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
——以江南园林为例
2020-11-28曹娜,王磊
曹 娜,王 磊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 天津 300384)
1 概述
中国园林起始于先秦和两汉,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启蒙时期[1]。秦代的宫苑与“一池三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开始蓬勃发展,时代的动乱、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得该时代的文化艺术得到创新,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几千年的中国园林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显现出来。江南地区继承了古代学者的造园风格,在苏州建造了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和狮子林等私家园林。除此之外,由于清初商业经济的发展,扬州的富人也建造了各种园林以供皇帝游览,如瘦西湖等古典园林,由此,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了巅峰。
中国的古典园林江南地区分布较多,主要集中在苏州、杭州等地,其中留存了许多私家园林。江南的造园活动以明清时期最为繁盛,这些园林为后世的研究和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中以苏州园林为例,多种造园手法应用其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造园手法与巧妙地构图技巧,赋予有限的场地以无限的风景,成为中国造园之典范。
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不论在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上强调一切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造园法则[2]。陈从周先生还在《说园》中提到,园林造园要注意“有法无式”,即造园有固定的规则方法可循,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当古典园林建造时,没有追求效益也没有急功近利,而是符合自然法则,并且适应当地条件,通过各种造景手法来丰富园林的内部景观,同时在整体上讲究起开结合,富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极具诗情画意的人工山水园[3]。中国古典园林虽然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风雨,但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天堂。
3 中国古典园林构图特点
在设计的角度上研究古典园林,处处尽显它的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早在园林的启蒙时期就已学会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因此,在园林景观中,有多种手段用来表达自然,以获得更美好更理想的境界以达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3.1 空间序列性
从整体角度上看,一个优秀的园林在布局设计上都会有很强的空间序列感。它们注重整体的结构布局,全园起承转合节奏紧凑,“起”即整个院子的入口,可以将游人直接带入院子的意境里,属于全园的起始点。“承”即承接、过度,如院内的回廊、游廊、园路等,具有组织人流、表明轴线关系的作用,通过某些造景手法逐渐将游人带入全园的高潮。“转”即院子的高潮部分,由平淡的空间到直接的景色转变,由普通的游览转入惊艳的主景,给人以震撼奇美的感觉,从而达到感官上的升华。“合”即边界,如园子的围墙、植物背景等,在感官上有收的感觉,既不让园内美景戛然而止,又能让人感受到游览已接近尾声。全园通过起承转合的序列设置让整体主次分明、收放得当,给人以最佳的游览享受[4]。
3.2 空间对比性
空间对比即全园在空间摆布上,有主有次,有扬有抑,通过主与次、扬和抑的对比,形成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以此来达到美的感受。
3.3 内向性与外向性
内向性与外向性即园林的空间性。内向型如庭院空间,其围墙、回廊均沿着园周围布置,集中体现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强调园内的中心景观,整体规模不宜太大,否则会导致院落空旷、景物单调、比例失调等。外向型如寺院园林,轴线感觉明显,多采用远景、对景的手法,已达到远眺水天一色的视觉感受,开阔而不压抑。
3.4 引导性
引导性即通过园内景观的布置达到引导游人欣赏园中优质景观,从而错过园中稍次的景观,使人有更好的游览体验。如游廊、园路等,引导游人从一个节点走向下一个节点,弱化了次要景观,烘托了主题。
3.5 层次感
层次感即节奏与韵律,传统园林中通过高差关系、林冠线、林缘线等创造出富有层次的景物,使得整体看上去丰富又不失秩序,充满意境。
4 造景手法的多样性
4.1 借景
江南园林的空间通常偏狭小,有时设计太多的景观会使空间变的更窄,产生压抑之感。而借景可以巧妙地避免这种缺陷并丰富园内景观。所谓的借景就是通过一定的重叠引导,利用空间关系巧妙地将不属于园内的景观融入到园中,从而弥补了古典园林小空间的不足,通过引入其他景观,使园子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5]。 例如,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堪称借景里的典范之作,将几公里外的北寺塔利用借景的手法巧妙地与园内风景融合为一体, 站在荷风四面亭极目远眺,仿佛北寺塔伫立在园内,既丰富了园内景观,又在感官上给人以园子很大的感觉。
4.2 障景
障景是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相对宽阔的园子,避免游人在游览的开始就将园内风景尽收眼底,而是在乏味无趣之后体验到豁然开朗[6]。同时有些也与当地风俗习惯相对应,人们不愿将自己视为珍宝的东西展现在大家眼前,往往存于后院以供自己观赏,因此用障景的手法欲扬先抑,以此来含蓄地表达园子的美。例如,当游览留园时,最先感受到的是一条狭长的曲廊,曲廊巧妙地利用建筑关系将园内美景阻隔开,在通过狭窄与幽暗之后,才能见到园内优美的景物,不仅使人叹为观止,更被造园者的智慧所折服。
同时,古典园林中的许多建筑都具有双重作用和功能,它们既是景观又是障景的重要工具。拙政园中的见山楼造型优美极具特色,伫立在园中本身就是一个绮丽的景观。但由于它的雄伟壮观体积庞大,挡住了后面的景色,因此也起到了障景的作用。游客自西向东走来,视线经过见山楼可以看到美丽的爬山廊,从压抑到开敞,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楼后粉墙黛瓦,古朴秀丽不亚于楼前景色,不禁让人驻足欣赏一番。
此外,那些山丘和丛林也可以起到障景的作用。 进入拙政园,从西侧小路入园,俯视可以看到小桥流水,仰望却看到宛如屏障的山林,参天大树下几座古朴的建筑,惊喜也随之而生。当然,建筑物内部的一些摆饰也具有障景的功能,如屏风等,被遮住的景物若隐若现,宛如人间仙境,耐人寻味。
4.3 隔景
隔景顾名思义即用某些建筑或山石、树木将景物之间分隔开,使其形成两个不同的孔健,阻挡游人的视线,避免两个空间的景物相互干扰。实隔则是用山石或者墙体将景物分隔开,而虚隔使用小桥、长堤等含蓄地将两部分景物区分开,使其在深度上更加丰富。
4.4 框景
框景即利用门框、画框或树木高大的枝干将某些优美的景物框起来,使之成为一幅优美的图画,增加景深,引人入胜。框景中利用漏窗透景的手法最为常见,通过漏窗外面的景物若隐若现的出现在眼前,虚实结合,有人仿佛行走在画中。
4.5 对景
对景是造园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即在甲乙相对两地分别设置优美的景物,不论游人驻足哪里向对面观赏,都可将对面的美景尽收眼底。如在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与射鸭廊、濯缨水阁与竹外一枝轩两两相对,使游人不论站在哪里都有美景尽收眼底[7]。
5 结论
造园艺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既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也没有优劣之分。造景艺术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构园得体,在不断的发展中追求创新。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园林艺术的美,作为古典园林的传承者与发扬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懂得随机应变,把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美深深植入自己的设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