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和价值

2020-11-28陈惠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冯骥才

内容摘要:在当代文学作家中,冯骥才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本文试图研究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并思考其价值。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主要体现在猎奇的题材、说书式的叙述方式和具有津味的民俗语言、独特深刻的主题这些方面,其独特的价值又体现在在作品中保留并宣传了天津传统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市井乡土小说构成呼应、对腐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反思这些方面。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继以及他对国民性弱点的反思。

关键词:冯骥才 市井小说 文学特征 文学价值

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创作了很多市井小说。这些小说主要收集在《怪世奇谈》和《俗世奇人》这两个作品集中,前者包括《神鞭》、《三寸金莲》和《阴阳八卦》,后者包括如《刷子李》、《苏七块》、《好嘴杨巴》等十几篇短篇小说。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讲到:“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城市发生解体、调整、变迁的实景的写作,评论界相应运用了‘市井小说、‘都市小说、乡土小说”、‘乡情小说等概念。被列入‘市井和‘都市项下的创作,有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刘心武等的一些作品。”[1]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的市井小说,其具有重要的文学特征和价值。

一.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

分析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本文主要是从猎奇题材、说书式的叙述方式和津味语言以及独特深刻的主题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冯骥才市井小说的题材具有猎奇性

冯骥才在写市井小说的时候注意到了读者所普遍拥有的猎奇的心理。在市井小说中引入猎奇题材,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更利于作者思想意图的表达。冯骥才作品所设定的猎奇题材中所展现的不仅是神秘的人物身份,更是他们异于常人的技艺。

首先,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具有神秘色彩,这源自于作者对人物较小范围的介绍,容易引起读者的遐想。例如在《刷子李》中,作者的介绍简洁无比,只说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上一家营造厂的刷墙师傅,再无别他。来历成谜,没有亲朋好友,年龄不知,连刷子李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身份的神秘把这个本领大的活神仙渲染的愈加神秘。在《蓝眼》里,对于主人公也只是交代了其原名为江在棠,是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的。冯骥才写的这些人物只是平平凡凡的小人物,出了天津卫没人认识,隔了几十年就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冯骥才并不是故意去省去对人物的身份描写,而是人物的信息仅有此而已。这些人物如同仙家道士,来无影,去无踪,身份成谜,留给读者神秘的背影。

其次,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的人物又因异于常人的技艺,更吸引了读者猎奇的心理。这些人物在某一领域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超精湛的技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普遍具有近乎炫技的爱好,使得人物和故事愈加神秘,而因为作品中看客和说客以及听客们的惊奇,使得人物形象近乎于妖。精湛技艺在冯骥才的作品里处处可见,《俗世奇人》中出现的最为集中。如《苏七块》中的苏七块医骨的动作快如闪电,双手上下翻飞干净麻利快,让人丝毫不感到疼痛就接好了断骨。他的接断骨的医技在天津手艺中可谓是一绝,凡是来的人没有来第二趟治的,来第二趟的都是道谢致意的。连洋人伤筋动骨都来找苏七块。题材故事的猎奇色彩浓厚。

而在《刷子李》中,刷子李虽是寻常巷陌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但是也体现了极致的工匠技艺。刷子李专干粉刷墙屋一行,他每刷墙都要穿一身黑衣,并且也立了一个规矩,即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以示对自己技艺的肯定和自信。有一次其徒弟曹小三发现了他裤子上有一个小白点,结果却是刷子李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个洞。使得刷子李的“奇”更“奇”了,工匠传神的能力更加传神了。再如《泥人张》中技艺高超的泥人张右手端杯饮酒,左手摆弄着一块从鞋底抠出来的泥巴,不一会就捏出来了一个很像羞辱他的海张五的泥人。言不语就把海张五的气势就压下去了。《认牙》中性格正派的华大夫医术非常高超,说他记性差不认人,可他却认牙。就因为这还帮助巡捕房捉住了一个通缉犯,算是拿行医的本事匡扶正义了。《俗世奇人》里的人有中国人的特点,都有至上的技艺,有各色才能,但这些人只存在于天津码头上,身上具备的是天津地域性的猎奇色彩。

总之,如作者在序中写道“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2]冯骥才的市井小说的题材具有猎奇色彩,不仅因为人物的神秘,更因为能力的神秘。

(二)说书式的叙述方式和津味的语言

冯骥才在一次采访中讲到自己的津味市井小说受到了传统说书的影响,并且在文章中认为民俗语言有助于提升文学效果。

首先,冯骥才市井小说运用了说书式的叙述方式,使得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冠上了通俗文学的标签,与雅文学形成对立,但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在这些市井小说中,叙述者即冯骥才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身份、性格、才艺、心理和情感具有全局的把握,他知道的比作品中的各類人物知道的都多,而且不用向读者解释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很像古代茶馆的说书模式,如同讲故事一般,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其不意,让人意想不到,能达到相当惊奇的效果。例如在《绝盗》中,冯骥才采用说书的模式讲述了在天津老城区和租界之间的三个绝盗如何以正大光明的形式把一对刚结婚的青年男女的新家如何偷盗得一干二净。作者先是提到二十年代的天津最野的地方怪事横生,并讲到这里刚来了一对新婚的年轻的夫妇,进而说到事过三天后一个精瘦干练的老头用一辆平板三轮车载着两个小伙子,向婚房这边疾驰而来。这边老头破口大骂儿子不孝顺,那边两个壮小伙就开始搬东西,七手八脚搬的差不多后,又砸了些东西,三人绝尘而去。邻居也不敢上前劝说,以为他们是一家人,再加上老头正冒火,没人敢说什么。直到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回来,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盗贼啊,读者读到这里,不禁为那三个盗贼拍手叫绝,也为作者不掺入太多主观解释的视角称快,如果作者一开始就点明这三个盗贼的身份,不设悬念,作品的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如《苏七块》中说书式的介绍了苏七块的高超医技以及善良本性;《刷子李》中介绍了刷子李的精湛的刷墙技艺……都运用了说书式的技巧。

其次,冯骥才在语言方面叙述方式很是特别,冯骥才在市井小说中对天津人平常所说的方言和口语进行了还原,所具备的民俗性特征最大化展现了天津风俗文化。其一,如“言语”、“老帮”、“言声”等口语的使用使得小说幽默风趣,吸引读者对小说进行深入阅读;冯骥才的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形容词,例如“鸡上天”、“坐实”、“急赤白脸”,形容词能够增添小说的趣味性,使得人物的个性特征凸显。其二,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天津方言名词,散发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可让读者感到深深的生活气息,如“酱菜篓子”、“能耐梗子”、“中晌”、“腰叉子”……方言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让读者进入作者描写的生活环境之中可与作品进行交流。天津语言比较口语化,冯骥才在不违背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对写作的语言进行大胆创新,使得作品的语言充满了新意,这也逐也逐渐成为了冯骥才小说的特色。

(三)独特深刻的主题内涵

冯骥才的市井小说具有丰富的主题内涵,其总体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和对于文化行反思的批判精神。这些都是冯骥才在写作时所极力追求的。

《神鞭》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的天津卫,小贩傻二接连以祖传一百零八式“辫子功”打败流氓恶霸和日本武士,享誉津门,被称为“神鞭”,然而面对八国联军枪炮,傻二发现自己的辫子功根本無能为力,最终他改变主意,剪掉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了北伐军中的神枪手的传奇故事。傻二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一面有着小农意识,一面又有着爱国激情。他为人朴实,身怀绝技却一直恪守低调的祖训。冯骥才用傻二的经历告诉我们不可拘泥于过去的传统,而应该日益求新。由神鞭到神枪,形式变了,但民族精神传承了下来,这就是中国的“神”。冯骥才把创作方向由政治批判转移到文化批判、文化启蒙层面。他从熟悉的天津文化着手,创作“俗世奇谈”系列中篇小说,以地道的天津味写清末民初津门的一些闲杂人和稀奇事,引导读者从民族文化心态中寻找和捕捉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心理因素。《神鞭》即是该系列小说的第一篇,针对的是文化症结中的一个层面——文化的劣根。总之傻二身上的优劣之根皆存在的。

二.冯骥才市井小说的价值

(一)保留并宣传了有天津传统的民俗文化

天津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兼容并包了各地文化,而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精神对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码头文化所具备的流动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码头文化所拥有的竞争性,赋予天津人更多的危机意识和较强的求生意志;码头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则赋予天津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适应能力。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天津特色的与河流起源有关的饮食文化。如在《神鞭》里,一开始出尽了风头的飞来风很喜欢吃的杨村糕干是天津颇具特色的民间小吃之一,制作简单而美味,可以随身携带,边走边吃;在《逛娘娘宫》中,冯骥才还提到了糖瓜、糖三角、锅巴菜、煎饼果子、素包、茶汤等美食,这是天津人在过年时都会准备的食物。天津的小吃多以面粉为主料,这些小吃、茶点、零食基本都可以随身携带,可以边走边吃,这与天津蕴涵着深厚的运河文化有相当密切关系,符合天津城市文明发源的实际情况:方便、快捷,吃饭也不耽误工作。

小说中有着很多带有天津特色的杂耍艺术和包括相声、曲艺、故事等的说唱艺术的描写。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较,天津是个具有典型市井文化的城市。相声、曲艺、杂耍、故事,都是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几乎每条大街都有这些艺人的集聚地。在《好嘴杨巴》中讲到的是来天津的李鸿章喜欢的一种天津本地名叫莲花落子的小曲。在《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中作者讲到义演时当时大上海所有的名角都被约齐,同台献艺,十分热闹,反映了天津繁荣的戏曲文化。在《神鞭》中讲到天皇会上讲到有头脸的人家请求表演,比如狮子、重阁、法鼓、杠箱等表演,这些杂耍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天津百姓。冯骥才市井小说中的这些内容有力地宣传了天津风俗文化。

(二)与其他市井乡土小说相呼应

在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人物形形色色,他们或技艺高超,拥有侠肝义胆,如苏七块、李金鳌,或思想落后迂腐,冥顽不化,如佟忍安。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与汪曾祺的乡土小说、陆文夫的小巷小说形成了呼应。先说冯骥才与汪曾祺,前者写市井小说,后者写乡土小说,乍一看没什么联系,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关联。市井小说是介于乡土小说和城市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也有学者认为市井小说即乡土小说。冯骥才和汪曾祺都受到了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的影响,以文学作品表现某种风土人情下的人物形象,强调艺术和思想的重要性,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的制约,表现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性。但是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冯骥才写民间,用的是知识分子的立场和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揪出”文化的劣根性,运用俯视的视角,而汪曾祺则洞察世事,摒弃知识分子的清高,在粗粝的民间社会生活中体现民风的朴素美、阳刚美,表现对自由的追求,赞扬溢于言表,毫无芥蒂,如《受戒》。而冯骥才和陆文夫,则同样描写市井民生百态,但是陆文夫则是将风土民情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反映某种政治政策政策。如《美食家》以“吃客”朱子治的人生经历映射当代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变迁。数次的政治变动使得江南的饮食文化遭受迫害。总之,无论区别还是联系,冯骥才、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都构成了呼应。

(三)对腐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反思

冯骥才的市井小说总体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和对文化进行反思的批判精神,属于反思小说的一部分,是对腐朽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反思。在反思腐朽文化方面,如《神鞭》,上文在“冯骥才市井小说具有独特深刻的主题内涵”中已提到,此处不再赘述。在反思道德观念方面,如《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中的李金鳌。李金鳌是天津卫有名的混混头儿,为人义气,讲规讲脸面,小杨月楼是戏班子出身,两人互相帮助扶持,后两人遂结为兄弟。小杨月楼落难,李金鏊跟他素不相识,但就凭着一句话,帮他赎回了行当。后来到李金鏊希望小杨月楼帮助一下从天津来上海谋生却遭遇天灾的老乡们的时候,李金鏊不但豪爽、仗义,而且粗中有细,不但主意想得好,不让小杨月楼花钱,更让自己置身事外,表明自己清白。他行走江湖,不靠钱,靠义气。小杨月楼打心眼里佩服他,不仅佩服他的能耐,更佩服,他的义气。作品反思了民间的道德观念——“义”,李金鳌的义气与小杨月楼的徘徊矛盾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作品的所体现的现代性即对过去的传统文化并不全盘肯定,而是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小说在经过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后,不仅会体现对民间文化展现一种亲和力,也要对所有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持清晰地批判和反思。

三.结语

总之,冯骥才的市井小说的文学特征表现为其猎奇的题材,说书式的叙述方式和民俗性的语言以及其深刻的主题内涵;其文学价值表现为作品对于保留、宣传天津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作品中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品的联系和作品中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冯骥才的市井小说总体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和对于文化进行反思的批判精神。

注 释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283-284.

[2]冯骥才.俗世奇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2.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2.冯骥才:《怪事奇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

3.冯骥才:《俗世奇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4.管淑珍:《文化坐标的构建——论冯骥才文化立场的内在统一性》,天津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孟玉红:《赏析<三寸金莲>的语言特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4期.

(作者介绍:陈惠敏,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文献)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冯骥才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