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舍离”:亮出劳技课堂的“必杀锏”

2020-11-28翟海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断舍离尖嘴铁丝

翟海珍

[摘 要]“断”去繁琐,“舍”掉重复,“离”开执着,让课堂上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地浮现出来,体现简洁高效。课堂上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突出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乐趣,在“断”“离”“舍” 的方式下轻松学习。“减负”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是不断养成学生劳动习惯,形成技术素养的起点。

[关键词]断;舍;离;劳技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0-0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86-02

“断舍离”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现代家居整理方法。“断”即断绝不需要或暂时不需要,留着无用扔了可惜的东西,在它“进入”之前就要决定取舍;“舍”则是在“出口”处决然清理的过程,果断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则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脱离对物品或事件的依赖的执着心,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着。这种家居整理方法能避免那种“想要的东西太多,用到的东西太少”的尴尬,这是一个社会不断进化的“选择决断”的结果。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目标的,但每周一次的劳技课课时任务重,技术知识点多,导致学生操作不充分,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所以需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敢思考、愿意说、肯动手, “断”去烦琐,“舍”掉重复,“离”开执着,让课堂上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地浮现出来,体现简洁高效!

一、 当断则“断”,突破难点

“断”——对那些课堂不需要的东西不说,不做。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足够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备课《抽拉式衣架》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抽拉式衣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并对每一部分的制作进行逐一讲解。但我思考到三部分中两个支架和挂钩制作都比较简单,只有架臂套接比较难。于是课堂中我决定“断”去其余两部分的讲解,直攻架臂这个难点。课堂一开始,我每组发一个范作让学生思考:“抽拉式衣架由几部分组成?小组讨论这几部分中哪一部分最难做?”

通过交流得出架臂的套接最难,通过仔细观察得出左右两边的架臂是对称的,我立刻进入示范:先将两根铁丝排齐,用大拇指捏住铁丝的中间部分;然后向上向内转动手腕,折弯后,稍稍修整,使弯折的两部分铁丝保持平行;最后分别将铁丝两端用尖嘴钳弯出两个圆环,圆环都是朝内的。

在学生兴冲冲准备动手制作之前,我拿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架臂,让学生找出问题在哪?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出注意点:

a.在制作架臂的时候要注意架臂的两头的(指向)套接环的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稍微比铁丝的粗大一点。

b.制作两端的环时,要注意留一点的空隙,等架臂套接后,再夹住封口(封口时不能夹太紧,防止卡住)。

c.示范:注意两个环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与架臂的正面成90°。

在了解注意点之后,学生实践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断”是在备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虽然课堂一开始,交流哪部分最难时,课堂表面安静,实则是学生思维快速运转的几分钟,学生一下子理清了抽拉衣架的组成部分,并找准难点,直接攻破。最后展示有问题架臂,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接着教具放大版,形象直观,便于观察记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两处难点示范,在有探究、有突破的基础上,其余部分留充分时间给学生实践,学生做得不亦乐乎。

“断”体现在上课前,备课时“断”费力讲解,直入主题,让学生学会探究作品,感觉课堂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主动探究意识。

二、“舍”繁存简,重点突出

“舍”——课堂中处理掉或淡化没有用的信息,抓住重点。《桌面垃圾桶》是继《小蒸架》《心锁环》两课的学习后,继续以金属丝为主要材料,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相关金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过程中有纸工内容,有金工技术点。书本中有详细制作步骤,过程复杂,要求精确。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舍”去的呢?因为纸工内容三四年级是重点,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没有难度,所以“舍”去纸工内容不讲,让杠杆制作这个重点清晰浮出,力求讲透重点。

学生提出几根轴和踏板制作能否让桌面垃圾筒自如打开?于是我给学生多媒体显示了解杠杆原理,按动杠杆一端可把另一端重物抬起,让学生了解绕着运动的固定点叫支点,又介绍生活中的指甲钳、开瓶器、剪刀、翘棒、跷跷板都运用了杠杆原理。由此自然进入学生寻找桌面垃圾桶中的杠杆的过程,学生思维明朗起来:按动踏板沿着底部轴这个支点拉动连杆,连杆沿着顶部轴这个支点翻动盖子。

接着我放大整个支架的四根铁丝,并提问每根铁丝的长度和制作要点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进入难度最大的底部踏板制作环节。

从选择的铁丝要比底部杯口直径大5厘米,到用尖嘴钳给金属丝打环扣,重点示范顶端打环扣: 拿出最长的铁丝,尖嘴钳夹紧铁丝顶端,向内侧转动手腕,就形成了一个顶端环扣。调整一下,不要夹牢留个口子连连杆。中间打环扣:桶底7.5厘米,伸出去一厘米,再加环扣1厘米,大概在5厘米处打中间环扣,先用笔做个标志,尖嘴钳夹紧铁丝5厘米处,右手把铁丝沿尖嘴钳绕一圈,调整上下夹紧,左右夹平。

接下来的两头有顶端环扣连接杆和桶盖、桶身的纸工制作,我全权交给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出现有条不紊的分工合作状态。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最大特点,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学生在掌握杠杆制作的这个重点的基础上,大展手脚,提高了运用能力,最后呈现很多成功的作品。

三、 不拘一格,走“离”课本

“离”—— 既要依托课本,又要走出课本。让学生远离刻板,处于宽松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但创新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的随意做,而是在学生牢牢掌握了劳动技术的基础上,走向生活。所以课堂上既要注重基本技能,也要注意创新思维的渗透。

如《杯垫》一课,在学生按要求用吸管扎好后,我再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剪美化,使自己的杯垫独一无二。在学生修剪时,我走下去进行鼓励:“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棒!”……最后呈现的作品异彩纷呈。除了形状的创新,我借机出示了用布条捆扎的杯垫,让学生说一说杯垫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学生兴致很浓,有的说用彩色毛线,用卡纸,瓦楞纸……学生的想象来源于课本又超乎课本走向生活,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的理念尤其珍贵,需要呵护。

纸工制作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型,纸简单好操作,又留给他们无限遐想。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原来的纸工作品上折一折、加一加、减一减、合并一下,并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时课堂上并不一定马上能呈现出多少创新的作品,但学生思维植下了创新的种子以后自然会慢慢显现出来。

总之,课堂上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突出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乐趣,在“断”“离”“舍” 的方式下轻松学习,“减负”的課堂就是“高效”的课堂,是不断养成学生劳动习惯,形成技术素养的起点。愿学生在这样简单的课堂中获得快乐!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断舍离尖嘴铁丝
尖尖嘴和扁扁嘴
铁丝有多长
希望
铁丝的幽默世界
希望
两长两短
绝症病房:万里追爱的异国情敌,叫声嫂子“断舍离”
从消费开始“断舍离”
“断舍离”,日本人拥抱极简主义
网络世界“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