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间词+的”结构浅析
2020-11-28万君
万君
内容摘要:空间维度词“大”通过隐喻表时间范畴,为副词。能进入这一结构的时间词主要有如下特点:语义特征明显,对大部分人而言比较重要,双音节词占多数,口语词较多,多为节假日或休息时间。语用功能如下:(1)主要表达中性情感,其次是消极情感,极少表达积极情感。(2)当否定的对象为“说话人”时,整句多用来解释某个现象。(3)当否定的对象是“听话人”时,通过提出建议或者表达“抱怨”“责备”的情感态度来影响听话者的行为。(4)当不否定任何人的行为,只是陈述客观事实时,整句多用来解释某个现象。
关键词: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隐喻
1.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以下简称词典)中对的“大”的释义有这样一条:形容词,用在时令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周末的”,“大冬天的”,“大晚上的”。据此汉语二语学习者很可能会说出以下句子:
*大冬天的,她穿得特别厚。
*大晚上的,他们在睡觉。
以上句子中的“大”确实用在了时令前表强调,但都是错误的,故有必要对“大+时间词+的”结构做进一步分析。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从“大”和“时间词”的特征、结构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方面进行分析,得到新的发现。
2.“大”及“时间词”的特征
“大+时间词+的”结构是由常量“大”及变量“时间词”组成。故我们将分别分析常量“大”和变量“时间词”的特征。
2.1常量“大”的特征
语义:根据词典对“大”的语义解释,可以把“大”分为具体概念义和抽象概念义。本文研究的是抽象概念义,即放在时令或节日前,表强调的意义。
词性:词典中将“大”分为形容词、副词和名词三类,其中用在时令或节日前表强调时为形容词,但学界对此结构中“大”的词性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我们认为“大”为副词,因为虽然“大”修饰的是“时间词”,如:大晚上的,你怎么大吵大闹的?“大”修饰的是“晚上”,但“大”的实际语义指向为“晚上”隐含的内部性质特点,即晚上应该是休息睡觉的时候,应该保持安静。另外,动词时间词也可以进入此结构,如过年、过节,构成“大过年的”、“大过节的”,故“大”为副词,且有逐渐语法化的趋势。
隐喻:“大”原本是空间维度词,为何能用来形容时间?这与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方式有关。因为我们既看不到时间也摸不到时间,这使得我们无法对它进行单独的科学研究,只能通过概念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手段来实现①。因此在表现和描述时间的时候往往需要借用能感知到的事物来隐喻时间。故在语言中,常借用空间词来描述时间,如“上个星期、下半年”。早期对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修辞学领域,被称为“比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隐喻反应的是人的内部认知心理机制,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工具②。通过隐喻手段,人们利用具体、有形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尤其是当对抽象事物进行描述和定义的时候。
2.2变量“时间词”的特征
本文参考沈阳(1996)对此格式中时间词的四种分类,对BCC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进行了考察,得出时间词的特征。
第一类:节日词。能进入该结构的节日词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越重要的节日,使用频次的越高,如“过年”,“中秋节”。二是多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出现了西方节日“大感恩节的”,“大圣诞节的”,但频次非常少。三是多为喜庆的节日,祭祀先人的节日不能进入,如清明节,重阳节。
第二类:年、月、日词。有如下特点:一是年份不能进入,如*大2018年的。二是月份只有农历正月能进入,这可能跟人们的认知有关,人们普遍认为一段时间的开始比较重要,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法。同理“大周一的”出现频次也就比较高了。三是正月初六后的日期不能进入,正月初一至初六正好是过春节的日子,非常重要且有突出的语义特征[+喜庆,+吉祥,+合家欢,+娱乐],而初七后大部分人都回到工作岗位了,故没有了这些突出的特征。四是在星期中,除了上述说到的“大周一的”,还有“周五、周末”可进入该格式,周五刚好是一周工作的结束,周末是放松休闲的日子,语义特征明显。
第三类:季节、天气词。所有季节都可进入该格式,但夏天和冬天的使用频次高,因二者具有凸显的语义特征即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而春季和秋季的特征不明显,故“大热天的”和“大冷天的”使用频次很高。
第四類:时点、时段词。时点基本不能进入该格式,而具有突出语义特征的时段词都能进入该格式,如半夜[+休息,+睡觉]。语义特征越突出,使用频率越高,试比较“半夜”和“晚上”,“半夜”主要是睡觉时间,但“晚上”除了睡觉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故它的隐含义比“半夜”要丰富,语义特征就没有“半夜”突出,因此“大半夜的”使用频率比“大晚上的”要高。
综上,如果时间词对大部分人越重要,则使用频率越高;其次语义特征越突出,越符合人们对该时间词的认知,则使用频率越高。最后使用频率最高的时间词是本该休息的节假日或者休息时间,如过年、周末。另外,我们还发现以下规律:双音节时间词比多音节时间词使用频率高,如:“大中秋的”>“大中秋节的”,主要是受音律和音节对称影响,同时兼顾经济原则;第二,口语时间词比书面语时间词使用频率高,如“大晚上的”>“大夜晚的”,这从侧面证明此结构在口语中使用较多;第三,“放假、休假、过年、过节”这种包含一段时间的动词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了,说明此结构的能产性越来越高了。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大上午的”“大下午的”这种表达,在以前是错误的③,故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时间词。
3.“大+时间词+的”结构的语用功能
语言是交际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表达情感态度,“大+时间词+的”结构同样也表现了某种情感。多数情况下,说话者希望能影响听话者,使听话者做出改变。此结构除了在一些强依赖性的语境里可以单说外,一般都要有后续句。沈阳(1996)先生把后续句的结构分为“肯定做某事”(顺说)和“否定做某事”(反说)。
本文认为“肯定做某事”本质上还是否定做某事。如“大冷天的,就待在家里吧!”否定的是“出门”这件事,“大星期天的,还不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否定的是“不带孩子出去玩”这件事。故我们认为后续句的结构只有“否定做某事”没有“肯定做某事”。通过分析语料,本文将后续句子分为两类:一是否定某个主体的行为,根据主体的不同又分为“否定说话人”和“否定听话人”。二是陈述客观事實,不否定任何人的行为,得出几点结论:
例子:
①老谢说:“不了,赵姐。还差几根杆就检查完了,一会儿我们还要去镇小学那边看看,为学校检查检查线路,大冷天的别让孩子们冻着了。(人民日报2012年01月06日)
②看着地上摆放的拖鞋说道。“这样的不好,大夏天的,该买网眼的才凉快。”(渡边淳一/如此之爱)
③你把剜来的草淋些水儿放到厕所房里阴着去,大热天的在院子里晒蔫了,明日牛也吃着不新鲜。 (贾平凹/废都)
首先该结构主要表达中性情感,其次是消极情感,极少表达积极情感。这与此结构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即“在某个时间段内,本该做某事而没做,或者本不该做某事却做了”有关,有违共识或价值观的行为难以让人产生积极的情感。第二当否定的对象为“说话人”时,整句多用来解释某个现象,如例①说话人自己否定自己让孩子冻着的行为,进而解释为什么不进屋喝水。第三当否定的对象是“听话人”时,通过提出建议或者表达“抱怨”“责备”的情感态度来影响听话者的行为。如例②说话人否定的是听话人买的拖鞋,进而提出建议,夏天应该买网眼的拖鞋。第四当不否定任何人的行为,只是陈述客观事实时,整句多用来解释某个现象,如例③陈述的是,大热天的“草在院子里会被晒蔫”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进而解释前面提出的“把剜来的草淋些水儿放到厕所房里阴着”做法的原因。
4.教学建议
综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明白了“大”为副词表强调义,有语法化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教授那些具有凸显语义特征的时间词。其次,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由于语言存在于言语之间,所以语言又处于绝对的运动状态里④。某些时间词现在不具有普遍认可的凸显语义特征,但这些词在具体语境中或者对某些人而言具有某种凸显语义特征,说话者就会将其放入此格式,这种属于少数人的行为,可能有悖语法规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能进入此结构的时间词将越来越多。第三,要注重语境的培养,该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情感倾向,理解这一点有助于人际交往。最后要结合中国的文化、习俗及价值观进行教学。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⑤,如“大过年的,你能不能说点吉利话”为什么有些话不能说,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结合文化的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先擢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宋玉柱.“大”的区别词用法[J].中国语文,1994.
[3]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J].中国语文,1996.
[4]顾倩.“大+时间词(+的)”的情感倾向及其认知解释[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吴长安.“大+的”的略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7.
[6]陈永婳.浅析“大+时间词(的)”结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7]张静.也谈“大+时间词(的)”的结构[J].现代语文,2012.
[8]高顺全.“大+时间词+的”格式补议[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
[9]项开喜.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汉语学习,1998.
[10]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
[1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70).
注 释
①陈仁凯.时间空间化概念隐喻认知研究新探索[J].外语研究,2016.
②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68).
③沈阳.关于“大+时间词(的)”[J].中国语文,1996.
④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8).
⑤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70).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