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研究综述

2020-11-28姚佳欣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历史

摘  要: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是一种流行于辽宁沈阳至辽阳一带寺院中的汉传佛教音乐,又称沈阳北万寿寺梵乐,是我国现存的一种吹打乐乐种。本文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文献分类,将有关“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五部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对该乐种的含义及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历史;音乐形态;

“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是一种流行于辽宁沈阳至辽阳一带寺院中的汉传佛教音乐,又称“沈阳北万寿寺梵乐”,是我国现存的一种吹打乐乐种。据笔者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章甚少,共查阅到相关文献共五部,均为专著类。且大致分为两个时段:其一,20世纪50年代时期;其二,21世纪至今。以下笔者将以时间为节点,分别对这五部专著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研究是一个全面的时期,虽仅有两篇文献,但大致对该乐种的历史、音乐本体以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凌其阵先生是这一时期对该乐种进行研究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实地考察整理撰写了《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这部著作,该著作是根据北万寿寺住持章达祥口传所记录的一部关于“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口述史。也是现存有关该乐种研究资料最全面、最權威的一部著作。由于沈阳地区梵乐以北万寿寺最负盛名,而该寺前住持章达祥先生又掌握较多材料,因此,凌其阵先生自1954年初至八月底止,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实地调查,其主要整理了章达祥先生的口述资料和乐谱,共完成了十个报告。《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由调查沈阳地区的十篇基础材料构成,并附有后记及附录。该书对万寿寺梵乐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如梵乐的历史、名称、流行地区、其所使用的乐器以及现存的套曲名称等,进行一系列简单的梳理。

“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历史可追溯到清顺治八年,凌其阵先生在该书第二个基础材料中指出,释宗亮在清顺治八年时去北京法源寺受戒,进而在京初步学习梵乐,迄道光年间来到东北蓝旗祝寿寺正式学习梵乐,后至万寿寺授徒,而后徒又授徒。自此,传承至北万寿寺住持释鲜通(还俗名为章达祥)这里。据凌其阵先生了解到,章达祥为研究北万寿寺梵乐之源流问题,曾于1953年夏季赴北京智化寺进行梵乐的对证采访工作,可惜最终未有所获。通过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此乐种与北京智化寺音乐或许有一定的渊源。因此,凌其阵先生在全书的第四个基础材料中指出,根据章达祥先生口述发现“沈阳北万寿寺”的音乐调式与“北京智化寺”的音乐调式在某些方面上是趋同的。但此种说法凌其阵先生本人认为,还有待研究。由此,笔者认为,以音乐背后的文化历史为基础来研究音乐的本体特征,这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深入探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乐种的研究,不能缺少乐谱的收集与整理。虽此乐种的乐谱现已失传,但凌其阵先生在该书的第三个基础材料中,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曲目进行了系统的罗列。并分别在第七个基础材料中整理了三首后牌口授谱(即接于堂曲以后的曲牌)包括小行道、大煞尾以及点地风;第八个基础材料中提供了四首前牌口授谱,分别是:合四牌、四上牌、雁过南楼和迎仙客;以及第九个基础材料中整理了双曲口授谱(念经伴奏所用)四首,分别是:灯赞、堂头令、千声佛和挂金锁。最后,在第十个基础材料中梳理了下堂前奏曲口授谱(旧名感皇恩)一首。另外,凌其阵先生在该部著作中对此乐种的音乐本体分析和研究也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如在第五个基础材料中简述了何为下堂小曲,即在万寿寺的规定中,下午吹奏的管乐联奏曲称为下堂小曲,原本共十一支,但由于其中的感皇恩已不能记忆,因此只有十支,并分别提供了这十支曲谱,供后世研究。而在第六个基础材料中总结了“沈阳地区梵乐”的套曲衔接方法,共罗列了三种形式,并分别进行举例。

在全书的最后,凌其阵先生认为,该地区的梵乐最具盛名的当属小万寿寺,虽据章达祥先生口述以及所提供的资料甚少,但据当地老一辈百姓所说可了解,沈阳地区的梵乐不论佛家、道家的吹打乐,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凌其阵先生提出两个研究问题:一,他指出此类齐奏的梵乐听起来并不协调,因使用了十七簧笙,但由于这种笙不多见,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二,据章达祥先生所说小万寿寺的打击乐器音量很强烈,故,此类打击乐字谱及击打方法均为空缺,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同一时期对于此乐种研究的另一篇文献同样是凌其阵先生的文章,虽然《沈阳地区梵乐的初探》并不是专门介绍“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乐种的著作,但通过对沈阳地区的两派梵乐——“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与“沈阳小东关五圣道观梵乐”进行对比,分析了此二种梵乐派别的异同之处,这对于研究“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凌其阵先生在该书中首先提出,促成禅门寺庙梵乐发展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当时的寺庙做佛事较为冷清,因此一般居民家中若有丧事,都喜欢请带有笙管乐的佛事;其二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主阶级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往往喜欢请僧、道两家对台做道场,偶尔也会请喇嘛三家做道场,进而造成了三家之间的竞争。这些竞争往往体现在了音乐的技术和功夫上。故可以得出,竞争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梵乐的发展。可见,该乐种对于沈阳地区梵乐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外,一个乐种的鲜明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乐种的独特之处,凌其阵先生在该文中指出,“沈阳北万寿寺梵乐”在演奏时是极为缓慢的,并且托音较长,具有一种悲凉悲壮的色彩。这一点与当地其他梵乐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此乐种的乐谱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征,即使用“阿口”。据章达祥先生所说:“因为旧日庙上不愿意把乐谱外传,所以谱中的许多“阿口”,使人不容易认识也不容易学会。”但凌其阵先生则认为,其实“阿口”另有其含义,是值得细细研究的问题。

以上两部著作虽年代已久,同为上世纪五十年代音乐材料,但对今天此乐种研究材料之稀缺来说,显得尤为珍贵。且均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该乐种在沈阳地区梵乐中的地位与音乐特征,这无疑是为该地区梵乐的发掘与研究起到了促进与总结的作用。

二、21世纪至今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研究

这一时期对于此乐种的研究较之上世纪50年代来说,篇幅较多,但却不及上世纪全面。这一时期的研究仅停留在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一些简要介绍。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一书中主要是对汉传佛教音乐文化的概论和分析。但其中不乏出现“沈阳北万寿寺佛教音乐”的曲谱在书中作为常用例子穿插其中,而书中大多例子是对乐曲《鹅浪子》的举例和概述,如对焰口套曲《料峭》的文化背景与音乐功能的研究中就曾提到,现存在寺庙与民间中广泛流传的一系列《料峭》曲目,这其中就有沈阳北万寿寺的《鹅浪子》。傅利民先生在《中国民族器乐配器教程》一书中对宗教音乐乐队的配器进行整理的同时,也对“沈阳北万寿寺”佛乐队的乐队编制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沈阳北万寿寺佛乐队由管、笛、笙、箫、云锣、堂鼓等乐器组成”。可以看出,这与凌其阵先生在采访资料中所整理的乐队编制相同,但后者对于“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描述更为详尽而全面。另外,田青先生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宗录·宗教音乐卷·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这部综述类著作中也对前文提及的《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以及《沈阳地区梵乐的初探》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如上所述,现今对于该乐种的研究大多是一些概括性阐述或举例梳理,并未深入研究。

以上,是笔者对“沈阳北万寿寺梵乐”的文献梳理,经多方查找和梳理后发现,以上五部有关该乐种的文献材料有的已失传,有的则一带而过,真正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的唯有凌其阵先生一人。在世界音乐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弘扬和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重视本身所固有的音乐瑰宝,才能使华夏音乐绵延留存,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世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诚如是。

參考文献

[1]凌其阵.东北地区民间音乐采访记录(之一)——沈阳小万寿寺梵乐的初步材料[R]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1957.

[2]凌其阵.沈阳地区梵乐的初探[A]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第三卷[C]音乐出版社.1957:69-74.

[3]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47+258+284.

[4]傅利民.中国民族器乐配器教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田青.《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宗录·宗教音乐卷·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宗教音乐》,[M].人民在音乐出版社.2005:56-57.

作者简介:

姚佳欣,女,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专业的在读研究生。

7岁开始学习琵琶。2004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刘刚、于春哲教授。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琵琶专业,师从于杨靖教授、程雨雨老师。2018年以音乐学系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于杨红教授。

曾参加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弹拨)琵琶组比赛等多项比赛,并荣获优异成绩。本科期间取得了多次“一等奖学金”以及研究生新生“一等奖学金”、学院级“一等奖学金”。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