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1-28陈浩岩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陈浩岩

【摘要】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心梗患者, 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 每组5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及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结果 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前LVEF为(36.72±6.83)%、LVEDD为(64.37±4.72)mm、LVESD为(33.64±5.84)mm, 护理后LVEF为(41.68±7.83)%、LVEDD为(60.48±5.79)mm、LVESD为(43.85±5.25)mm;康复护理组护理前LVEF为(36.68±6.75)%、LVEDD为(64.36±4.75)mm、LVESD为(33.68±5.79)mm, 护理后LVEF为(49.57±7.26)%、LVEDD为(54.67±5.38)mm、LVESD为(54.36±5.46)mm;两组护理前LVEF、LVEDD、LVESD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患者护理后LVEF、LVEDD、LVESD水平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护理后的压力评分为(58.63±8.73)分、社会职能评分为(62.72±8.98)分、生理职能评分为(57.62±8.14)分、情感职能评分为(63.37±9.88)分、生理功能评分为(64.42±7.58)分、精神健康评分为(63.61±8.26)分、躯体疼痛评分为(61.27±6.72)分, 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36.24±7.92)、(41.24±8.67)、(36.29±7.83)、(42.35±9.73)、(41.25±6.82)、(42.52±8.07)、(41.26±6.2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8%, 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护理方法应用在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护理中能对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起到改善作用, 并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85

急诊科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类型中, 急性心梗为发病率极高的一种, 该病发病突然, 病情凶险、危急,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患者心血管發生冠状粥样硬化, 阻碍血液流动, 致使其心肌功能出现异常状况, 并且诱发心率失常、疼痛以及休克等症状, 情况过于严重时还能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若临床得不到及时治疗, 长时间受身心双重压力影响,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还给后期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对此, 临床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 加大护患交流力度, 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 是确保患者可以接受有效治疗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部分参考数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 每组5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23例;年龄53~79岁, 平均年龄(68.93±5.31)岁;心梗类型:前壁心梗者8例, 侧壁心梗者24例, 下壁心梗者16例, 心内膜下心梗者2例。康复护理组患者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69.54±5.85)岁;心梗类型:前壁心梗者7例, 侧壁心梗者23例, 下壁心梗者17例, 心内膜下心梗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生命体征指标监测、病情观察、健康宣教以及心电图监护等。

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增加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日常康复干预。急性心梗患者病情变化较快, 对此护士需要对各例患者心电仪显示图作出详细的观察, 并且对患者心率变化作出随时记录, 同时还需要在患者病床附近配置急救药物以及急救装置, 比如吗啡试剂以及震颤器等, 令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得到延长, 并增加急救效率。由于急性心梗患者体内吞噬细胞会主动吸收坏死组织, 因此患者术后2~3 h内会发生高温状况, 而高烧则能够致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基于该现象的发生,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降温处理, 如果患者体温>39℃时, 护士应该马上上报给临床医生,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2]。②康复吸氧干预。急性心梗患者康复护理疗程中, 吸氧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因为急性心梗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状况, 致使其经常会发生胸闷及头晕等现象, 对此,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吸氧护理干预, 提升其血管中氧气含量, 从而确保患者血管内存在足够的氧气含量, 保证血液不受堵。若患者病情过于严重, 则应该给予高浓度吸氧护理, 通常吸氧浓度需要维持在6~8 L/min;若患者病情较轻, 则需要给予吸氧浓度为2~4 L/min的吸氧护理, 连续吸氧最短时间为7 d, 护士需要每2 h就更换1次吸氧导管, 湿化液通常选择50%酒精, 为了预防湿化液失效, 护士需要及时更换。③注射试剂康复干预。护士不仅需要注意急性心梗患者的注射试剂治疗, 同时还需要按照医生嘱托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治疗, 主要给予患者静脉扩张剂治疗, 比如硝酸甘油。若患者心搏出量比较低, 并且其心脏周围血液灌注不足, 而肺充血现场并不是十分严重时, 护士可以给予患者小动脉扩张剂治疗(比如肼苯哒嗪扩张剂等), 但是护士人员需要注意, 只有患者存在足够血容量时才能够实施血管扩张剂治疗, 若患者接受血管扩张剂治疗后出现血压快速下降现象, 护士应该马上实施加压治疗或者马上停止药物治疗。

④康复卧床干预。急性心梗患者术后需要连续卧床休息3~7 d, 并且禁止随意下床[3]。护士需要将卧床休息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 并将疾病的发病机制、特征以及康复护理方法逐一介绍给患者, 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另外, 护士还需要告知患者术后开展运动的危险, 究其原因在于运动后患者心率会变快, 心肌出现缺血, 情况过于严重时还能造成心肌坏死、猝死。同时, 护士应该给予患者鼓励, 安慰患者, 获取患者的信任,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⑤疼痛药物康复干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症状以疼痛感强烈持续为主, 通常临床治疗该病时以杜冷丁或者吗啡治疗为主, 尤其是吗啡能够对患者血管起到扩张作用, 止痛、镇痛效果十分明显, 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血管前后压力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吗啡注射治疗通常采取肌内注射或者皮下注射方式, 并且试剂浓度不可超过吗啡5~10 mg, 但是护士人员需要注意, 若患者为下壁心梗者、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体弱者、心动过缓者、伴发慢性呼吸道疾病者以及高龄者, 最好不要给予吗啡注射治疗[4]。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详细观察及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LVEF、LVEDD、LVESD变化;同时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主要包括压力、社会职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躯体疼痛7个方面,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此外, 采取本科室自主研究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判断标准如下:以100分为满分, 得分≥90分, 判断为十分满意;得分在60~89分, 判断为满意;得分<60分, 判断为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前LVEF为(36.72±6.83)%、LVEDD为(64.37±4.72)mm、LVESD为(33.64±5.84)mm, 护理后LVEF为(41.68±7.83)%、LVEDD为(60.48±5.79)mm、LVESD为(43.85±5.25)mm;康复护理组护理前LVEF为(36.68±6.75)%、LVEDD为(64.36±4.75)mm、LVESD为(33.68±5.79)mm, 护理后LVEF为(49.57±7.26)%、LVEDD为(54.67±5.38)mm、LVESD为(54.36±5.46)mm;两组护理前LVEF、LVEDD、LVESD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LVEF、LVEDD、LVESD水平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常规护理组护理后压力评分为(36.24±7.92)分、社会职能评分为(41.24±8.67)分、生理职能评分为(36.29±7.83)分、情感职能评分为(42.35±9.73)分、生理功能评分为(41.25±6.82)分、精神健康评分为(42.52±8.07)分、躯体疼痛评分为(41.26±6.24)分, 康复护理组护理后的压力评分为(58.63±8.73)分、社会职能评分为(62.72±8.98)分、生理职能评分为(57.62±8.14)分、情感职能评分为(63.37±9.88)分、生理功能评分为(64.42±7.58)分、精神健康评分为(63.61±8.26)分、躯体疼痛评分为(61.27±6.72)分;两组护理后压力、社会职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康复护理组患者中, 十分满意45例, 满意4例, 不满意1例, 总满意率为98%;常规护理组患者中, 十分满意28例, 满意8例, 不满意14例, 总满意率为72%;康复护理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梗为心血管疾病类型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 能够给患者身体带来巨大的伤害, 最近几年伴随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临床治疗急性心梗患者时也给护士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患者住院过程中, 除了根据医院有关规定接受常规护理外, 还应该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急性心梗的康复护理其实基础基于常规护理以及科学合理时间的前提下, 给予患者有效、规范的康复护理, 从而达到预定的康复护理要求, 争取最大程度上缩减急性心梗在急诊处的治疗与护理时间, 从而对实际冠状动脉开通时间起到缩减作用。另外, 康复护理还可以促使护士人员确保护理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以及标准性, 深化拓展护理工作内涵, 并且重视落实护理责任制,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 能够争取更多合理的治疗时机, 进而有求争取保证患者生命安全[5]。本研究结果中, 两组护理前LVEF、LVEDD、LVESD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患者护理后LVEF、LVEDD、LVESD水平均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护理后的压力、社会职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復护理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8%, 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方法,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 并且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裴小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18, 31(24):1197-1198.

[2] 李兆红. 心脏康复护理用于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7):2141-2142.

[3] 杨海燕. 中西医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梗病人心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影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3):2212-2214.

[4] 李丽青. 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实施心脏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黑龙江医学, 2016, 40(11):2283-2284.

[5] 王彩姬. 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 2017.

[6] 李玲. 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心梗患者康复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27(13):1209-1211.

[收稿日期:2020-05-21]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