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章
2020-11-28朱宗芸
朱宗芸
读《草房子》,学当老师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的一部长篇小说,不仅小孩子喜爱读,我觉得也非常适合老师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吸引着我,我许多次为那些真实可爱的人物潸然泪下或者开怀大笑。
我觉得《草房子》具有普适性,值得每一个教师反复阅读,能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滋养。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物质过于丰富、人心躁动不安的时代,在这个孩子至上、教师全能的时代,在这个动不动就资料、表格、视频、档案考核的时代……我们这些教师成了戴着脚镣跳舞的人,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久而久之,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变得内心麻木、愚钝甚至冷漠,从而忘记了初心。《草房子》能够唤醒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让我们坚硬的心柔软起来,麻木的心敏感起来。只有记得自己的童年,记得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才能够俯下身来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塑造孩子。
《草房子》中那些描写童年童真的事,总是历历在目,让人忍俊不禁。桑桑因为求关注,大夏天穿着妈妈晒的棉袄棉裤在校园里奔跑,大汗淋漓几乎虚脱,也不愿意停止表演,这画面感太强了;桑桑为了给鸽子安一个家,把碗柜的腿锯掉后挂在墙上;桑桑把蚊帐当渔网去抓鱼,晚上蚊子攻击他;桑桑光光溜溜地在河里唱颠倒歌;几个捣蛋鬼搞恶作剧,抢了秃鹤的帽子挂在旗杆上;秃鹤生气,仰面睡在桑桑家的院子里……所有的画面都会把我们带回童年,而且还能从班上孩子身上找到影子。当孩子们再淘气时,作为老师的我也会平静许多,淡然许多。
《草房子》中有许多面镜子,时刻提醒我怎样做更好的老师。
秃鹤教我当老师。秃鹤是个头上没有一根毛的小秃子,上三年级时,他开始变得敏感,在意自己的秃头,甚至跟父亲提出不想上学的要求,为了遮挡头上的生姜味,竟然偷偷把泥巴涂在头上。一天桑桑等几个孩子恶作剧,故意把他的帽子挂在旗杆上。班主任蒋老师竟然没有对秃鹤有过心灵的救赎。更过分的是会操时,老师竟然粗暴地不让秃鹤参加。当秃鹤执意要参加时,老师还要让他戴帽子。这下彻底激怒了秃鹤,他才在会操将要稳操胜券的那一刻,把帽子扔上了天空,那只像黑乌鸦一样的帽子给油麻地小学蒙上了耻辱,从此秃鹤更加孤立无援。甚至他被狗咬伤,同学和老师对他仍然那样冷漠。最后他凭借自己的毅力演好了杨大秃瓢,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我觉得秃鹤的成长缺少老师的关爱呵护,特别艰难,我无数次为他难过落泪。因此在我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特殊孩子的心灵呵护和不良情绪的疏导。身体残疾的、家庭特殊的、性格孤僻的、学习困难的,我都给予特殊呵护,爱每一个唯一。在班級管理中我力求公平公正,把班规亮出来不搞特殊化。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我以尽量多的孩子的发展和锻炼为出发点,尽量给这些特殊孩子展示的机会,而不是为了满足一个教师的虚荣心,以活动能得奖为出发点。
细马教我当老师。细马不是地道的油麻地孩子,是邱二爷从老家接过来当儿子的一个小蛮子。他因为语言不通、功课跟不上而执意辍学。后来邱二爷给他买了几只羊,他也想再去上学,但碍于面子没有去,从此断了上学读书的缘分。我觉得班主任蒋老师如果能够在他最初融入班级的时候,给他帮助和指点,细马应该不会那么早辍学。我所在的市级名校,每年都有新转入的学生。每每想到小小的细马,我就格外心疼。所以我对转入的新生特别关注:郑重的自我介绍和入班仪式;派一个能起榜样作用的同桌一对一帮助引领;私下和家长沟通怎样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新班级……
纸月教我当老师。纸月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子,聪明文静,书法好,舞蹈好,但她身世是谜,和外婆相依为命。因为住得远,在特殊天气,善良的师娘让纸月住在自己家,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嫉妒、误会和非议,深深地伤害了纸月。当暴雨再来临时,纸月踏上了回家的路。好孩子老师会情不自禁地疼爱,但这会带给他们不必要的困扰。所以我努力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优秀孩子不偏爱,该吵该说不放过,甚至对他们更严格,我觉得这是更用心的爱。
班主任蒋一轮教我做老师。蒋一轮有才,笛子吹得好,参加了镇上的文艺宣传队。他不仅书教得好,还善用智囊团,排节目时去找县里更有见识的同学要本子;他会用资源,让杜小康从家中杂货铺里借白花、碟子、筷子。这些小事展示了蒋一轮的教育智慧,值得我学习。同时他更是一面镜子,时刻警醒我做个好老师。蒋一轮和白雀姐姐的恋爱受阻后,他变得特别消沉,作文本都不好好改。因为他心情不好,就粗暴地对待戚小罐,用力一推戚小罐,小罐发病昏倒。家长借机敲诈闹事,害得自己东躲西藏,好不狼狈。他已经娶了新娘,还和白雀姐姐藕断丝连,伤害了妻子,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我们的生活也许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作为老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生活垃圾带入工作中。我们工作的对象是纯真稚嫩的孩子,他们需要满满的正能量来影响和引领。
《草房子》讲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事,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很容易与大家产生情感共鸣,建议大家闲暇时读一读,定会开卷有益。另外也有根据《草房子》改编拍摄的电影,大家可以对照阅读。
多些点评,少些点赞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先后加入过三十多个QQ工作群,四十多个微信交流群。每当打开电脑或手机,进入这些群,或者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扑入眼帘的总是一片点赞之声。不管谁写了什么,拍了什么,转发了什么,总能得到一连串的点赞,没有文字,没有声音,只有一个个浓缩着表情的鲜明图标,如 、 、 、 、 等等。
很多青年教师沉浸在网络中遨游穿梭,只要发现朋友圈、QQ空间中有了新发的东西,都想发表点看法,但又不愿静下心来细读,用心去做一番点评,于是毫不吝惜地加以点赞,也许一开始还是诸如“很棒”、“学习了”、“受教了”之类的誉美之辞作为点评,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一种礼节性的敷衍,自己也无形中沦为了一个“点赞党”。
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好的言论,一截好的视频,或者一张好的图片,以及一曲优美的音乐。当它出现在网络上,我们阅读或欣赏以后,会产生由衷的赞美。这种赞美,这种喜爱,完全可以用一段文字来表达。即使是寥寥数字或三言两语,足以表达自己喜爱和推崇。若是一个个简单的表情符号,很难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见解准确具体地表现出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小图标,到底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多么详尽的内容,显然过于肤浅。教师因为职业的特点,写作应该是教学基本功的表现。如果连写只言片语的评价语的功夫或者耐心都没有,单纯用一两个符号来传达一种观点,显然过于肤浅。
我们对其他一些教师写的文章,或者转发的文章,动辄便点赞,一开始发布者看到这些点赞,也许会心存感激,由衷地欣慰,或者满足于一时的虚荣心。但是当他们见得多了,便会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应付,这也并非他们所想得到的真实的想法。甚至有的青年教师,对于领导或上级单位发出的一些东西,不管内容怎么样,连点击打开都没有,有的甚至连标题都未完整地读下来,便开始了点赞。这些泛滥于网络的点赞,有的可能是为了取悦他人,有的可能是为了让久未谋面的同学或者朋友之间有一丝感觉,觉得你在关注着他,在他面前刷一刷存在感,还能够赢得很多人的感谢。但是时间长了,便会让发布者心生麻木,觉得点赞其实也是一种虚情假意。对于别人的东西,即便不点赞,提出批评或异议,只要态度诚恳,见解得体,也一定会让人感激的。
试想,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消遣无聊的转来转去,何不把这些按一按、点一点、翻一翻的时间拿来安静的读一本书,哪怕是一篇文章,或者是写一写具有真知灼见的文字,哪怕是教育随笔抑或教育感悟?再或是对自己点赞的文章安安静静的拜读之后来一点点评。
真诚地呼吁青年教师们,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多些点评,少做无谓的“点赞”。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