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三乐

2020-11-28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生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此以后,国人常以“三”列举凡事之典型者,“三乐”就是其中之一。

《列子·无瑞篇》中说:孔子游泰山,见荣启期行年九十,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何乐也?”启期曰:“吾乐最多。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荣氏之三乐从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折射出浓厚的封建色彩,在这里为人为己,二者泾渭分明。

孟子似乎更通达了许多,这从孟子的三乐之说中可以看出:“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也;“仰不愧于天,附不祚于人”,良心安然,自得其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兼济天下,成就之乐也。家庭、个人、天下都要照顾到,这与荣氏三乐相比就高尚了许多。

古人还有人生三乐,“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掩卷深思,虽文字简洁,但内韵却深刻,但只是尽限于自我人生的层面,当然比起荣氏的三乐更高一筹。

有人还认为,猫有九条命,人只有一条命。贫穷,富有,健康,劳疾,生老病死,各安其命。一生定九斗,多一斗撑死,少一斗饿死。所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任你有广厦千万,一席之地足矣。你有良田千顷,一日三餐足矣。人生八十古来稀,就是再加一倍,活到一百六十岁,也不免一死。尽管这里有着宿命论的观点,当然也合乎人世规律。

从古至今,对于人生如何快乐,人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见怪不怪。纵观各种看法与乐法,总体上是一致的,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因而有智者对人生之乐进行概括: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粗粗一看,平淡无奇;仔细一品,极富深意。三个词所说出的三种乐代表了人生快乐的三种境界,且层层递进,因果关联,互为佐证。这种乐,从自我人生的层面,一直递进到社会人生的层面,与己与人,与国家社会,均快乐,实现了这种三乐,就会奠定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三乐”,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产品,才是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品德。

知足常樂,这是实现人生快乐的首要条件。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老子—俭欲第四十六》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之类的俗语证明了人的欲望无止境,有着得陇望蜀的本性。一个欲望横流的人收获的永远是痛苦。即使得到了一时的满足,也只是暂时的快感,马上会陷入追求另一个更大欲望的苦恼漩涡中。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有很多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完成的。如果一味地执着于得到,必将陷入失去的滔滔苦海中,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知足常乐,就是要求一个人对无限的欲望追求保持警惕,削弱某些欲望,缩短人生中拉的太长的战线,才能得到持久的、经常的快乐。首先,知足的人揣着平和的心就能常乐。人不能病态地沉溺于欲望的无限满足,而知足则是一种心理的健康,一种精神上的节制与坦荡。人如果只为欲望而活着,那么永远满足不了。其次,欲望膨胀的现代社会,只能靠知足常乐的心态去规约、去整合。面对现代社会的纷争与冲突,我们已无法否认,无节制的欲望与贪梦,带给人的只能是战争与血泪;面对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我们必须正视,无度的开发与索取,只能将人类推向灾难与毁灭。最后,知足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知足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知足常乐能带给我们什么?知足常乐能使人安神理气,尤其在遇到不平事,不公平待遇,心情感到委屈、憋闷或心理不平衡时,多品味这个词,也许能使你委屈繁杂的心情,平静轻松起来,将心中不悦之情,满腔怨恨之气,在心平气静中悄然释放,达到安神又气顺了。知足常乐能起到开导解劝,“降火明目”的作用,常常地记起知足常乐这个词,就会自觉甩掉许多的俗语与贪心,摆脱不能在痛苦中自拔的境地,变得更加理智和聪明,站高望远,豁达大度。知足常乐又似中西合剂的良药,很唯物,很现实,也很见效与管用,这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真理:烦恼多与“不知足”有关。若一个人去掉了过分的私欲与贪心,变得足够知足,就会通情达理。

快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假若你喜欢的人突然销声匿迹,你没必要寻死觅活地断言他一定洒脱地离去;假若你的朋友不幸,你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假若你认为张曼玉艳美绝俗,你没有必要眼馋肚饱虐待老婆;假若你身心交病,你没有必要仇视别人的健康;假若你的孩子没有考入重点大学,你没有必要看着北大、清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坦然面对心融神气,快乐就在你心中。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持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待生活,善待人生,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做到“小利不贪,小患不避”,知足常乐。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是知足常乐的典范,在医学极不发达的古代,他享年73岁,实属罕见,他的长寿之道就是豁达大度,保持常乐。

快乐其实就是这样简单,一杯清茶,一朵玫瑰,一片树叶,一份牵挂。

知足也便容易做到,一份常态心,双只平静眼。

自得其乐,就是悠然自适,悄然自乐。

自得其乐中的“得”含有“寻找”、“创造”之意,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在庸常琐屑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自得其乐是一种对自身欲望和痛苦的超越,是一份对世间红尘的淡定宁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人生一世,草本一秋。若能做到随心所欲,物我两忘,就能活的无拘无束、潇潇洒洒,清风明月随我爱,阶柳庭花随我赏,活出一份真性情,活出一份真精彩。一个人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他的心灵一定快乐,他的灵魂必定美满。

要使自己的心情愉快,就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自寻欢乐,做到乐儿忘忧。唐朝女皇武则天是自得其乐的典范。她从小开始习文练武,14岁入宫任宴会音乐主管,15岁因骑马术高超,深受李世民的宠爱。她在封建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60余年,享年82岁,是封建王朝君主中最长寿的一位。

自得其乐,对于人来说范围很广,没有一个道,也不至于一种乐。有爱书法、下棋、作画、观鸟、游山、玩水、交友、赏花等等等等,真是千态万状,举不胜举。

就远游来说,古代的文人骚客就有这种“道”的典范。老子曾做过管理史册的小官吏,但崇尚自然,向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厌恶社会中的各种丑陋行径,使他告别故乡,向西地漫游。到关中后,与当地的周大夫尹喜交游,一起说说,最后著成惊世之作《道德经》。孔子辞去鲁国司寇官职后,率七十二弟子出游列国,度过了长达十三年的漫游生活。他在泗水河边时,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渐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在奔波于列国之时,孔子无疑从山水自然中领悟到许多的人生哲理。李白西行远游是想凭借纵情山水以消释胸中的苦闷与悲情,获得快乐与解脱,怀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慨,从25岁起就“仗剑去回,辞亲南北漫游。”他们从远游,从山水美景的流连忘返中找到了精神的快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写出了千古绝唱,实现了人生升华。

远往今来,爱书读书的人很多,从读书中找出乐趣的者不少。读书之乐,古人用一首《四时读书乐》作了概括。春天是: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是:读书之乐乐如何?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是: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是:讀书之乐何所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自得其乐,“得”的方式不一,“乐”的程度也各异。

自得其乐,老有老的得“道”,少有少的乐“趣”;男有男的“得”法,女有女的乐“味”,城市人有城市人的得“意”,农村人有农村人的乐“情”。中国人爱武术,千百年来无数人练拳习武,格拿擒斗,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功夫,练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刚强气魄,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习武梦想;外国人爱拳击,多少个身强力壮者横冲直撞,摇身挺胸,展现了拳击运动的强劲力量,爆发了一个又一个浑身斗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力量乐趣。中国人爱牡丹花,因而千方百计地培育牡丹,一心一意地欣赏牡丹,从中找寻、感受美,得到心灵的愉乐;外国人爱玫瑰花,情人节送玫瑰,感恩节赏玫瑰,“玫瑰”代表我的心,也从中实现了心与心的沟通,人与人的理解,慰平别人,取悦自己。十几岁的中小学生睡梦中梦的是足球,吃饭时想的是足球,学习后谈的是足球。那个足球场上真是干劲十足,斗志昂扬,情趣无比。那些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们凑在一起,每当华灯初上,放上民间音乐,拿起扇子,载歌载舞,陶醉在音乐与舞蹈的鼓点与步伐里。这些自得其乐是别人难以理解和分享的。

真是乐在此中,其乐无穷。

一个大而全的世界,一种小而精的乐趣。

助人为乐,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这是人生三乐的最高境界,他从“知足常乐”与“自得其乐”的“小我”层面跳脱出乐,升华为一种“给予”“利他”的“大我”境界。

助人为乐,乃是人生一大快事。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是施者比享者更幸福的做人真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正是因为都有一颗火热温暖的爱心、悲天悯人的柔肠,懂得爱人、懂得给与、懂得周济苍生,人世间才变得如诗如画,别有一番美丽。

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为社会和民族做些事情,就能受到人们的拥戴,自己感到高兴和充实,这种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健康延年。宋朝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写下了九千多首忧国忧民的诗词。他的心始终为国家而跳,始终为人民而写,为国家出力,尽心尽责。临终时,他在病床上写下了《示儿》的绝笔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诗中我们见到诗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在为收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呕心沥血,真不愧为爱国诗人的伟大称号。

能够以助人为乐趣的人生必然是大写的人生,与知足常乐与自得其乐相比,她更是以消弱自身欲望来助人获得快乐的。助人为乐是一种“舍得”的情怀,他从给于别人的“舍”中,得到自己的精神愉悦——乐。小“舍”得小乐,大“舍”得大乐,从舍中找到超越一己小我之私的人生价值,得到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快乐。这样的人更像社会意义上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更为一个社会所需要。人人都变成了这样的人,社会就彻底和谐了,人类也就全面进步了。

据载,何永梅原是敦煌市郭家堡乡梁家堡村三队农民。一次,她偶然看到队里一位姓刘的五保户在荒草中挖坑作坟,一问才知道,老人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在绝望中,他决定就此了却残年。何永梅听了很难过,把这个情况反应到队里,并请求由她来照顾这位病重的老人。在她的照料下,这位老人幸福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两个春秋。1996年,何永梅全家进了城。街坊邻居有事就请她帮忙,她成了大家的“长期义工”。1999年7月的一天,原文庙巷党支部书记找到她说:“老何啊,咱社区的孤寡老人孔光熙,最近眼睛看不见了,想麻烦你去照顾……”她当即满口答应。从那天起,她每天骑着三轮车,拉着三个月大的孙子,来回奔波,为老人端屎端尿,洗衣做饭。几年后,老人在弥留之际拉着何永梅的手说:“你照顾我五年了,我看不见你,来世报答都无法找你……”后来,她又照顾了一对老夫妇,直到他们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有人问何永梅:“社区那么多人,你为啥不推给别人?”何永梅说:“我没有文化,做不了什么大事,能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好事,我自己觉得活得很有意义。”

多么平凡的故事,多么绝妙的回答,多么兴奋的快乐!

拔刀相助的帮助,带来的是望眼欲穿的感恩;同时,纤纤细雨般的感动,同样会带来赢赢期盼的快乐!

助人为乐,其实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后的表现。

助人为乐,只需要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既简单又容易做到。这种行动会立竿见影,迅速见效,不需要大的投入,不经历久的等待。

实现了助人为乐,我们回过头来,再联动起知足常乐与自得其乐,这样的“三乐”真是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达到这样的目的,实现这样的境界,关键要从“自我”与“小我”中走出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总感到苦闷,问题大多出在自己身上,主要有以下十条:对生活上的事物,大多以抱怨态度;心胸狭窄,经常怀疑别人的行为和动机;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不愿尝试;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对自己的一切太计较,希望世界围着自己转;经常生活在角落,不肯投入生活;不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经常在别人背后说他人的坏话;巴结别人,希望别人会照顾自己;啰嗦不已。如果跳不出这种“自我”与“小我”的深渊,永远也快乐不了。

因而,自己的快乐还得靠自己,靠自己的思想境界,靠自己的人世磨练,靠自己的用心感悟。

知足常乐。人生的许多烦恼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关键因为不知足,而一旦超脱欲望之外,便可获得无尽的快乐。

自得其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能找寻爱好,培养情趣,必定活得无拘无束,内心美满。

助人为乐。用我们自己火热温暖的心,关照别人,洞视社会,忘记自己,才是最好的对得起自己,快乐自己。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人生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
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
漫画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独一无二的你
囧态人生
人生也不过一百年
黑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