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音乐形态中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
2020-11-28黄玉翔
黄玉翔
【摘 要】苗族音乐是汇成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支流,其中蕴含了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是实现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当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的情况下,苗族音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苗族音乐形态中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作进一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苗族音乐;生态伦理;民族思想
中图分类号:J64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2-0062-02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规模较大的民族之一,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经过约五千多年的发展,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并在與自然斗争、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深邃的生态伦理思想,通过音乐的形式世代传承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的理念。至今,苗族音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依旧为人们所歌颂、赞扬,究其缘由,是由于苗族音乐用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表现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及现代价值。
一、苗族音乐特征
(一)历史传承性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关于苗族先民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就是最好的见证:“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五支奶、六支祖”指的是当时的部落氏系,“居住在东方……眼望不到边”指的是居住在长江中下游。苗族经历了多次迁徙,自黄河流域南下至滇。在数次迁徙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不得不将本民族的文字毁灭,只留下衣服上的文字。而后,为了使苗族文化得以传承,能歌善舞的苗族先民便将苗族历史融入古歌中,利用古歌传承苗族历史文化以及苗族世代生息繁衍的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便不断迁徙,古歌也能言传口颂,从远古传唱至今,记载着苗族的历史。
(二)原生民族性
苗族向来崇敬自然天地万物,这不仅体现在苗族服饰上,在音乐上亦是如此。无论是取材还是演唱技艺,都无太多花哨,在音乐素材选取上大多为“原汁原味”,如《刺绣歌》、《种棉歌》、《造船歌》,从曲目上来看,淳朴、直白、言简意赅,并无过多的修饰语,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实际;在演唱技艺上并无过多的技巧可言,只讲究音韵、语言的和谐、易懂,演唱时更多是直抒胸臆。另外,苗族音乐内容宽泛,格调不一,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格调普遍古朴,情调开朗,旋律流畅,极富感染力,如苗族人民淳朴、热情、善良、开朗的性格,使得苗族音乐更具辨识度,更具本民族的特性。
(三)丰富语义性
苗族音乐是基于苗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而诞生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然衍生出种类纷繁的音乐体裁,如创世歌、祖先歌、婚姻歌、迁徙歌、生产劳动歌、苦歌等等,这些歌除了表达生活内容、传承历史以外,还具有丰富的语义性,比如《跋山涉水》:“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民不得安居,受难的苗族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方,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表达了苗族人民在备受压迫的情形下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激情,从而远赴他方。由此可见,苗族音乐与苗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语义性。
二、苗族音乐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现
(一)崇敬自然
敬仰自然,是古文明时代苗族人民最主要的精神信仰。在古人对诸多自然奇异现象以及万物起源原理无法解释的时候,自然凭借其神秘的特点就成为了古人崇敬的存在。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星辰、雷雨、大地等形形色色的神秘元素为苗族祖先带来了耕种的优势、食物的满足、气候的宜人、雨水的充足,但是除了恩赐外,自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抗的、无法预知的灾害,如洪涝、干旱、蝗灾等,让古人敬畏,在恩赐与敬畏中,苗族古人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开始了以歌谣的方式对大自然进行祷告、祝福、抚慰、歌颂,寄情于自然。从苗族古歌《枫树生人》中对物种起源于枫树演化的寓意表达就可以看出苗族先辈对自然的崇敬。除了对自然草木的崇敬外,从歌谣“抱牛跳下河,给牛洗了个澡,抱牛跳上河岸,放牛自去吃草”中对牛的视如己出以及“凡长相独特或叫声奇异的牛为‘保家牛,不得屠宰,不准买卖,让牛寿终正寝后葬于人迹罕至之处”的规定中可看出,苗族人民对自然动物的崇拜也相当虔诚。“万物皆有灵性”是苗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除了牛以外,苗族古人对老鹰、狗、螳螂、鸭子等各种生物都会有相关的歌谣传颂,如在《狗拿粮种》中对狗的“人性”的传达,就可以看出,苗族人民对“万物皆有灵性”的笃信,充分表达出了山地民族对自然的崇敬情感。
(二)珍视生命
在苗族人民的信仰中,生物像人一般性格迥异,在苗族古歌的传颂中,万物同宗,所有生物形同兄弟姐妹一般。以自然生物来说,它们与生俱来就陪伴着人们的成长,从衣着材料、食用谷物到住所建材、代步工具,可以说一年四季都在无私地服务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它们无私的精神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甚至世代传颂,如《“醅酒嫳”歌》中苗族人民对稻穗的描述:“有个大闺女,打扮最稀奇:头插八层针,层粗一层细,哪位大闺女?莫说大闺女,误将稻穗比,稻穗八层须,层粗一层细,田头随风摆,窈窕又美丽”,《种棉歌》中对棉花的比喻:“良辰吉日,种点棉花姑娘……佑棉姑娘,免受糟蹋,快快成长”,由此就可以看到,普通人看来无生命的作物却被苗族人民当作一个美丽的姑娘,可见苗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的认真态度。苗族自古就流传着描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歌谣,如“大家都是枫树生,清过去又清过来,去来本是两姊妹,一个家族的弟兄”等描述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歌谣,证明了苗族自古坚信人与自然万物本是一家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并且在苗族歌谣的记述中,人类是由不同飞禽与蝴蝶妈妈在水中嬉耍时有感而孕的十二个蛋之一孵化而来的。这些丰富的歌谣文化,充分体现了山地民族对生命的珍视。
(三)维护生态
自喻为枫树之子的苗族人民对树的感情尤为笃厚,许多苗寨都会有属于他们的“村寨树”和“风水林”,将树视为“福泽的恩赐者”和“正义的使者”是他们世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在贵州黔东南的一些苗族村寨中,“村寨树”不仅是保佑苗族人民安康与保佑六畜兴旺的“赐福者”,还是解决民事纠纷的“裁决者”(当村寨里出现无法用村中规章制度进行评断的民事纠纷时,苗族人民就会要求当事双方在“树神”面前起誓以证清白,届时“树神”就会裁决出不敢起誓的心虚者,使其心悦诚服地败诉,令其正法,伸張正义),由此可见苗族人民对树的深厚情感。以《雷山县也利村村规民约》中“村民要自觉依法管理自留山,管理山上的树木、林果和柴草,有计划地耕种、采伐以及开发利用,不许他人私自侵犯,凡偷砍、乱割、乱采折他人自留地、保管山、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的杉、松、柴、草以及经济林果、药材的依法予以处罚……”的规定为例,就可以看出山地民族对自然草木的爱护和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严惩不贷的决心。再从生物关系来看,自古传下来的苗族民谣中有众多人与动物“同根同源”思想的反映,促使苗族人民形成了与牛共浴、以蝶为友的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生活方式,让苗族人不轻易打杀动物,正如苗族史诗《溯河西迁》中所唱“射死岩鹰落地上,叫谁来审判,数说了它的罪状,才能剖来吃……”,描述了苗族人民不忍猎杀“井水不犯河水”的自然生物,也从侧面衬托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的崇敬与维护之心。
三、苗族音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指导生产生活
苗族人民在漫长的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过程中,积攒了许多宝贵的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存经验,在当时没有文字可以进行传承,古人就将这些智慧的结晶以歌谣的方式流传了下来。所以,可以说民谣承载了苗族的传统文化,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苗族对自然生态的爱护决定了苗族人民的生态伦理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正如苗族民谣中对树的传颂,让其生活环境中的草木能够拥有一个安全、轻松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为苗族人民生活起居和刀耕火种遮风、挡雨、防沙的防护林,充分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二)提供旅游指导
每个人都喜欢去创造心灵中的乐土,当有了榜样作为目标时,人们就会进行模仿,并朝着榜样带领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旅游业不仅是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也是能够改变人们生态伦理思想的一大产业。一贯以来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苗族人民,在接待旅游来客时,通过民族风俗、民族音乐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来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的美丽画卷,塑造游客喜爱自然、投身自然、享受自然、爱护自然的美好心境,让人们在感受到自然生态魅力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模仿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从而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的积极心态。
(三)生态保护示范
在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生态不断恶化的今天,在反思现代文明发展的代价的同时,恶劣的环境带来的危害正在迫使着人们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人与环境、发展与保护平衡的和谐共存的生存模式。而苗族音乐中崇敬自然、珍视生命、维护生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警醒着世人在进行经济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同时也给世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示范,即要善待自然万物,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使得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达成和谐统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苗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其所蕴含的珍贵文化理论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工作提供的新思路不仅向世界弘扬了苗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还为生态和谐、环境建设提供了建设性的发展意见,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杨小红,胡展耀.苗族音乐形态中的山地民族生态伦理思想[J].民族论坛,2014,(03).
[2]胡展耀.穿越千年的山地文明知识宝库——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J].民族论坛,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