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数学特点,创新课堂教法
2020-11-28金良广
金良广
数学由于其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而使不少学生对其产生“畏惧之心”.学习数学,就要把握數学的特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复杂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更需要学生认真把握和体会.做到这些,才能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强化数学的综合素养,才能学好数学.
一、做好课前预习,梳理听课重难点
进入高中阶段后,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听讲时,有利于其主动思考、积极化解心中的疑点.事实上,在数学课堂上,那些做到充分预习的学生,往往在听讲时注意力更易集中.针对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更要引导他们提前做好预习,从数学预习中,查找不足,渐进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将预习任务化.在每节课前,教师要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梳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增进课堂上新旧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听课质量.针对预习任务,教师要进行明确和细化,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明确预习的范围及重点,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布置一些练习题,加深学生对预习知识的理解等;让学生提出预习疑问,总结预习方法,明晰预习重点;等等,为课堂讲授做好铺垫.
二、关注课堂讲授,启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课是前提.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能够抓住课堂,启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的.听课的“听”,不能仅限于听,还要有“想”.针对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仔细思考,才能更好地化解预习难点.这也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课堂问题,主动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后,针对三角函数的应用,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某工地施工中,已知两楼高度、阳光照射宿舍的角度,那么两楼间距最少要多少米,才能不影响后楼采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针对数学理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数学猜想、假设、验证等方法,去发现数学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难问疑.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制作椭圆纸片.从纸板画线、裁剪中,让学生体会“两个固定点”的意义;在拉扯细绳、画出椭圆轨迹中,体会椭圆的特征,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问题情境,更能触发学生主动思考.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几点:一是知识点呈现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契合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发问欲望;二是要围绕数学知识点展开情境创设,调动学生质疑品质;三是把握课堂趣味性,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点入手,让学生自觉思考并提问;四是把握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与引出,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
三、注重数学练习,巩固学生数学应用
学数学,少不了做练习题.练习题的设置,要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确保学生能独立完成,还要有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功能.一些学生,对于会做的题,因马虎而出错.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其细致、认真地独立完成解题过程.
加强数学练习题训练,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一些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反复推敲题设信息,挖掘解题思路.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相互交流解题心得,共同化解难题.攻克一些数学难题,对学生而言是有益的,即便是尝试了很多解法,都失败了,学生也能够从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数学直觉意识.
通过解数学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共同梳理难题的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发现、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针对某一难题,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究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哪些,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围绕解题过程,提炼解题方法,从而巩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另外,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化解数学学习困惑.针对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难点,教师要主动介入,耐心辅导,变换多种解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方法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各章节知识点的梳理,以系统化、条理性的归纳方式让学生全面把握数学知识体系,还要突出课前预习,深挖课堂问题讲授,衔接专题练习,让学生直面数学问题,点燃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