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
2020-11-28李红
李红
摘 要:文章针对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展开详细研究,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论述中学时代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形式;第二部分针对加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展开详细解读。通过本次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能力;语文教师
一、语文能力概念解析
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为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而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主要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每一种素养的培育和形成对学生的语文求学之路都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催生的教育观念的变革,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由从原来的以学习成绩考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模式,转化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步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语文能力在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下,表现出的这六个方面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必要的语文知识主要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例如,学生在小学时期掌握大量的汉字以及在中学时期逐步提升个人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等,都属于必要的语文知识的范畴,丰富的语言积累主要侧重于学生语文性语言的使用。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全体国人通用的母语,我们的日常交流行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全部。口头表达过于直白,相对于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熟练的语言技能主要阐述了学生表達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在语文学科中可以分为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侧重于语文的应用,而书面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的书面表达部分,例如,作文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学科素养相对简单,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更不能半途而废。而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两个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这一系列的行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学生的个人素质提高了,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实现言谈举止的高雅化。
因此,现代中学生加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解读
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形式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不难理解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行为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教育事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可以提升被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只要有教育行为开展,受教育对象的个人能力一定是呈现一个上升趋势的,只不过上升的幅度或大或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措施的推行和被教育对象能力的提升二者之间是一个必然联系。因为经过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受教育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严重下滑,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存在的。所以在当下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第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对学生的负责。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接触新知识,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所以古人才会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论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也是新时期教育部门对每一个受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中学生,坚持终身学习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能够拥有继续在校园内学习的良好机会。而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是考量学生升学的重要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升其学习成绩,有利于延续学生的求学之路,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经济时代和知识的时代,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强国之梦,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内在价值,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对我国培养人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束语
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的重要目标。所以在认识到语文学科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必要性基础上,每一名教师应当继续保持教学初心,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巧惠. 语法教学对于初中生语文能力的强化作用[J]. 学苑教育,2018,(16):44-45.
[2]苏艳环. 新课改视野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素养[J]. 高考,2018,(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