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阳楼记》教学精微设计

2020-11-28董晓强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岳阳楼记语文思维

【摘 要】在《岳阳楼记》教学精微设计中,研究者引导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阅读方法厘清文章思路,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准确运用借景抒情手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探讨作者抒发情感的巧妙方式,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感基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关键词】《岳阳楼记》;三层级阅读理论;起承转合;写景技巧;语文思维

【作者简介】董晓强,南京市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岳阳楼记》。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起承转合的阅读方法厘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章景和情的关系,掌握写景技巧。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本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说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次间的关系。

【思考路径】

第一段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的缘由。第二段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概括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第三、第四段承接第二段的“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然则……得无异乎?”中“然则”是“如此……那么……”的意思。“如此”是对上面内容的替代和承接,“那么”表示转折。这两段是紧承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后,转向叙写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色时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何哉?”一句表明,文章的思路从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转向古仁人与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物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分析。“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问句,表达的却是肯定的情感,表明自己与古仁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情怀。第五段合拢整篇文章,收束全文。因此,文章分为四个层次:文章的由来、洞庭湖的景观、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作者的情怀抱负。四个层次从记叙到描写再到抒情最后到议论,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从感性的不稳定向理性的确立,层层推进、螺旋式发展。

【设计意图】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甚至可以说是最终的任务。所谓的学会阅读,是指学生如何将书面的词语进行转换,使这种转换达到自动化[1]。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不断建构属于自己阅读框架的过程。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这种结构既能形成一个发生、发展、转折、收束并循环往复的逻辑发展,也能将作者的情感脉络蕴含其间,具有含蓄之美。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沿着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阅读文章,可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白文章内在的义脉转换和发展。

(二)解码:分析文章景和情的关系,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层层推进的?

【思考路径】

1圈出文中的景物,并说说其特点

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段。第三段主要描写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船、薄暮、虎、猿等景物,相应的修饰性词语有连月不开、怒号、排空、隐曜、潜形、倾摧、冥冥、啸、啼等,构成了凄凉、阴森的意境特点。面对此景,迁客骚人自然会联想到自己不顺的境遇,从而产生悲凉凄苦之感。第四段主要描写了湖面、沙鸥、锦鳞、花草、皓月、渔歌等景物,修饰性词语主要有明、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翔集、游泳、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给人以恬静、愉悦之感。面对如此景色,迁客骚人则会暂时忘却自己的不顺,内心产生欢快之感。作者在写作时,将人的情致与景物特点对应起来,写出了迁客骚人的心情因外在景物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即“以物喜,以己悲”,关注个人命运的得失。

2第三段或第四段中的景物能否调换顺序,它们在写景技巧上有何异同?

两个段落的景物描写顺序不能任意调换。第三段从连绵不断的雨到阴风、浊浪,从日星、山岳再到商旅、檣楫,采取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层层推进。第四段中“至若春和景明……郁郁青青”,先整体描写湖面景色,接着细写沙鸥、锦鳞、花草等,采取由概括到具体的写景方法。“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先全貌写景,再聚焦水中的月影和湖面上歌唱的渔夫。可见,第四段主要采取由概括到具体、由全貌到聚焦的写景顺序。因此,两个段落的写景顺序都不能任意调换。

此外,在这两段的景物描写上,作者都采用了精致的对偶性语言。这种语言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生动的现场感,带领读者走进作者营造的情境,体会迁客骚人的情感。

3文章写了哪些人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的?

文章的抒情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第四、第五段。在第三、第四段中,作者主要描写了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色所产生的不同情感。面对凄凉阴森的景色,他们会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公平待遇,继而借景抒情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悲伤之情。面对和煦恬静的美好景色,迁客骚人就把酒临风忘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平待遇,内心感到无比愉悦。迁客骚人的悲伤之情和愉悦之感都来自外在景物的变化。他们的情感是“以物喜,以己悲”。

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说的是古仁人面对外界景物的心理活动不同于迁客骚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所想的是民和君,是整个天下,不因个人命运得失和外在景物而改变内心的情感。如果说迁客骚人的情感不为作者所赞同,那古仁人的做法则蕴含着作者的思想诉求。

文章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作者将自己和古仁人融为一体,将自己的理想追求直接表达出来。从迁客骚人的心境到古仁人的理想追求再到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在这条情感线上,作者的情感一步步显露出来,层层推进,最后通过一个问句达到情感的极点。

【设计意图】作品是作家的创作结果,无法直接展示作者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故其艺术奥妙、语言奥妙、为何采取这一表现手法的道理并不会明显地标示在作品中,只能靠学习者自己感悟、摸索,而这种全由自己摸索的方法鲁迅称为“暗胡同”学习法[2]。教学生阅读就是教会学生体会文本和语言的奥妙,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有胸怀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境界,也有关爱天下人的仁爱之情。作者并不是直接写出这种境界和情感,而是通过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对外界景物的不同情感,引出自己的理想抱负,层层推进,直至提出“微斯人,吾谁与归?”。这看似只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实则强烈表达了自己与古仁人一样的情怀,问句只是一种强调。

(三)评鉴:《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同为“记”,但在抒发情感的技巧上却有所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思考路径】

两者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但具体的抒情方式大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不同。欧阳修被贬滁州之后,与民同游山水,觥筹交错,感受山水之乐,他了解醉翁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因此文中景物全部为实写。与《岳阳楼记》相比,《醉翁亭记》对景物和人的细节描写更精致,更具现场感,这些描写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同时《醉翁亭记》反复出现的“乐”字,直抒胸臆,这也使整篇文章处处可见作者的情感。

《岳阳楼记》中所写景物并非范仲淹亲眼所见,他只是根据滕子京送给他的一幅画进行想象后写成的。作者先写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色时产生的情感变化,再写古仁人面对不同景色时生发的情感,继而引出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层层推进的,由他人到自己,不断升华。同时,作者鼓励滕子京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当胸怀天下,为君王和天下人分忧。

另外,《醉翁亭记》最后的问句是自问自答,可见全文的情感都是自我的抒发。《岳阳楼记》最后的问句,没有回答,这既是在问滕子京,也是在问其他读者,从而引发读者关照作者内在的情感。可见,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运用的抒情技巧也不同。

【设计意图】每篇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篇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转化中和,使文本成为联系、动态、转变、交叉关系[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篇文章的抒情方式有动态和交叉的关系。学生分析、比较和理解这些关系,能更好地形成阅读素养。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会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中如何区别?学生只有进一步厘清这些区别,才能提升阅读素养。教师通过对这两篇典型文章的具体分析和对比,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下,借景抒情的运用技巧也大不相同。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掌握了释义、解码、评鉴三层文本解读的目的和路径,则可把握整篇文本的脉络,甚至看清楚语文教学的框架。文言文的解读和教学历来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苦恼,不知从何入手,单讲字、词、句的意思太浅,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又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讲文本的深刻含义则又可能过深。三层级阅读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笔者在这一课的设计中,于释义层集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厘清文章脉络。解码层避开抒发了什么情感,转向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如何抒发情感,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感基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评鉴层的互文阅读,让学生在分析和比较中,明白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严文蕃,等,译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梅培军,黄伟.互文性阅读的教学形态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98-103.

(責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岳阳楼记语文思维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拥有一种“超能力”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推论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岳阳楼记》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