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11-28张倩

西部论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摘 要:生态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否持续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我国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其中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否持续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发生下降。更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与政治文明建设等全面建设的统一性、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1]。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经典著作中对生态问题有所关注和解释,这些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闪烁着时代的光辉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在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中逐渐发展完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认真学习和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深刻把握其中深意,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1.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人类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人类诞生之初就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人的肉体的、理性的、对象性、自然性的这些特征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同样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其他自然物有着共生共存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无机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身体部分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物理存在[2]。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无机界。再者,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人类的认识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自然界的表面现象,来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根本的改造自然,要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如果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就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给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在中国的发展长河中,常常出现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气候环境变迁,最终使生态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城市逐渐消亡。

人与自然必然趋势是和谐。人类可以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让自然能够更好为人类发展而服务,但又强调人类利用自然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使自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自我恢复。尽可能的对自然加以保护,使人类与自然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指的物质变换就是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要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这促使在劳动和实践的形式中领会和把握现实的自然界及异存的方式成为可能。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现实的存在关系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即劳动实践客观存在。中国倡导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最高层次。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通过在一个社会中进行劳动实践,所结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就是我们所谓之努力奋斗的所要达到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人类要想真正实现自我变革,引导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諧发展,必须要完善现有的社会制度,协调人同社会的关系。

1.3 人类实践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支配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另一面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会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报复,甚至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从实践角度把握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利用到科学利用的过程。人类只有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的发展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进行。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甚至报复。在社会实践中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把人类自身需要和客观的自然规律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践的预期效果。人之所以能支配自然,是因为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支配是以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为前提的利用,人类支配自然的历史是不断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历史,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应当是同自然规律相一致的历史。

2.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历史性的进步”[4]。在生态文明时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文明时期的神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工业文明时期的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长。生态文明是在反思工业文明由于过度开发自然、换取短暂经济利益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5]。生态文明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若想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嚴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祉、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 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

随着中国的经济有着突飞猛进的增长,2010年我国GDP甚至超越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加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自然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和自然的破坏严重阻碍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处理妥当,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后退。

近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不断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土地荒漠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建筑用地由于供大于求遭到闲置;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以及浪费造成地下水的严重匮乏;石油、燃气等资源逐渐枯竭,粗放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大量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人口不断增长使得资源供不应求,同时人类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加剧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这些触目惊心的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巨大困境。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走出困境,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大科技创新,控制人口规模,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提倡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6],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三者之间的优化互动。

2.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并指出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只有坚持这个总布局,才能最终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纳入,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更加具体和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速度地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时,也为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然和人为灾害频频发生,生态危机严重束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建设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就缺少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发展也就不会可持续,更别提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按照五位一体的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超越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肤浅的、不合理的观念,并给予批判。其特别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性理论,对当前生态思想的建立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1 经济发展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类来自于自然,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以自然界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说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即人类是自然界历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存在于自然中,而不是脱离自然,凌驾自然之上去生活。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说明了自然的先在性。人类的生存是依赖于自然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人、社会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形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3.2 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马克思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像以往哲学从直观的角度去分析,而是以社会实践来辩证的认识和分析。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实践把人从自然中划分出来,并能够通过劳动实践而从自然界中获得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但这是必须在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进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自在自为的关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的关系。社会实践体现着人、社会与自然相互之间的统一、制约关系,马克思肯定了社会生产实践具有社会属性。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与自然界物质交换时,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在自然可承受范围内对其利用。主动的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自然的良性循环,持续进化,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念。

3.3 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和前提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对社會生产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时,离不开自然环境,都是在自然中得以获取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马克思认为不存在不需要任何代价的同时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像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水、土壤、矿藏、森林、各种动植物等。这体现出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重大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劳动生产都要依着自然条件而进行社会生产实践,其与自然是相联系的。马克思还说道:“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产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生产力是制约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如果自然资源肆意的被人类无止境的耗尽,人类生存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保护环境也就是在保护生产力,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也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加强民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全民的生态化消费理念,从而使得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结斌,胡伯项.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求实,2013,5:4.

[2] 陶静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观[D].合肥:安徽大学,2010:2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 刘芳,李娟.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C].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116~117.

[5] 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EB/OL].[2008-07-17].http://news.qq.com/a/20080717/000646.htm.

[6] 王资博.生态民生发展的重庆实践路径及启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 4):13~1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517.

作者简介:张倩,女,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