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校本化拓展

2020-11-28陆瑢董旭午

语文建设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时课程内容校本

陆瑢 董旭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解决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应试化、功利化问题,我们设计、开发和实施了八门校本课程,目的在于教学生学会自主积淀,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自觉地去感受、悟得、发现“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八门课程是对现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所作的辅助性和延展性拓展,能够有力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走上务实有效、健康发展的理想之路。

一、辅助性拓展课程

所谓辅助性课程,这里特指辅助学生学好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课程,强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不可或缺,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益。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开发和实施了以下四门课程:

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辨学》校本化辅助课程

这一专题课,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有基本了解,为他们品读好古典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深远影响。课程安排六学时(每学时讲授一位思想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上学年的前半期。

2.《基础逻辑知识入门》校本化辅助课程

高中学生学一点逻辑知识,有助于培养全面、深刻、辩证的思维能力,以及清晰、缜密的表达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因为逻辑知识难教难讲,高中语文教材逐渐将逻辑知识删掉了,之后的全国性语文教材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专门介绍逻辑知识的内容。当前,逻辑知识对提升高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开发和实施这门专题课,就是为了向学生讲授一些基础性的逻辑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健全心理与人格的培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知识。课程安排六学时(概念一学时,判断两学时,推理三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上学年的后半期。

3.《中学生阅读心理指导》校本化辅助课程

这一专题课,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及阅读心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思辨探究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课程内容为中学生阅读心理问题、表征及解决策略。课程安排两学时(问题和表征一学时,解决策略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前半期。

4.《中学生写作心理指导》校本化辅助课程

这一专题,旨在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根据不同情况、学生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课程内容为中学生写作心理问题、表征及解决策略。课程安排两学时(问题和表征一学时,解决策略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后半期。

二、延展性拓展课程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关键是学生是否拥有善于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融通的智慧,是否拥有善于发现“语文”的眼睛。所谓延展性课程,就是要在学生生活的小天地里,探索出一些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切实有效的路径和举措,进而开发成贴近学生生活且有成效的课程。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开发并实施了以下四门课程:

1.《其他学科教材中的“语文”》校本化延展课程

其他学科的教材天然就与“语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本质上看,这些学科的教材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语文教材,只不过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学好教材的内容,而非像语文学科那样,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教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艺术。新课标要求,一定要指导学生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鉴于此,我们开发和实施了这一校本化延展课程。课程内容是数、理、化、生以及政、史、地学科中的“语文”。课程安排两学时(数、理、化、生学科中的“语文”一学时,政、史、地学科中的“语文”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后半期。

2.《电视节目中的“语文”》校本化延展课程

这里所讲的经典电视节目,主要指《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等社会时事评论类节目。这类电视节目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典型事件,有事件起因、发展过程、矛盾冲突,有主持人的逐层评析、阶段总结、最终总结、事件展望、美好愿望等。呈现这个典型事件的往往是一些过程性视频、图片、特殊画面、特写镜头等,有时还会配有特别的音响效果,以突出事件的性质、思想主题、社会影响等。为此,这些视频、图片、特殊画面、特写镜头以及特别的音响效果等,也就都是带有选择性的,并进行了艺术性处理和加工。节目中主持人所作的各类表述,就相当于论说文的举例分析,提出总观点、分观点,得出总结论,表达愿望等。我们认为,这与课文的表达艺术在理性上是相通的,所以开发和实施了这一校本化延展课程,以更生动、可感地教学生学通悟透语言表达艺术。课程内容是《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等时事评论类节目中的“语文”。课程安排两学时(节目主题的确立、选材以及素材的典型性等一学时,评论的展开、深化、过渡和总结艺术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后半期。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好课程方案,选择某期《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等节目中的典型视频,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有关视频、图片、特殊画面、特写镜头等(还可以设计制作成配有画外音的专题音像视频资料),之后给学生作指导性专题讲座。

3.《影视作品中的“语文”》校本化延展课程

文章的写法可谓丰富多样,包括表述方式、抒情方法、表达技巧、结构艺术等几个方面。可是写法再多,其知识的概念本身都是死的,只有进入某个文本、回归生活本源,才会成为生动活泼、功用独特的活知识。因此,教学生学透和把握这些写法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并充分联系生活情理来学习和体悟。为此,我们开发了这一校本化延展课程,让学生到优秀影视作品中去体验、感受、学习、悟得“活”的写法知识,引导学生活学知识、学以致用。课程内容是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的“语文”。课程安排三学时(从影视作品中发现恰当的表述方式一学时,从影视作品中发现适切的抒情方法一学时,从影视作品中发现精妙的表达技法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后半期。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先设计好课程方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截取有关视频、图片、特殊画面、特写镜头等,还可以设计制作必要的画外音,之后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4.《社会和自然现象中的“语文”》校本化延展课程

与影视作品一样,社会和自然现象中同样蕴含着“语文”。比如,生活中的节日庆祝活动场面、新婚典礼仪式、工程开工典礼,以及商场中的买卖行为、公交车上司机与乘客的对话、马路边的交通纠纷、会场上某人的开场白、追悼会上的悼词和音乐等。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关键是学生能否用语文的眼光发现蕴含其中的“语文”。再者,自然现象中同样也蕴含着“语文”。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山更比一山高、耿耿星河欲曙天、万绿丛中一点红、烈日下打蔫儿的花草、月光下摇曳的凤尾竹等。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视角切入,这些自然景象中往往蕴含着铺垫、蓄势、对比、烘托、衬托等表达艺术。这也需要教学生用语文的眼光去發现、体验和感悟。为此,我们开发和实施了这一校本化延展课程。课程内容是社会和自然现象中的“语文”。课程安排两学时(社会现象中的“语文”一学时,自然现象中的“语文”一学时),具体安排在高一年段下学年的后半期。我们的做法是:教师设计好课程方案,精选或制作一些典型视频或图片,再配以分点讲析的画外音,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语文”。

我们开发、实施这四门课程的目的在于,教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并养成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这些校本化延展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通成为现实,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和样态,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育教学成效。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并把它开发成一种校本化延展课程,以便更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来开展语文教学。这一点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成熟、到位,需要继续探索好的路径和举措,作更深入的实践研究。

辅助性课程和延展性课程二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融通。实践证明,这八门课程充分发掘了离学生生活最近、对学生学好语文最有益的课程资源,同时也切实建构起了一个更为广阔、更有实效、更富营养的拓展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学时课程内容校本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学习不是“刷学时”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