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康县优质生态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

2020-11-28秦明松吕先勃卢红良

绿色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烟区保康县烟叶

秦明松,吕先勃,卢红良

(湖北省烟草公司襄阳市公司保康县烟叶分公司,湖北 保康 441600)

1 引言

保康县位于鄂西北,东联古隆中,西接神农架,北迎车城十堰,南汇宜昌三峡,地处秦巴山脉边缘地带,荆山主脉横贯其中,境内地域辽阔,山峦重迭,山清水秀,植被良好,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 ℃,年均降雨量921.5 mm,年均日照1801 h,年无霜期246 d,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是优质烤烟生长的理想区域,是“金神农”品牌烟叶重要产区之一,也是环神龙架周边原生态特色烟叶开发重要区域。保康县从1988年开始种植烤烟,2012年烟叶收购量超过750万kg,受行业调控政策影响,近年来烟叶收购量控制在400万kg左右,烟叶产业是烟农脱贫、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烟田是烟叶生产第一车间,是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基本烟田范围内,开展生态烟田建设,推进生态烟田有序流转,建立长期稳定的保护机制,有利于优质生态烟田有效掌控、集中使用;有利于持续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升烟叶质量。近年来“中棵烟+高油分”生态烟叶市场需求旺盛,生态烟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生态烟田概念

生态烟田是指以“绿色生态、设施配套、产出高效、保护有力”为特征,与现代烟草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能满足优质烟叶可持续生产需求,耕作制度“以烟为主”的宜烟耕地。

3 保康县生态烟田建设现状

2005年以来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的基本烟田烟叶生产条件。借助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全县围绕9333 hm2基本烟田,累计投入20882.29万元,在基本烟田范围内持续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各类项目7722个,其中烟田水利设施1964个(包括水沲、水窖、塘坝1623个28.08万m3,管网256条1554.96 km,沟渠85条22.26 km,受益面积6955 hm2;机耕路40条57.06 km,受益面积2391hm2;烟叶调制设施4076项,其中密集烤房2307座(烘烤可管面积2618hm2),烟夹与分风板1003套,改造烟夹、散叶烘烤烤房土建部分714座,烘烤工场附属设施2座;烟草农用机械1305台套,其中通用设备896台套,专用设备409台套,可管面积1621 hm2;育苗设施334座,育苗可管面积3219 hm2;基本烟田土地整理3处,面积204 hm2。历时15年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改善了基本烟田烟叶生产条件。

2009年以来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基本烟田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从2009年开始,围绕“一基四化”,保康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践,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打造烟草农业。整合多方资源,建成湖北中烟“黄鹤楼”品牌保康基地单元,是湖北中烟省内两个K326特色基地单元之一。通过基地单元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烟叶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2019年以来的生态烟田建设着眼于生态烟叶的产出开展基本烟田建设。按照湖北省烟草公司“2232”烟叶发展战略统一安排部署,保康县2019年启动生态烟田建设,拟在基本烟田范围内建设优质生态烟田4667 hm2,建立以烟为主的生态烟田保护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土壤修复、轮作换茬、休耕养护等途径恢复烟田土壤地力,着眼于生态烟叶产出夯实烟叶高质量发展土地保障体系,将基本烟田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为保障烟叶产业发展,2005年县政府出台了《保康县基本烟田保护意见》,各种烟村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出台了基本烟田的保护办法,对基本烟田进行保护。

4 保康县生态烟田建设面临的问题。

4.1 生产条件较差

保康县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烟田不规则、分散、零碎,机械化作业难度大。

4.2 地力退化

烟农、种烟田块相对稳对,由于缺乏统一产业规划和轮作换茬制度,土壤保育措施落实不力,对植烟土壤保护不够,随着种烟年限增加,部分核心烟区烟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土传病害增加。

4.3 稳定难度大

随着国家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茶叶、药材、蔬菜、果树等传统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迅速,与烟争地的现象明显,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烟区尤为突出,严重挤占核心烟区、核心烟田。

4.4 布局不合理

部分烟区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烟叶面积大,但耕地面积不能满足轮作要求;部分烟区耕地面积充足,但烟农种烟积极性不高。

4.5 烟叶生产设施不配套

由于烟区布局调整不合理,加之部分设施,特别是烟用机械与烟草农艺融合度不高,造成部分产区一方面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烟叶生产需要;另一方面闲置较多。同时,部分设施建设较早,损毁较多,不能满足烟叶生产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5 保康县生态烟田标准

结合《湖北省优质生态烟田评价标准》保康县生态烟田标准如下。

5.1 生态条件

分布于海拔800~1200 m区域的平地、梯田及缓坡地(坡度≤25°),光温条件良好,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洁净无污染,符合NY/T852《烟草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5.2 规模

相对集中连片(坡地≥50亩,平坝地≥100亩),能满足2年轮作的烟叶种植要求。

5.3 土传病害

耕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协调,烟草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土传病害造成的烟叶损失率≤10%。

5.4 理化特性

以砂壤、轻壤、中壤、重壤土为主,具有较好的通气、透水和保水保肥性能,团粒结构良好。土层厚度50 cm以上,耕作层厚度20 cm以上。土壤pH值弱酸性至中性(5.0~7.5)。有机质含量中等偏高(15~35 g/kg),供氮能力中等,供磷钾能力中等偏高,镁、硫、锌、铜、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含量适宜。

5.5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

烟田道路、排灌设施、烟草农用机械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较完善;调制设施、育苗设施能满足50%以上优质生态烟田种植烟叶需求。

6 生态烟田建设的原则

立足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系统规划、建设生态烟田。

6.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以《保康县乡村振兴建设总体规划》为指导,立足现有烟区、烟农和生产规模,充分考虑土地承载能力、产业发展规划和烟区经济发展变化,兼顾稳定和长远发展。以生态条件好、烟农积极性高、烟叶品质优、风格特点突出、能适度规模连片轮作种植,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为生态烟田规划重点。

6.2 完善设施,突出实效

系统规划,分步实施,配套完善生态烟田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并重,实现优质生态烟叶有效供给。

6.3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有效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建设资源,充分利用已建设施、设备,优化配置,提档升级,进一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

6.4 优化布局,规模种植

优化烟叶生产区域布局,引导烟农适度规模,连片、轮作种植烟叶,精细管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6.5 完善机制,持续利用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生态烟田土地流转,实现对生态烟田的有效把控。注重土壤保育,持续提升生态烟田质量。构建生态烟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生态烟田可持续利用。

7 生态烟田建设

以“绿色生态、设施配套、产出高效、保护有力”为目标开展生态烟田建设。

7.1 查明烟田现状

全面调查、收集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和烟田土壤状况等资料,对资料进行核对、分析、整理,重点分析耕地类型、数量、地力、利用现状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对于大型综合体式的校园,往往招生规模都比较大,招生年级范围广,所需整合的功能也比较多。所以在密集的城市有限环境里要容纳很多的人和很多的功能,建筑体块就容易集聚增大,因而形成了巨构建筑[8]。大型综合体式校园结构模式属于联合发展模式,类似城市中的购物中心或综合大楼,建筑物集中在一起以减少占地面积,降低使用时间和移动频率。大型综合体式校园相较环形内院式用地没有那么紧张,但其建筑容量大与功能空间类型更加复杂。大型综合体式校园具有复杂的流线及相当多的不同功能分区,如何在庞大的建筑内部做出适当的整合变化,并留出学生的活动空间,这也是大型综合体式校园建筑的难点[9]。

7.2 划定生态烟田

按照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系统规划生态烟田,制定生态烟田宏观控制指标和总体布局。以满足工业企业对生态烟叶需求为导向,对照标准,划定优质生态烟田,落实到乡镇、村组和具体田块。全县以3个烟叶生产万担乡镇、17个千亩村为核心区,优化布局,切实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提升现有设施利用率。以自然田块为基本单位进行编码,纳入全省生态烟田GIS信息化平台,对田块精准定位,信息化管理。以田块为基础,开展片区登记。以50亩为最小基数,切实谋划好集中连片工作,确保轮作要求。

7.3 生态烟田评价

按照《湖北省优质生态烟田评价标准》,开展生态烟田评价,找出优质生态烟叶生产的障碍因子,明确改进方向和提升措施。按片区规模、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情况、地力水平,将生态烟田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区,分类管理。

7.4 生态烟田改良

7.4.1 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作物的生育期、养分的平衡协调供应等因素,以提升烟叶质量为前提,突出烟叶在整个轮作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合理采用轮作、套作、休耕等耕作方式。按烤烟与其他作物两年轮作的要求,科学安排不同作物组合,因地制宜地采取“玉米—烤烟—玉米—烤烟”“玉米—烤烟—大豆—烤烟”等轮作模式,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处理好其他作物与烟叶争地矛盾,确保烟叶生产优先地位。

7.4.2 开展土壤保育

大力推行土壤深翻、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调整pH值等土壤改良措施。鼓励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用量,将绿肥和豆科作物种植面积维持在合理比例,持续改善生态烟田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持续解决烟田耕层浅薄、板结、土壤养分失衡和土传病害增加等问题。

7.4.3 推行GAP管理

7.4.4 配套烟叶生产基础设施

围绕“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建设”“支撑绿色发展的新技术装备建设”3个主要方向,坚持“核心烟区和重点烟区优先、长期土地流转连片区域优先、地方政府重视和烟农积极性高的烟区优先”的原则,以适宜区为重点,以100亩以上连片区域为实施单元,按照已达标和未达标,宜建、可建和不宜建,分类建档,突出田、水、路、机综合配套,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要求,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对生态烟田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达标建设。

8 生态烟田保护

将优质生态烟田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基本方针。

8.1 建立生态烟田保护机制

8.1.1 生态烟田保护制度的建立

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为前提,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烟田保护制度,明确目标职责和保护措施,规范管理。积极争取县政府颁布生态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实施意见,为生态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提供政策保障。

8.1.2 生态烟田保护制度的落实

借鉴“河湖长制”管理机制,明确生态基本烟田保护办法,强化生态烟田保护制度的执行与监督。以合同中约定的方式与乡(镇)、村委会或村民签订生态烟田保护责任书,督导种烟村以村规民约形式,明确基本烟田范围和保护措施。对生态烟田范围及保护措施进行公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管理体系。

8.1.3 积极推进生态烟田土地流转

通过土地置换、土地入股、有偿流转等多种途径,深入推进生态烟田土地流转工作,逐步实现生态烟田向种烟大户流转,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生态烟田综合产出效益。

8.2 建立生态烟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将生态烟田保护与烟叶种植计划安排、配套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贴资金投入挂钩,对生态烟田保护好的烟区,优先安排烟叶种植计划,增加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对保护不力的,削减烟叶生产计划和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后续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以建设促保护。积极争取,优先将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安排在生态烟田范围内。建立生态烟田保护基金,加大对生态烟田投入。

8.3 建立生态烟田管理及预警体系

开展生态烟田监测系统及技术研究,建立生态烟田保护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开展生态烟田质量监测。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定点取样测试等技术,监测基本烟田面积、质量、生态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构建生态烟田数量、质量演变预警机制。

猜你喜欢

烟区保康县烟叶
河北烟叶含青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谈提高罚没烟叶利用率的途径
论山区县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晒烟叶
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困难与对策初探
基于GIS和FCM的宁乡植烟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宝鸡市植烟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烟叶饲喂山羊要小心谨慎
上杭县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宝鸡烟区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