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音像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及讨论

2020-11-28徐姗红

科技传播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像制品音像唱片

徐姗红

1 音像产业的含义

所谓音像产业,顾名思义与音像制品或相关商品有关,音像产业生产的商品即音像制品及相关商品,同时也涉及音像产业服务。音像产业产品的最主要功能为娱乐、教育,同时也兼具意识形态等功能。现阶段音像产业的载体主要包括盒式录音带及录像带、数字音频光盘及视频光盘,数字光盘也属于音像产业的主要载体之一。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上世纪80 年代起音像产业迅速发展与唱片业的兴起联系密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音像产业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和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涵盖音像产业研发生产、出版制作、生产加工、复制发行、产品服务等众多产业环节。

2 音像产业的分类

当前我国音像产业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基于出版产品进行产业分类,可以将音像产业细分为录音和录像两大类。录音产品是记录音乐与戏曲等内容的产品,传播载体主要为唱片、盒带、CD 等。录像产品记录的内容则为影音内容、百科内容、宣传教育内容等,其传播载体与录音产品有一定差异,主要为录像带、影音光碟(Video Compact Disc;VCD)、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等。

另一种产业分类方式则为基于出版节目的分类,可以将音像产业分为音乐、影视、戏曲、教育几大部分。其中音乐唱片、电影电视节目、戏曲曲艺节目占据着音像产业市场的绝大部分,这与娱乐媒体市场的迅速崛起及发展有密切关系。在音像产业中,上述三类内容的市场占比巨大,利润空间较大,投资风险也较大。近年来,文化教育类音像制品因出版资源丰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科教类音像制品逐渐成为音像市场中的畅销产品,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营销体系。

3 音像产业的发展

3.1 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从唱片业的开端延伸发展成视听产业。我国音像产业的出现起源于胜利唱片公司在1904 年灌录了京剧大师孙菊仙的唱片,加之4 年后“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的成立,标志着音像产业在我国的诞生。在我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和唱片厂均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直至解放战争胜利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接管大中华唱片厂,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音像产业的诞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唱片业为国营一统天下时期,形成了“中国唱片社-中国唱片厂-中国唱片发行公司”这一唱片生产系统,集唱片制作、出版、生产、发行为一体,形成较为系统的产业链条。

1979 年,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音像产业的全面发展,我国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建立音像产业生产制作基地,并在音像产业硬件水平方面逐步与国际相接轨。我国的第一张立体声唱片在1980 年出版发行,第一张CD 唱片在1987 年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音像产业与国际音像产业的差距逐步缩短。此时,我国音像产业已具备“出版制作-加工生产-批发销售”规模体系,各大音像企业和中小型音像公司也逐渐向专业化的公司转化。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背景下,音像产业的垄断逐步被打破,音像制品载体由单一唱片发展为多种载体竞争的局面,产业形态初步形成,加之音像制品防伪措施不断升级、相关法律及管理条例逐步出台,使我国音像产业在90 年代后半期达到新的高点,但20 世纪随后几年又跌入低谷。

3.2 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世纪初,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较好态势,在前一阶段的低谷中逐步调整,开始新的爬升。在新的转机下,音像产业注册资金、总资产也有了较大增长,自此以后我国音像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音像产业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出版,即音像产品的开发、制作、出版;第二部分是工业化生产,即音像产品的复制;第三部分是发行销售,即音像产品的批发、零售与租赁等。总体而言,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及产业链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并不是在宏观政策的主导下有序发展的。但我国音像产业链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同时也是符合生产规律的,与国际音像产业的体系、产业链等相吻合。但我国音像产业体系受到历史积弱等因素的影响显得比较脆弱,音像产品的出版制作环节被少数企业控制,产业链条的下游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源逐步向上游渗透,表现出音像产品发行企业介入音像产品出版制作的显著特点。

目前我国音像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逐步形成视听产业的“大格局”,是文化领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 现阶段音像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思路

4.1 强化人才开发

音像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文化竞争与音像产品创新竞争中建立核心竞争力才能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而音像产业文化竞争与音像产品的创新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我国音像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现阶段音像产业中不乏出版制作、复制生产、销售发行的人才,但仍缺乏专业化人才。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向“互联网+”、面向大数据、面向云平台,面向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音像产业载体,音像产品的制作、研发、设计、运营等各个环节均需要既懂得艺术、又掌握技术的人才,因此音像产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更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需要不断提升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4.2 完善产业链条

自从我国加入WTO 后,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以其资本优势强势入驻我国音像市场,并凭借其完备的产品开发、产品制作、产品经营体系迅速抢占音像产业的市场份额。这一形势下,国内音像制品的消费者不断被分流,并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音像产业化发展势必要重新调整产业结构,促使音像产业格局更加合理。音像产业效益低、规模小,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被吞并或被收购的命运。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下音像产业只有实现跳跃式发展,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需要组建有实力的音像企业集团,一方面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中小型音像企业,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发挥音像文化资源的价值,打破音像产业发展条块分割的产业格局。

4.3 凸显民族特色

伴随音像产业化发展的逐步深入,与国际市场接轨是一大趋势。但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战略下,音像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优秀中华文化的广袤土壤,在引进优秀音像产品、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分依赖进口、过分推崇和复制国外模式。积极开发本土民族音乐和文化,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使命,不断研发立足本土文化的音像产品,不断输出中华文明。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还应将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结合点,更好促进音像产业化发展。

4.4 实现技术创新

技术是音像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音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应用。在新的传播语境下,音像产业化发展需要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积极开发新的传播载体,积极推广应用新的制作技术,积极创造新的音像产品形态,促进音像产业与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

5 结束语

音像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资源,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技术,未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都要摆脱单一媒介质,形成系统的产业链条。面临宏观背景,音像产业化发展应突出重围,抓住契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与其他强势媒体、互联网同台竞技。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相信音像产业化发展前景可期,能够真正链接产业链,链接产品与用户,围绕目标群体加强竞争力,逐步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音像制品音像唱片
大自然的唱片
谈音像制品主题出版选题的切入点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坏唱片
出版发行
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Paste” by Henry James
黄梅戏的音响化、音像化与歌曲化
全媒体环境下国家图书馆音像制品服务建议
公共图书馆音像制品采购价格困境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