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未来馆展览教育实践
2020-11-28刘渤
刘 渤
未来馆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是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简称JST)下属的事业部。占地面积19636平方米,展览面积7950平方米[1],分为地上8层地下2层建筑物,其中3层5层为常设展厅,1层为临时展厅,3层外面的公共空间有一个小型儿童活动场地,7层为球幕影院。与其他博物馆不同,未来馆的闭馆时间是星期二。我们去参观的时间是星期一,公众人数不多,以带孩子的父母和游客为主。通过一天的参观活动,未来馆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主题鲜明、亮点展品突出、与文化和艺术深度融合。
1 面向未来,展示日本领先的科学技术
未来馆的展览展品紧紧围绕“未来”二字,让公众感知人类科技探索的前沿方向。未来馆虽然只有两层展览内容,展品数量也不是特别多,但其中几件代表日本最先进科技成果的展品都给人以极度震撼的参观体验,例如机器人ASIMO 表演和未来馆的象征Geo-Cosmos 地球宇宙。这些展品既让普通公众耳目一新,也让专业人士叹为观止。
ASIMO 机器人是目前智力和身体能力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由于外形乖巧可爱,动作灵活自如,每逢其表演时,几乎馆内2/3以上的观众都会聚集到表演场地。除了外表时尚可爱,它的核心能力更是让科技内行赞叹不已。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连续“单脚跳”和“双脚跳”的人形机器人,还拥有躲避行人、准确抓握等能力。仅这一个展项就充分展示了日本领先世界的控制技术。
另一个标志展项就是Geo-Cosmos,它是根据毛利卫馆长“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共同分享从宇宙看到的美丽地球”的愿望设计制作,直径为6.5m,表面镶嵌着约100万个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用超过1000万像素的显示屏真实地映射出闪耀在宇宙空间里的地球。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了有机EL 显示器的“球体显示器”,几乎能实时显示我们这颗星球上正在发生的一切[2]。Geo-Cosmos 悬挂在天井中央,从5楼贯穿到1楼,观众可以在1楼的躺椅上仰望不断变化的地球,也可以沿着圆弧形的空中楼梯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从观赏的角度看,这是一件融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性于一身的展品;从技术的角度看,也展示了日本领先的显示技术。
2 常展常新,用基本原理讲好科学故事
未来馆展品更新很频繁,据工作人员讲,一个展项一般1~2年就会更新改造。笔者在2015年8月前往未来馆参观,一年之后再次到访,3层和5层均有三分之二的展品已经更新。而其展品更新,未必是要应用更加先进的展示技术,而是更加注重用一些基本原理讲好科学的故事。
例如,3层刚刚更新的一件展品是关于人类活动与灾难之间关系的大型展项。经向工作人员了解,该展项是毛利卫馆长的创意。整个展品的创作灵感来自最常见的科技馆展品“小球旅行记”。其设计目标却是要讲述非常复杂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灾害的科技和社会问题。展品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物质和能量,通过小球的滚动触发代表不同灾害的机关,最终展示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传染病等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能量和物质的变化反馈到自然界,又影响到灾难发生的循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工作人员讲解和演示才能让公众了解其中的关系。而设计者通过用纯粹的机械和物理运动让公众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日常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引起公众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公众通过约束自身行为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此外,同样的原理还用在了碳循环和数据传输原理等展项中,运用几颗运动的小球为公众讲述了完全不同领域的科学故事。“小球旅行”是科技馆展品中的经典内容,同时也是非常受青少年喜欢的一种形式。运动着的小球可以代表数据、能量、物质等一切事物,并且能够把平时感觉很抽象、微小或宏大的东西具体化,让公众实实在在地感知到设计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深入到我们想要讲述的科学故事中。以上这些展品虽然展示手段很简单,但是他们表达的科学原理和科学内涵却很丰富,这充分体现了未来馆展品设计人员的创意和策划能力。
3 挖掘内涵,将科技与教育、文化、艺术深度融合
未来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技教育更多注重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重视体验和互动,促进公众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广泛联系,而不是单纯把科学知识传递给公众。其展区和展品的设计思路均与传统科技馆单纯介绍科普知识的方式所不同,展览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基础学科、基本原理的介绍,更注重对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挖掘,让参观者体会到科技给环境、生活带来的变化,从科学发展的历程中体验科学、感受未来,去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例如,未来馆一个应用云技术的展品,其创意是让孩子给未来的研究者写一封信,然后沿着自己在触摸屏上画出的路线上传到远处的未来,公众可以通过长长的投影屏幕看着自己亲手写的信飘向遥远的未来,引发深刻的思考。这个展品虽然应用了云技术,但是其重点是让青少年在动手的同时要动脑思考,思考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如何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
此外,展厅氛围的营造和展品外观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简约、朴素的审美理念。例如,未来馆3层展厅两侧是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展示墙。近些年日本每年都有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凸显了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但是其展示方式却极为低调。每位获奖者仅是一个A4纸大小的玻璃板,上面有获奖者手写的一句话,下面是获奖时间和奖项、研究领域信息。展板与公众的视线高度一致或略低,给人以亲切之感,更代表了科学家与公众平等交流的姿态。此外,未来馆对日本科学家成果的展示也力求把复杂的科学装置用简单的形式重现,例如用一个房间的灯泡展示日本科学家当年发现某种宇宙射线粒子的装置,凸显了对老一代科学家和成就的致敬。另外,展厅的休息区、长椅等也都很有设计感,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修饰展厅。
4 重视核心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未来馆正式工作人员约100余人,内设机构主要有展品科、企划科、对外交流科、公共关系科、综合办公室等。常设展厅每层一般会有2~3名正式工作人员,负责总体运行和表演讲解。通过阅读此前的调研报告,我们了解到未来馆中的辅导员通常是具有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负责在展厅中与观众进行较为专业的科学交流以及设计各种科学交流活动[3];这些人员是未来馆科学传播的主要力量,也是重点培养的人才;工作满5年后,他们将有机会去向其他部门或单位供职。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也看到,他们的辅导员工作非常忙碌,要根据时间安排承担不同展品的教育活动和表演。
其余的公众服务主要依靠志愿者,特别是随时接受公众答疑的工作都由志愿者负责。未来馆原有注册志愿者约600人,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2016年志愿者刚刚进行调整,人员有所精简,不再招收75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目前能够保证每天20人左右。暑期以大中学生为主,平时以退休人员为主。
5 结语
除教育活动和场馆运行之外,未来馆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展品创意、策划。未来馆的展品设计制作方式,大部分采取创意策划由馆内负责,展品的设计和制作分别外包给不同的专业公司。一些展品由活跃于第一线的科技公司担当构思、规划、监督,并由未来馆的工作人员与研发公司探讨设计程序然后制定展示方案。由于展示尖端科技的展品难以理解,还会招聘企业退休人员担任志愿者来详细解说,例如我们参观时三菱公司生产的火箭助推器旁边就是一位该公司的退休人员在进行志愿服务。全馆的展品维修也整体外包给长期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