下的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J].市场论坛.2019(10)
[5] 李亚标.贫困村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论坛.2020(06)
[6] 欧志文.湖南武陵山片区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36)
作者简介:吴国华,男,1970.05,汉族,湖北天门,副教授,本科
王幸,男,1986.06,汉族,湖南衡阳,研究实习员,本科
项目课题: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LMA201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