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与争议:斯大林的新闻思想与实践

2020-11-28马悦

时代人物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斯大林

马悦

摘要:在斯大林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的新闻活动也带上了深深的政治的印记。革命早期多是继承了列宁的新闻思想,后期对其进行发展,形成了影响苏联60余年的“斯大林式新闻传播体制”。如今苏联已不复存在,回归特定的历史环境,探讨斯大林在新闻领域的思想与实践,分析他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们今后的新闻工作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 新闻实践 新闻思想

在苏联的发展历史上,斯大林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在他的領导下,苏联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另一方面,斯大林的独裁统治使国内陷入政治恐慌,强大后的苏联频频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衷。进入新世纪,如今俄罗斯国内也开始正视斯大林对苏联的影响。在斯大林的政治生涯中,新闻媒体与他的政治思想相连,从这个角度来说,正确认识他的新闻新闻思想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早期:新闻实践服务于革命——全国报刊思想

在早期的新闻实践中,他发表的文章大都是为了革命实践活动的需要,从格鲁吉亚地区扩散到全国,例如提出建立全国性的报刊,借助报刊发挥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主持《火星报》期间的新闻实践。进入20世纪,从俄国国内来看,沙皇的统治已经到了末期,各地的革命活动都在秘密的开展。斯大林在此期间初露自己的新闻思想与才华。早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答社会民主党人报》这篇文章中,斯大林论述了出版定期刊物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必要。“靠那些只能解答某些具体问题的小册子进行鼓动工作,大多数场合效果是很小的,因而创办一份能能解答日常问题的刊物就成为必要的了。”[]在这里,他提出建立定期的革命报刊。在这段时期的革命实践中,斯大林逐渐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新闻思想与列宁初露分歧。在主持《火星报》时期,斯大林提出建立全国性的报刊。他认为:“只有在俄国出版一种全国性的报刊,才能把党的组织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斯大林认为建立全国性的报刊以达到党内的统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孟什维克具有右倾机会主义倾向,《火星报》而后也成为了孟什维克党的机关报,斯大林用表面的统一掩盖了两党斗争的实质。

斯大林与列宁的分歧明显表现在斯大林主持《真理报》期间,斯大林对孟什维克有妥协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他后期办报的实践。对于两党的竞争,他认为“既然我们对敌人应该势不两立,我们之间就得相互忍让,对工人运动的敌人要斗争,在运动的内部要和平,要同心协力的工作。”[]实际上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分歧是革命路线和原则的分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产生了偏离,在对待党性的问题上,曲解了列宁既定的原则和方针。

二、中期:政治活动主导新闻实践——建设工具思想

从列宁逝世到卫国战争这段时期是斯大林政治生涯的中期阶段,他的新闻思想和政治思想也在这一阶段发展成熟。新闻媒体与政治有着特殊的联系,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斯大林式新闻传播体制”,使之服务于党内的政治活动。

“一五计划”中利用媒介推动经济建设。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分析当时苏联国内的情况,决定放弃“新经济政策”,在这一点上,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之前的报刊是建设工具的思想,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这场经济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关于经济建设的报道。在祝贺第一个布尔什维克技术报出版中,斯大林提出:“《技术报》应该帮助广大工人阶级造就数十万新的技术师和工程师,为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而奋斗的战士。”[]新闻媒体这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历史上看,发展工业的决定是具有前瞻意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后期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物质保障也在卫国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卫国战争中媒介成为一面精神旗帜。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处在巨变之中。1938年苏联与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错误的估计德国在短期内不会对苏联发起进攻。然而1941年6月22日黎明前,德军突然在苏联边境启动了巴巴罗塞行动,苏联的卫国战争爆发。从历史上看,在战争期间,苏联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卫国战争中著名的媒介事件之一是“红场阅兵”。后人评价红场阅兵是1941年那个冬天的奇迹,它是希特勒走向失败和斯大林走向胜利的开始,其中新闻媒体在斯大林的集中领导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列宁墓前,斯大林通过广播向世界直播红场阅兵的实况,为即将奔赴前线的苏联士兵注入了极大的精神力量,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新闻事业经受了战火的考验。以《真理报》为例,《真理报》作为苏联金字塔式的报业体系的顶端,是卫国战争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真理报》都给予了详尽的报道。

回顾这种高度集中的新闻传播体制,不可否认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战争的宣传报道,这种战时新闻政策在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真理报》《消息报》等作为苏联报业体系的重要领导者,它们是战争中的舆论中心,是反法西斯的舆论武器。

三、后期:利用媒介进行个人崇拜——集权主义思想

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同时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世界范围内高高举起。但斯大林却沉浸在权力的控制中,表现在新闻事业上便是严峻的社会问题被掩盖在扑天盖地的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中,新闻媒体完全沦为了他个人的工具。从卫国战争胜利到斯大林逝世这段时间,斯大林没有再对新闻领域有所新的思想,此时已经形成了对新闻传播的高度集中控制。

卫国战争结束后,先前停滞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继续展开。在报刊领域,1946年8月14日,斯大林谴责两本杂志刊登反对苏维埃的异己作品,一些小说也受到严厉的批判。苏联的批评报道归于沉寂,整个媒介处在一片和谐的赞扬声中,而媒介塑造的斯大林的个人形象远远高于了列宁。

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近30年,苏联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新闻传播体制。其主要特点是消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新闻媒体与政治紧密相连。苏联国内的消息来源只有官方唯一渠道,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完全由官方决定;在金字塔式的新闻管理体制中,《真理报》被称为报纸中的报纸,在卫国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后完全成为斯大林的个人工具;政治决定着新闻宣传领域,甚至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业的走向,这种控制直到斯大林去逝。

四、从历史角度评价人物的新闻活动

斯大林作为一个革命政治家,其革命实践的历史也是他新闻思想不断发展的历史,斯大林对苏联新闻事业的影响主要在于形成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新闻传播体制。为什么会在斯大林时期形成呢?回首历史,这种体制的形成源自斯大林个人对权力的控制,从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对权力的向往,同时也受到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革命斗争的需要。报刊是政治工作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这是斯大林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报刊扮演的政治角色远远重于对人民呼声的关注,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报刊成为斯大林一段时期的统治工具。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与偏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早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列宁结合苏联的具体革命实践活动,对其进行发展。作为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的新闻思想,大多是继承了列宁的理论,没有突破性的创新,甚至在新闻实践中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原则。马克思在主持《莱茵报》期间就提出了报刊的人民性原则,在主持《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增加了报刊的党性原则。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报纸应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从斯大林时期的报刊实践来看,大都偏离了这一原则。

对于特殊时期的社会环境,斯大林创造性的使用了战时新闻政策,在卫国战争时期,在苏联红军经历“大清洗”运动后一盘散沙的情况下,这种战时新闻政策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这是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在特殊时期的一个发展。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双重影响。斯大林的新闻思想与实践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集中力量助推工业化建设,为卫国战争和后期的苏联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更多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統治与新闻体制无法广开民智,体现人民的意志。在卫国战争前夕,有国外的媒体提前获悉这一消息并告知斯大林,然而,作为绝对领导的斯大林只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授意《真理报》“辟谣”,要借助《真理报》的影响把它扩散到全国,因此在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军没有任何准备,损失惨重。在政治“大清洗”运动中,报刊更是沦为斯大林制造个人舆论的工具。

当然,在经济建设时期,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在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发展时期,新闻媒介需要转变自己的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集权体制的弱点就暴露出来成为一种消极因素。人民处在这种政治高压中,言论无法表达,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产生了动摇。人心向背,社会主义依靠人民,一旦脱离了人们的支持与拥护,这样的统治早就岌岌可危。

对苏联后期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苏联社会表面的平静与繁荣掩盖在了危机的实质,各种变革的力量被压抑在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新闻传播体制中,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在斯大林统治后时期,国家政权机构臃肿,社会腐败问题严重,与之相对应,苏联的新闻事业也处于僵持状态,本应该充当人民耳目喉舌的报刊成为个人的权力工具。有人甚至讽刺:“《真理报》上没真理,《消息报》上没消息。”[]

积弊如山的社会问题由量变到质变,赫鲁晓夫上台后,揭开了对斯大林全面批判的序幕,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动荡,新闻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这种冲击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达到顶峰,面对苏联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戈尔巴乔夫企图以新闻领域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一改过去对媒体的高度控制,鼓励媒介揭露社会问题,给报刊以极大的自主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公开性”“自由化”的口号下,苏联几十年的社会问题喷涌而出,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国内国外的思想冲击,帝国大厦崩塌,一段历史落幕。所以,从苏联的解体出发再回顾斯大林时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参考文献

[1]姜昕. 斯大林新闻思想评析[A]《新闻学论集》编辑部.新闻学论集(第30辑)[C].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4:11.

[2]斯大林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3(第2卷):172

[3]斯大林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3(第2卷):243

[4]斯大林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3(第13卷):72

[5]斯大林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3(第7卷):319

[6]邵宁.论苏联解体前后新闻控制的演变[J]新闻大学,2003(02):38-41.

猜你喜欢

斯大林
铁托致信斯大林:不要派人来杀我了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斯大林坠马
斯大林的模样
《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通向权力之路)》等
斯大林和他的女儿
影子
将军变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