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群艺馆服务与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2020-11-28杨莉
杨莉
【摘 要】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称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群艺馆承担着不可推诿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下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关优化方案,希望将群艺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庞大体系中的优势及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7-0125(2020)32-0207-02
“文化自信”已然成为当前一大热点。这个词在2014年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它是对历史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光明前景的信心。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沉稳又充满时代精神,创新又不失传统本色,具有无尽的生命活力。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石,也是点燃中华民族复兴的火种。习总书记强调彰显文化自信要落到实处,这既是对当前文化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群艺馆”)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是广大群众与艺术相互连结的桥梁与纽带。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新时代下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群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涵盖了艺术公益培训、惠民文艺演出、文艺赛事举办、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的组织推广等,同时还承担着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一、群艺馆文化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已经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的县(市、区)达到2325个,约占总比例的83%。虽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的群艺馆在文化服务与管理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不平衡。主要不足表现为:场馆设施不齐备、文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老套、形式缺乏创新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政府对文化发展投入不足[2]。
2.群艺馆内部管理水平存在局限性,缺乏整体统筹,内控意识薄弱。
3.专业干部文化服务意识淡薄,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4.社会资源整合利用低,没有发挥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对文化志愿者也缺乏相关管理机制。
(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缓慢
有关数据表明:传统群艺馆的服务受众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且多为女性。因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究如何在保留群艺馆原有“固定客户”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群众文化服务受众对象群体,打响群艺馆的知名度。而数字文化馆的运用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个问题,扩宽了原有的群众文化受众面。
近年来“互联网+文化”已经不为人们所陌生,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互联网+文化”新业态发展良好,逆势上行。这意味着“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重要课题。当前,许多地区数字文化馆建设仍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发展并不成熟。从设备到人力都无法达到之前对数字文化建设的预期。如何加快推动群艺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更好地将数字化平台的便利性、共享性、高效性等优势发挥出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群众文化品牌口碑一般
每个群艺馆都应该对自己所打造的群众文化品牌如数家珍。通过群文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也更容易将工作亮点展示出来,从而获取群众对群艺馆文化服务上的认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群文品牌反响平平,并没有很好地将引领示范的作用凸显出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虽然在品牌的设计中有重视将群文品牌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但是没有考虑到大众审美,无法满足群众的期望,不够贴近群众。
2.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甚至有很多群众对相关的活动一无所知,群众参与度不高,导致群文品牌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从群众中获取相关品牌的评价与反馈。
3.品牌创新难,缺乏亮点。群文品牌要顺应时代不断创新,无论是原先的经典品牌,还是尚未成熟的新设品牌,都需要根据当前时事动态不断创新调整,否则很难发挥出品牌的闪光点。
二、新时代下群艺馆服务与管理中的优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严把内控制度
首先,群艺馆的建设离不开经济上强有力的支撑。群艺馆的支出主要包含:场馆设施建设更新支出、日常维护支出、群文活动开展专项支出、非遗保护工作经费、工作人员薪酬支出,以及近年来数字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等等。而群艺馆大部分的资金收入来源于国家财政。据统计,2018年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全年开展文艺活动123万次,举办培训班77万次,举办展览16万次。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0.81%、13.24%和6.67%。2018年支出3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6%。由此可见,随着群艺馆工作的不断推进,经济上的支出也在不断攀升。只有满足了群艺馆资金上的需求,才能保证群艺馆不断优化的进程。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前提下,群艺馆需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效率,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明确人员职责分工,通过对重点项目进行梳理,找出并加强各风险点的管控。积极评价内控执行情况,可以为内控制度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增强服务意识,提升队伍建设
群艺馆每年举办的培训及活动次数逐年递增,服务人次更是大幅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服务型的专业队伍来承担巨大的工作强度。首先,必须增强业务干部的服务意识。只有明确了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初衷,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提供更贴心到位的群文服务。
当下群艺馆的工作队伍中汇集了各类人才,但仍然以艺术专业人才居多。在实际工作中,对业务干部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某单个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引入其他专业人才以扩大团队力量。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去实践中找问题,从学习中找方法。通过这种“不断寻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模式,提升业务干部在工作中的经验探索与总结,将工作团队建设成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团队。
(三)巧用社会力量,健全相关机制
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的有效途径之一[3]。应该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明确具体要求,根据政府采购有关规范实施采购流程。采用公开招标、询价招标等方式,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定承接主体。此外,还应加强绩效评价管理,从呈现效果及群众满意度评价两大方面入手,对所购买的服务进行评审验收,从而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
在文化志愿团队建设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志愿团队的引导和规范管理。一方面要提升文化志愿团队整体的专业水平和文化服务品质,定期组织对文化志愿团队的培训及专家讲座,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建立评估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与引导不断激励文化志愿团队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此外还需拓宽群众加入文化志愿服务的报名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四)建设数字平台,加大品牌宣传
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原则依旧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时,不能“重创建、轻维护”,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的更新与维护,既可以发挥数字平台的及时高效性,又凭借数字平台实现群众互动,以获取群众对于群艺馆工作的建议与反馈。其次,还要解决当前高质量艺术资源匮乏的问题,可以通过购买现有的艺术慕课视频资源,也可转变现有艺术公益课堂方式,例如采用“微信群+直播平台”方式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还可以通过院校、其他艺术机构等实现资源共享,以扩充在线文化服务资源。
利用网络数字平台加大群众文化品牌宣传,提前将计划举办的培训、演出、讲座等信息在平台上进行预告。活动过程由专业的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实时视频直播。最终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进行分类与筛选,既可以作为视频资源,又可以作为品牌宣传在数字平台上传。
(五)群文品牌创新,满足群众需求
群文品牌的创新必须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只有“接地气”“顺民心”的群文活动,才能充满生命力。因此,追求创新要提前做好“功课”。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群众在线留言、文化志愿者交流分享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分析当下群众对群文服务开展的需求与意见。根据群众合理的需求,调整优化当前群文活动。其次,紧跟政策时事动态,借用文旅融合的契机,通过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顺势推广群文品牌。以福州市为例,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福州市群艺馆将原先的品牌“文化惠民‘六进”升级为“文化惠民‘七进”,将文化惠民活动延伸至旅游景区,推动群文品牌创新的同时,也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推动旅游业发展。
三、结束语
新时代下群艺馆的发展充满了挑战,更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如何将群艺馆在公共文化领域监督与导向的作用、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如何让群艺馆文化服务更贴近生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这不仅需要一线群文人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一位群众的配合和支持。相信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将更完善,也必能早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使命,将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姜曦,陈墨.现代文化馆转型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0,(2):66-67.
[2]孔素琴.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未来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2016,(8):21-36.
[3]刘小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人文天下,2020,(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