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视唱练耳教法的多元探索

2020-11-28陈云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小学音乐

陈云仙

[摘 要]视唱练耳教法众多,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筛选。借助乐器、借助演绎、借助游戏、借助创编等多种助学手段,都能够成功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使其在不断的视唱体验中产生练耳感知。小学生年龄较小,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教师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调度,以提升教学适配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乐起来、活起来、学起来。

[关键词]小学音乐;视唱练耳;多元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16-02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音乐学科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可借助多种辅学手段助力视唱练耳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对乐器比较敏感,对演绎也很有感觉,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对创编实践也比较热衷,教师从这些角度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够形成视唱练耳的绝好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舞起来、学起来,在多重学习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能力。

一、借助乐器视唱练耳,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对乐器有特殊兴趣,特别是那些容易操控的打击乐器,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使用热情,教师可借助一些乐器组织学生进行视唱练耳。音乐对节奏的要求最为鲜明,而乐器是制造节奏的基本工具,教师适时为学生准备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视唱练耳创造良好条件。如果教师能够带头为学生做示范操作,传授一些操作技巧,无疑会对学生形成重要的触动,对促进学生的视唱练耳有很大帮助。

学生视唱训练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乐器支持,让学生自我伴奏,这对提升学生的视唱积极性有更多激励作用。学生有了乐器的支持,自然会更主动地参与训练,并在自由伴奏中完成视唱练耳任务。如欣赏四年级音乐上册《那不勒斯舞曲》这首乐曲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要求學生在聆听时做出判断:这首乐曲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学生开始聆听,并很快给出信息回馈:这首乐曲主奏乐器是小号。教师拿出小号,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对乐曲旋律比较熟悉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展开聆听活动,听教师用小号演奏这首乐曲。在教师演奏时,学生自觉跟唱,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为培养学生聆听的敏锐性,教师要求学生从音乐速度、节拍、音高等角度展开聆听思考,对乐曲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做出针对性判断。学生再度进入聆听环节,并自然走进乐曲内容核心。

教师借助乐器进行课堂调度,不仅通过示范演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学习触动,还从练耳角度发起关注,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动力支持。小学生对乐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西洋乐器,学生有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现场为学生演奏,学生听得认真专注,从音乐聆听中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借助演绎视唱练耳,让学生乐起来

课堂演绎是视唱练耳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很高的参与主动性,教师合理组织,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课堂演绎,通过合唱、表演唱、歌舞展示、对唱、音乐剧等形式的演绎操作,自然建立起更多视唱练耳的机会,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使学生形成了学科认知基础。视唱练耳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教师需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匹配设计,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学生对演绎活动最为青睐,这是重要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进行互动性演绎,视唱练耳效果会更为突出。

学生参与演绎活动时,能够建立更多视唱体验机会,也能够促进其练耳品质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演绎活动设计和组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演绎内容选择、表现形式、互动组织等环节做好规划和设计,以有效提升演绎活动品质。如教学《我们大家跳起来》这首歌曲时,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一些律动方案,要求学生自由展示这些节奏动作。在歌曲学唱阶段,教师展开示范演唱,要求学生听辨歌曲内容,特别对跳进、级进、顿音等记号进行重点辨识,使学生自然建立起学科认知基础。学生熟悉旋律之后,教师为学生布设自由创编演绎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歌曲风格特点,自行创编演绎方案,利用对唱、歌配舞等形式,对歌曲进行演绎展示。演绎活动顺利启动,教师跟进指导,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也更为鲜活。在学生演绎过程中,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展开聆听学习,对演绎情况进行专业点评,对演绎表现展开对应性评价,为学生适时进入视唱练耳学习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

演绎带有创作意味,对学生学习是一种考验,对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做出积极引导和组织,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指导,这样才能形成最为有力的学习促进。视唱练耳是关联性学习,教师从专业角度展开设计和调度,能够为学生顺利进入视唱练耳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三、借助游戏视唱练耳,让学生活起来

小学生对音乐游戏有特殊接受兴趣,这也是视唱练耳的绝好契机。教师要有创新设计和探索的热情,从更多角度投放音乐游戏,让学生动起来。接龙歌唱、对唱比赛、律动展示、模仿游戏、音乐谜语、音乐故事等,都属于音乐游戏的范畴,教师可借助这些游戏形式推出视唱练耳训练,让学生在玩中建立起音乐认知。游戏助学作用十分显著,教师对此需要有正确认识,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自觉性。

音乐游戏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有创新意识,对音乐游戏进行个性化探索,以提升教学适配性,让学生在演绎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视唱练耳是比较专业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做出更多专业的辅导,即使是借助音乐游戏展开助学操作,也需要从更多角度展开对应设计和引导。如教学捷克民歌《土风舞》时,教师先对歌曲特点进行解读:这首民歌表现了农民载歌载舞的丰收情景,整首歌曲由六个乐句组成,我们需要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游戏表演等形式展开学习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思考和训练,教师给出节奏“×  ×  × | × ×  × 0|”,要求学生以接龙、齐读的形式按节拍读歌词,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在接龙式歌唱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轮流进行,师生接龙、生生接龙、男女生接龙,这样整个课堂就呈现出热闹的场面。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展开律动操作,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教师再从提升互动品质角度展开教学引导,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崭新的学习认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多种游戏形式展开自主练唱和学习,形成了丰富的视唱机会,促进了练耳训练。音乐游戏有其自身特点,带有鲜明的互动性、趣味性,也有更强的学科性,节奏、节拍、视唱等学习环节与游戏形成对接,将学生的音乐思维带到课堂学习环节之中,就能让音乐视唱练耳真正发生。

四、借助创编视唱练耳,让学生学起来

音乐律动是人们对音乐节奏的一种更直观的表达,如果能够将音乐编排与视唱练耳结合到一起,就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立体的学习感知体验。小学生音乐编排能力还比较有限,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发动时,需要给学生做出更多提示和指导,特别是示范性展示,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学生对一些游戏性的音乐节奏比较熟悉,教师在设计时要给予更多观照,如让学生自行创编“皮筋舞”“拍手舞”等音乐表演作品,能够提升学生视唱练耳的训练效果。学生对音乐节奏创编性学习有更多主动性,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做出布设和引导,能够使学生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歌曲创编活动是比较有个性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角度展开思考和设计,以有效提升教学针对性。在教唱歌曲《小步舞曲》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聆听任务:小步舞最早产生于民间,后来传入宫廷,并在欧洲盛行起来,节拍是三拍子。大家先聆听歌曲音频材料,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其乐句分配有什么特点?节奏、旋律呈现什么样的情绪?多媒体打开之后,学生自然进入音乐学习之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整合,学生逐渐对歌曲有了整体认知。为提升音乐学习品质,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编排任务:这首歌曲适合边唱边舞,根据你的理解,自行设计舞蹈方案,尝试在演唱过程中融进舞蹈表演。学生领到任务后,都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研究琢磨,很快就形成了舞蹈编排方案。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表演顺利进行。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不同歌舞的编排表演进行归结。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音乐细胞,教师又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改编,结合熟悉的生活修改歌词,并现场表演。学生再度进入演艺环节,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

教师为学生设计多种学习体验活动,成功激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动作编排、歌词改编,都需要有丰富的创新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教师适时发动,给出一些方法指导,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展開。国外音乐作品和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展开学习探索,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启迪。音乐视唱练耳有多种渠道和通路,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布设,能够形成更多的学习契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更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感知和体验,对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帮助。

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视唱练耳的机会,不仅能够提升音乐学科教学的品质,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从心灵体验角度形成审美认知。乐器、游戏、演绎、创编等都是音乐课堂最为常见的学习形式,将其与音乐视唱练耳联系到一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感知的机会。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沁怡.小学音乐课堂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0(3).

[2] 冯紫萱.浅谈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视唱练耳的兴趣训练[J].北方音乐,2018(23).

[3] 谢建斌.小议视唱练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夏教师,2018(24).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小学音乐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