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童趣”激活“舞趣”少儿舞蹈教育教材内容发展方向的思考

2020-11-28李梦格

艺术评鉴 2020年19期
关键词:童趣发展方向美育

李梦格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广,舞蹈艺术在华夏教育的沃土上遍地生花,与之相呼应的对于建设舞蹈学科教育教材内容发展方向的思考也提上了日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贯穿课堂始终,是连接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它决定着课堂实施是否高效,教学内容是否合理,人才培养任务是否能够达成。作为舞蹈从业者反观少儿舞蹈教材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究是极为迫切的,因此笔者试图尝试对少儿舞蹈教育教材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  教材  童趣  发展方向  美育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9-0118-04

一、当前少儿舞蹈教育教材现状分析

(一)适与不适

关于教材适用性的分析我们主要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展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就少儿生理发展方面来讲,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等特征。少儿时期(本文中特指4—12岁儿童)又分为学龄前期(4—6岁)和学龄期(7—12岁),其中由于学龄前期儿童在该阶段具有心智发展不成熟、注意力时间短、模仿能力强等阶段性特征。当前市场上的主流少儿舞蹈教育教材在进行章节内容的编排时,整个教材编创的逻辑主线通常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所进行编创的。但结合调查结果,在教材的实际投入使用中,仍不免听到“过于刻板,不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差异”“不够童真,略显成人化”“太形式化,没有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学功利性、目的性严重,为考级而考级的现象大面积存在”的呼声。

(二)论技以专

舞蹈教材内容通常都包含藏、蒙、维、朝、傣等民族民间的舞蹈组合以及以基本柔韧软开度为站位所进行的身体素质能力的训练,旨在以点带面,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以加强少儿对各民族的了解、增强民族一家亲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同时通过学习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训练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而围绕基本柔韧软开度所展开的训练提高了少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对心肺等身体机能的训练、打开了孩子接触舞蹈世界的大门。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教材在实际投入使用时,40%以上参与调查者的使用感受就是偏重于对身体的训练,在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以及对他们的表演能力方面培养上明显重视不够。

(三)幼者幼乎

“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孩子做小孩,而是要他们飞眼、假笑、跳扭屁股舞。”这是戴爱莲先生对某些儿童舞蹈发出的质疑。①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比赛、CCTV少儿舞蹈大赛等少儿舞蹈赛事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少儿舞蹈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但少儿舞蹈繁荣的背后却充斥着成人化的克隆,此处的成人化不是指模仿成人的作品不伦不类,而是指赋予孩子成人的情感,试图让少儿舞蹈也深刻起来,给孩子们披上沉重的外衣。②既有竞争,必逐名利,功利性作为舞蹈大赛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是少儿舞蹈创作成人化的直接原因。教师思维编舞,自然会导致少儿舞蹈成人化。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少儿无法完美的演绎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作品而自信心遭受打击,最终完全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回过头静下心来考虑一下我们最开始做教材的初心是什么?教材是为了满足哪些需求?是美育还是美誉?

(四)南橘北枳

地区差异又分为城城差异与城乡差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教育问题也一度受到了重视。但由于区域经济差异性的存在,自然难以避免教育上所出现的地区性不同步不平衡现象,一些身处于西北地区的城市,其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东部地区呈明显差异化特征,在教育方面特别是艺术门类的教育方面,更是相形见绌。这些教育差异性上所包含的固有的问题放到城乡差异上更是被放大化,软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硬环境的差异。通常艺术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为应付差事式完成教学目标,而家长、学校层面裁定艺术类学科的好坏,则以获奖的级别人数来判定。没有好的师资,没有好的学习设备,甚至被无奈叫停被其他学科占用课时冠以美名曰:一切为了提升学生成绩。已是常态化现象。艺术类学科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二、以“童趣”激活“舞趣”的概念及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以“童趣”激活“舞趣”的概念

从字面上可知“童”是指儿童,“趣”即为童年趣事乐趣,“童趣”则可谓之童年生活的乐事趣情。导师曾给笔者分享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有次家里买了花,读幼儿园的女儿在出门时取走了四枝说要送老师,令人不解的是,女儿明明只有三位老师呀。而女儿是这么回答的,“还有门口的爷爷呀,难道爷爷就不辛苦吗?”一语中的,是呀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而这些正是我们创作当中最本质的东西,拥有这些,少儿舞蹈作品才算具有点龙之睛。“舞趣”指对于舞蹈的兴趣,也可理解为进行舞蹈活动的身体内在驱动力。童趣和舞趣之间就如鱼有依,极其游泳之乐。因此只有牢牢抓住童趣这一切入点,一切少儿编舞都遵从少儿真正的内心思想,才能发挥美育的最大功能。

(二)该概念在舞协第四版教材中的体现

舞蹈语汇的童趣性体现,以一级组合胯的练习《小猫咪》为例,主要动作语汇除对脚盘坐压胯和旁开腿压胯外均为“小猫胡须”“小猫挠手”“小猫爬 ”“小猫扣手”“可爱猫舞姿”等模拟小猫动作所演變出的可爱舞姿,且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需提示孩子们寻找小猫的形象感,动作要求生动鲜活。通过对小猫的形象教学,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与模仿能力,树立孩子爱护小动物的意识,③真真切切地发挥了舞蹈的美育功能。

舞蹈音乐的童趣性体现,以四级组合东北秧歌《大公鸡爱美丽》为例,在做组合时,一边哼唱这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的歌词,音乐的力量是直击灵魂的,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需要注意“大公鸡爱美丽”的骄傲心理与情绪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从模仿小动物的角度展开了表演性组合的训练,无形中加强了少儿的表演意识。通过该组合的学习,教育小朋友们热爱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懂得爱劳动的人是创造美的人,劳动的人最美丽。④

舞蹈服化道的童趣性体现,以七级组合印度舞手眼练习《小星星》为例,首先服饰道具对于舞蹈的重要性已是业内探讨火热的一个话题,毋庸置疑舞蹈服饰道具不仅能够塑造明确的艺术形象且反映了舞蹈艺术背后的历史人文内涵。以少儿的心智很难理解服饰道具的文化底蕴,但也正因为服饰道具的出现和少儿犹如天生的英雄情怀使得少儿能够很开心的进入角色,给少儿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快乐舞动提供了重要内驱力和推动力,印度舞服饰一加身,你会发现孩子们就在无形中已经开始自己慢慢体会寻找莲花手势及手镯扣手形的韵味风格了,通过初识印度舞蹈,了解印度风土人情和舞蹈特点,慢慢开始认识世界各国舞蹈,丰富自已的舞蹈语汇。

三、少儿舞蹈教育及教材的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少儿”为本

以“少儿为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全面的少儿”,“少儿”的概念是指以年龄作为界定标准,这个层面下对于性别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但反观实际情况“阴盛阳衰”现象却在少儿舞蹈市场上是屡见不鲜,“男孩不善舞”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现象。追根溯源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教材层面就已然出现了问题呢?当下市场所流行的主流少儿舞蹈教育教材皆分有启蒙级、初级、中级、高级之别,适用年龄也涵盖了4岁到16岁年龄阶段,但适合男孩子进行学习表演的组合确实并不多,这是由于编创教材时,忽略了性别差异问题,教学组合女性化特征明顯缺乏“阳刚之气”这就不免造成了男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排斥心理。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对策如下:(1)因舞蹈的载体特殊,导致舞蹈迟迟被误解,再加以中国传统美学影响,男性舞蹈美偏中性,社会接受程度低。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技术手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扭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思想下一贯认为男生跳舞即“娘娘腔”的固有荒谬论调,特别是从家长层面,家长们这类固有的思想会影响孩子对自己喜好的判断力。(2)作为教师,当发现孩子有舞蹈天赋可塑造性强时,应及时告知家长,抓住好苗子,从小培养,有学者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招收舞蹈学员时, 曾问男孩子们:“你们喜不喜欢跳舞?”幼儿园的男孩就纷纷举起小手,而小学的男孩就直摇头,据此提前选才是成败的关键⑤。(3)加强少儿男班师资力量储备,和针对教材建设缺位问题,开发男版少儿舞蹈教育教材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抓住男孩天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多加以夸奖和鼓励等正向刺激,提高男孩自信心。

其二是指“少儿的全面发展”,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观念已和传统的“口传身授”不同,于起舞本身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少儿的内心建设。把舞蹈作为一个切入点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在舞蹈的圈子里就舞论舞。在教学中我们一味填鸭式的输出灌溉反而“事倍功半”,给教育留白,留下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少儿的参与感,允许有所出有所不同或许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艺术的完美往往来源于现实中的不完美。亦可参考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创造属于孩子自己的舞蹈,并非模仿,而是属于互动的方式创造共同的舞蹈。少儿舞蹈创作要拒绝同质化、成人化,让少儿做回少儿。

另坚持“以少儿为本”,要根据少儿的学情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当前各类教材都有初、中、高级之分,其分级的基本原则是按难度分级,就不免出现有些大龄儿童由于接触舞蹈较晚而不得不从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特征的初级阶段开始学起,由于年龄阶段并不符合初级的特征,以致于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最后丧失学习兴趣的可能性;亦或是有些天资聪颖悟性极高的孩子,很快就可以掌握初级内容,而此时,进阶到不符合他年龄阶段的中高级课程又是否合适?因此,就这一问题,教材在分级时按单一的“难度分级”略显一丝刻板,应站在少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实际投入使用时会遇到的问题多方面进行考量。

(二)创设少儿舞蹈教材开发的环境

环境问题我们主要分两个方面探讨,分别是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文环境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应抓住机遇推广舞蹈教育教材,使舞蹈文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大众对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舞蹈》杂志曾发起过一次“当前社会对舞蹈的认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参与调查者表示“电视舞蹈综艺类节目”是其观看舞蹈的途径,无论如何争议诟病电视舞蹈节目在艺术层面的粗鄙,但不可否认随着2019年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节目热播,舞蹈共赏时代已曙光初现。

社会环境方面,随着各类少儿艺术教材及考级教材的出现。无形中增加了少儿繁重的学业负担,舞蹈课结束后,还有紧跟的美术课、乐理课、主持课、模特课等。据此少儿应主动表示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性的对自己感兴趣热爱的艺术门类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多不压身”的理念追求下“杂而不精”实在令人惶恐。而作为家长,应科学育儿依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选择性的进行培养,切忌不要进行盲目的攀比,不要被所谓“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点蒙蔽了双眼,更不要把孩子当作圆自己未圆之梦的“工具”,理智设定培养方案,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富养”观念上的育儿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而并非是物质层面。作为教育者,少一些功利性,放淡名利意识,不要局限于考级过线率、赛事成绩排名、家长口碑、领导校绩要求。何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理当深耕,切勿舍本逐末,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勿忘初心,方得始终。业内大环境层面还需对创作方向多做一些积极正面的引导,中国舞蹈家协会将“小荷风采杯少儿舞蹈大赛”换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展演”即为一个很好的标杆性质的实验,将竞赛性质降低转而变成交流分享,有效调整了业内风气。

(三)充分挖掘有效的少儿舞蹈教材开发资源

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见解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2.社会、生活资源的合理利用

舞蹈源于生活,又见于生活。就地区差异问题,艺术本身与经济发展就具不同步性,西北部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艺术,应发扬文化自信推广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现代社会已然进入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这就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通过网上收集教学相关的题材用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巧用教材的重要性。

4.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首先,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也要注意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其表现为:从姊妹文化学科及其他平行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内涵、掌握舞蹈知识。

其次,从舞蹈角度去研究人文、生活、环境等问题。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实际学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四)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基于当前大坏境宏观影响下社会浮躁的教育环境和“速食化”的教育观念,导致家长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期望孩子在不同科目的学习中都可以迅速完美的成长。特别是各类新媒体App平台的出现,给了大家更多交流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了家长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机会,更是对自己的孩子下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专业化并不等同于技巧化”,平添许多要求反不如对孩子多一些宽容与陪伴,做孩子精神上的保垒,当发现孩子有厌学心理时,积极引导孩子,将陪伴贯穿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让孩子知道,即使遭遇挫折他也并不是孤军奋战。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不单是指单纯的“口传身授”式的技能型的输出,而是课堂中的情感投入、课堂语言的合理运用、音乐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少儿舞蹈教育中必须注重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这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存在方式,将会在少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使孩子茁壮成长,正是“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则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而为人师者需以身作则,“画品即人品,品高画自逸”,一个人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多不只是天赋与勤苦,而是自身的品格,只有拥有好的品格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品,才堪当为人师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度落实,全面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少儿舞蹈教育教材在进行建设时一定要以“少儿为本”,全面诠释“少儿”一词,不能只将重心放在女孩身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技术手段,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少儿男班师资力量储备,和针对教材建设缺位问题,开发男版少儿舞蹈教育教材教学资源,多方面考量加强教材的适用性。同时亦不可模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的界限,何谓“少兒舞蹈”即舞成人之不能舞,在进行教材建设时,应结合少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征编创具有特色的动作语汇,比起“起舞”本身,更应关注少儿的内心建设,诚然,任何教材都没办法作为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因此教材的指向性应在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同时也要兼顾突出个性特征,明确教材的目的性,是“美育”还是“美誉”?而在教材的编创建设时,也只有“身临其境”,在创作时真正站在少儿的角度,用少儿纯粹的眼光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巧妙联系构思升华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产出。另外如何在教材的针对性和普及性之间做好平衡,仍是我们长期探索的一个主要阵地。与此同时作为艺术研究者或者说艺术从业者,在引导群众进行艺术消费时我们要拒绝安全主场,拒绝仅仅只在舒适圈里进行艺术创作,那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少儿舞蹈创作时缺失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跳出安全主场与舒适圈,给少儿舞蹈创作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的天空吧。

参考文献:

[1]吴静.少儿舞蹈教学中创新意识的缺失及解决措施探讨[J].艺术评鉴,2018(06):130-131.

[2]郑冰薇.谁言男孩不善舞?[J].广东艺术,1999(04):57-59.

[3]王晓梅.关于少儿舞蹈成人化的思考[J].舞蹈,1999(06):68-69.

[4]李维娥.浅谈少儿舞蹈创作的成人化倾向[J].黄河之声,2016(14):103-103.

[5]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第四版)》CD/doc.

猜你喜欢

童趣发展方向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童趣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蓝湖童趣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美育教师
童趣游乐场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