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误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020-11-28梁海霞
梁海霞
摘要:好的艺术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一部电影上映后能够引发观众的热议和思考,是影片成功的标准之一。通过解析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以及其现实意义,有助于加深个人或他人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促进鉴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误杀》 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158-03
电影《误杀》自2019年12月中旬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虽然它是一部翻拍片,但在影像、铺垫、隐喻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影片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讲述生活在泰国小城的华人李维杰一家人安分守己辛苦打拼,好不容易有了平稳的生活,大女儿平平却被当地警察局長的儿子素察强暴,在反抗中平平误杀对方,李维杰用看电影学来的反侦察知识与女警察局长拉韫斗智斗勇,最终保护了家人。简单地说就是,女儿误杀,母亲埋尸,父亲瞒天过海。电影在情节构架上天衣无缝,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让镜头不断切换、交织,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影片在警察局长儿子被一镐打晕的那一刻起,就让观众神经紧绷,心惊肉跳,充分展现了悬疑片的惊险性。而影片结尾的改动,与原版相比,更多了一些匠心和慎重。炒粉店老板的笑而不语,显得意味深长,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它在完成剧情主线之外,还加入了更多的细节补充与个人表达,甚至做到了解构与弥补。
一、《误杀》的主题思想解析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与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核心和内涵。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也是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力图分析和总结出来的内容。艺术的本质是表情达意,作品主题必然渗透和反映着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复杂的且有时代局限性的,电影的主题也往往是多元化的。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一旦公之于众,接受观众的检阅,就存在作者和观众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艺术作品主题思想的解读,难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
(一)男主之所以要瞒天过海,是出于现实的逼迫和无奈
当李维杰得知妻女误杀了警察局长的儿子素察,并已把尸体埋葬,而仔细检查现场却没有发现一丝血迹,他就明白素察当时并没有死。他明白,如果素察真的活过来,等待他们一家的将是灭顶之灾。而如果现在就自首,也是自寻死路。死的是警察局长的儿子,不择手段的拉韫不把李维杰一家整得生不如死,不会善罢甘休。即使素察犯罪在先,也无济于事。用李维杰对妻子说的话就是:“你现在自首,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误杀后隐瞒事实,并与警方拉开一场生死较量,是李维杰一家人的无奈之举。一介平民面对以警察局长为代表的官方势力,强弱对比无疑是狼群和孤羊的差异。当官方不能成为法律、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成为只会利用权势欺压和残害平民的一方,那么,必然会逼迫出“羊”的觉醒和反抗。
男主李维杰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没有过高的奢望,只想靠自己的踏实勤奋,换来家庭和美、生活安稳。然而,一个飞来的横祸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并把他推到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他自幼就成了孤儿,妻子和女儿是他在人世的温暖和至亲,也是他活着的动力和希望,那么,当现实触碰了他生存的底线,他就要挺身而出,拼死一搏。在这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畏惧,因为他无路可退,他只有冲出一步,挡在家人的前面。这是任何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一个有担当有血性的男人,都会做出的不二选择。所谓“官逼民反”,道理也在于此。
(二)男主最终能瞒天过海,离不开周围群众的支持
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李维杰唯一的爱好是看电影,电影里的破案手法让他关键时刻学以致用,派上了大用场。可谓“功夫在平时”,这是他与警察局长斗智斗勇并最终成功的一个内因。李维杰善良、热心、有正义感,好人品让他拥有了广泛的好人缘,关键时刻饭店老板、售票员、旅店老板等人,都站出来为他做证,这也成为他战胜警局的坚强后盾。人品好,是他最终扳倒警察局长的另一个关键内因。影片中在坟地开棺验尸一幕,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当棺材打开,人们看到的不是素察,而是一只羊时,围观群众的愤怒情绪如决堤之水瞬间失控,恶警桑坤被打,拉韫大惊失色,一些人趁机浑水摸鱼,实施打砸抢。只有李维杰面色平静,此时此刻,他知道,他最终赢了。
面对强大的对手,李维杰充分利用了群众的力量,借力制人。可见,在社会生活里,个人的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不可小觑。有史以来,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做人做事获得小成就,“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千古名言,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和广泛的适用性。
(三)对子女的溺爱,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影片中的拉韫,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她心狠手辣、破案无数,名震一方。可惜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却溺爱放纵,毫无原则。且不说物质上的无限给予,还在上中学就给儿子配了好车,就算儿子把别家孩子的眼睛打瞎了,如此严重的伤害别人,她也没有严加训诫,而只是拿出10万元以钱私了,而且钱被层层克扣,转到受害者手里时只有6千元。她一次次为儿子的犯错买单,以为自己的地位和金钱可以庇护儿子一生,殊不知这是糊涂的短视和严重失职。母亲溺爱,父亲疏于管教,儿子素察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任性而为,不遵守人类社会中彼此尊重、互不侵犯的行为规则,更没有对法律的了解、敬畏与恪守,一句话,自幼缺乏教养的素察早已丧失人性,变成了冷血恶魔,最终自作孽不可活。想起棺材里那个死不瞑目的少年,作为母亲的拉韫悲痛欲绝之后,是否能幡然悔悟:一味的溺爱,终究是祸害;只有为母爱加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良,自己的孩子才会有真的福报!《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里有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谓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值得为父母者铭记。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共同遵守行为规则和法律制度,是人们和谐共生的必要基础。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社会人的常识。同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家庭、學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显然,作为官二代、富二代的素察,之所以会变成无法无天的恶魔,父母的放纵,家庭教育的失败是根本原因。无论何时何地,在群体社会里,一个任性胡为、肆意践踏别人利益和生命的人,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可以想见,以素察的恶性劣行,即使他不在李家的“误杀”中丧命,也会在另一些事件中翻车。
与拉韫相反,李维杰在子女的教育上真正体现了父爱如山。无论是大女儿的稳重内敛还是小女儿的乖巧机灵,她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良好的教养。这说明,家庭教育跟贫富无关,只跟父母的修养有关。李维杰之所以选择自首,也是为了给女儿树立做人的标杆。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自我牺牲,与拉韫的溺爱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积极的现实警示意义。
(四)李维杰的最后自首,是理性回归和自我救赎
原版《误杀瞒天际记》的结局是男主角彻底完胜检察长,昂首阔步走出了警察局。《误杀》的结局是李维杰面对拉韫夫妇的哀求,面对小女儿为了获得奖励涂改成绩的作弊行为,他最终选择了自首入狱,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对这样的结局安排,有的观众认为没有原版的结局“爽朗硬气”,其实不然。
一部电影的故事结局,往往是观众最关心的部分,也是创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像原版一样,让李维杰一家在小镇居民的混乱中心安理得地回家,继续平静的生活,男主的形象就会有明显的瑕疵。尽管素察残暴无耻,不值得同情,但毕竟罪不至死,站在客观的法律角度,男主一家没有权利剥夺素察的生命。好的艺术作品要讲究情与理的统一,要弘扬正能量,要对社会和观众产生正面影响,这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站在理性和法律的角度,李维杰最后应该自首。
李维杰自首的原因之一,是男主理性和良知的回归。在法制社会里,人性和亲情终究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有错就要承担后果,完成自我救赎才能心安。和拉韫夫妇寺庙里的相遇,父母失去儿子的痛苦触动了李维杰的内心,天性善良的他难免会有一丝内疚和不安。李维杰自首的原因之二,是为了小女儿安安的未来着想,为了扶正安安的人生观,他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告诉女儿什么叫认错和担当。
另外,纵观整个事件,李维杰虽然最后选择了自首,但他已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维杰的自首有几分胜利的色彩,以及壮士断腕的淡定与悲壮。他不是英雄,但绝对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公民,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丈夫、好父亲。
二、《误杀》的艺术手法解析
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艺术史》中说:“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很多艺术就是指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它们都会在电影里发挥各自的作用。例如电影要从文学里吸取叙述故事的手段,从戏剧中吸取情节处理方法,从绘画中吸取构图和意境的创造方法,等等。换句话说,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必然要借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完成。
(一)羊的隐喻手法意义重大
《误杀》中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反复出现,那就是羊的形象。从片头结束片名显示于画面时的一声羊叫,到片尾男主在寺庙里再次见到羊,羊的多次出现,像草灰蛇线似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忽隐忽现,在关键地方,羊就会现身,让人蓦然一惊或者陷入深思。显然,作者在剧中设置这样一个麦高芬,有多重意义。
《误杀》的英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过来就是没有牧羊人的羊,电影中羊代表愚昧从众的百姓集体,意为“迷途羔羊”。男主女儿平平正在上课时,被警察来校盘问,当时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羊的特征:羊视力不好,容易离群,被大型动物吃掉。这些特征就是暗示百姓们容易受蒙蔽,看不清真相。而李维杰恰好是利用百姓的集体无意识思维改换日期,编造不在场的谎言和证明,达到了瞒天过海的目的。
羊不仅视力不好,而且还有愚钝、麻木、任人宰割的弱点,“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会管谁在薅它们身上的毛”。在影片中,当男主与警察发生争执,警察怒气腾腾想开枪打死男主,枪响之后,却打中了路过的一只羊。面对倒在血泊中一动不动的羊,周围的群众一脸淡漠。在这里,羊因男主无辜死去,成为替罪者,可怜又可悲,暗示着社会上有成千上万像替罪羊般的平民百姓,当突如其来的伤害发生时,刹那间就失去生活甚至性命,没有理由,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被动承受意料之外的荒唐悲剧。说明在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在勉强苟活中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羊在影片中担任多种角色,在另一个场合里,羊成为事实的见证者和正义的化身。当李维杰在河边拋车毁灭证据的时候,一群山羊正好经过,汽车逐渐沉入水下的过程被羊完整的注视着。在这里,山羊宛如上帝看见了尘世发生的一切,也意味着纸包不住火,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这为男主最后自首接受正义的审判埋下了伏笔。
(二)将原版中的听经改为看泰拳妙不可言
首先,剧情的背景是泰国的一个小镇,泰拳正好符合泰国的文化背景,真实自然。其次,泰拳比赛中的紧张气氛,与李维杰家仓库里的“慌乱误杀”一节交叉剪辑,此处的蒙太奇效果震撼人心,精彩惊险。第三,泰拳赛场有一个拳手吞舌的细节,这无疑是暗示素察被平平镐起人倒后只是被打晕而已,尚未真死。第四,素察的父亲都彭作为市长候选人,他的宣传物品都是蓝色调,同时另一位市长候选人的宣传色调都是红色。这一点与拳击场上的红蓝两方,遥相呼应,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另外,那句“拳台上没有平局,一方必须要打赢另一方”也为素察的必死无疑做了注脚。
(三)光影的运用增强了画面效果
电影是画面的艺术,这是由电影艺术的视觉特点决定的。同时,电影综合人物、景物、光、色、声等因素,它所呈现的画面是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光影是摄影的灵魂,更是电影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好,就能使画面效果惊艳,或者惊心动魄。电影《误杀》的光影效果,有一个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当警察局长拉韫审问李维杰小女儿安安,除了拉韫的声嘶力竭和咄咄逼人,还有摄像师让高大的黑影慢慢吞噬小小的安安画面,让整个气氛紧张而恐怖。这类隐藏的镜头语言,是影片艺术手法的精彩体现。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小丽.浅谈影视艺术批评[J].上海大学学报,2001(12).
[3][日]岩崎昶.电影的理论[M].陈笃忱,译.上海:上海电影出版社,1984:74.
[4]吴小雯,胡少婷.解析“羊”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传达和运用——以《误杀》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4):100-101.
[5]章柏青,贾磊磊.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3-426.
[6]屠玥.管窥南亚电影叙事模式中的“印度性”——以犯罪类型片《误杀瞒天记》《韦尔娜》《镜子》为例[J].当代电影,2019(0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