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发展思路
2020-11-28戴月
戴月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战线的同志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力求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作为宣传思想工作战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作为阵地的守护人,更应该自觉对准标杆,脚踏实地学本领,努力在“四力”上下苦功,力争打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各种新的传播载体正冲击着人们的信息收集方式,网络、微博、手机,现在的抖音、自媒体等,各种媒体互助互动、共融共生,它们正以其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介格局。出版业亦是如此。从全球范围内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放眼如今的出版业,几乎每家出版社都已经意识到并都已经自觉或被动地加入了这个新的形势,可以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传统媒体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站稳立场,练就出版人的“无影脚”
出版人的脚力,也就是要站稳脚跟,首先讲的就是政治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是出版人的第一标准,在任何形式下都不能动摇。毛主席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出版工作,出版工作也要政治家办报。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例子早已证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在利益至上的当今时代,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其他因素,会出现一些文化品位不高的出版物,对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即便没有不良影响,也是出版者安于平庸,没有体现出出版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忘记了出版者应该“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出版初心。作为一名不忘初心、牢记出版使命的青年出版人,我们应时刻站稳立场,不忘初心,出版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产品。
出版者的脚力,除了要能“立定脚跟”跟党走,还应指走出书桌,走到群众中去。出版人应多跑勤跑,不惜脚力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才能创造出生动有灵魂的作品。这是一个信息更新快,出版价值稍纵即逝的时代,各种渠道、各种媒体融合发展,如果还仅仅沉醉于自己的小书桌,根本就跟不上这个变化的时代,更何谈发展。因此,出版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要不惜脚力,立定多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好作品。
2 明辨是非,练就出版人的“火眼金睛”
如何发现选题,如何选择选题,如何抓住选题,这就是出版人的“眼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层层环绕的事情本质,如何从纷纭嘈杂的世间万象中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审读编辑书稿时,时刻绷紧政治弦,瞪大双眼,对一些方向上模糊、导向上不明确、取向上有瑕疵的,还有含有历史虚无、低级庸俗以及抹黑英雄的,作者具有反华背景的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明辨是非,坚决剔除或者弃用。
眼力的第二层意思,是要对行业和专业的发展具有“洞察力”,春江水暖鸭先知,要做一只先知春天的小鸭,必定要对这片水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根据水温的变化预测春天脚步的远近。出版亦是如此。全媒体下,出版行业各种新业态往往是起的快,落的也快。这时就要看一个编辑眼界的开阔与学养的深厚,要对一个事件或一个新生十五进行评价定性,凭借的就是对出版业内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出版政策的理解、渠道的整合、资源的利用等等。
如日前正在热播的某偶像剧,尽管男女主角因此剧获得极高人气,但却在结尾中被发现剧情中地图有问题,撇开其他不说,单就这个错误,就足以说明,编剧及审片者的眼力不足,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全媒体形势下,编辑面对的不仅仅是图书,还有像公众号、微博等的内容策划等,可以说,处处皆要把关。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版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只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妖魔鬼怪”,并及时消灭,才能取得最后的“真经”。
3 勤学多思,练就出版人的“最强大脑”
脑力就是指编辑的学习能力。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一名编辑,需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除了要成为本专业的专家外,还要成为各方面的“杂家”。这是因为编辑需要接触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储备的知识就比较杂,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就无法辨别稿件中一些事情的真伪,出现知识性错误。比如我们经常热议的一些抗日小说中,出现的一枪打八百里、步枪击落飞机等笑话,还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中频频出现的如水果食物不符合历史等情节。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唯有读书学习。要多读多想,不能因为自己是做书的,就不愿意再读书。要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不能泛泛而读,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在遇到困难时,才有能力和经验去处理和应对,从而能更加从容地走出困境。
提升脑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停止思考。在全媒体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太快,我们只有不断跟从这个变化的时代,不断思考,不断更新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欧阳修形容他的一个朋友读书用功,用功到什么程度呢?即使“三上”也在读书。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这是提倡人们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时读书,随处读书。如今,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是很多人的第一信息源。编辑需经常思考后随时记录,比如在刷微博时,如果看到一个好的选题或有意思的选题、想法,可以马上用手机记录下来等等。
4 静心雕琢,练就出版人的“神笔马良”
笔力是一个综合的体现,前面讲的脚力、脑力、眼力的最终落脚点就是笔力,也就是专业素养,即平时所说的案头工作,这是编辑能力的物化体现。人们常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是一个速食的社会,什么都要讲速度。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忙,都在赶,赶着挣钱,赶着工作,似乎一停下来就要被甩到时代的后面。对于编辑来说,越是这个时候反而越需要静下来,因为只有静下来才听到心的声音。但静下来并不等于停下来,而是告别浮躁,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本书,对待每一个选题,把作品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争取打造一个,成熟一个。这,就是一个编辑的笔力。比如,在对图书进行审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编辑都是急匆匆地赶进度,连最基本的错别字都消灭不净,更何谈信、雅、达。
在全媒体下,编辑的笔力锻炼还应该表现在自己动笔上。传统上讲,出版人是为他人做衣裳。似乎我们只要把稿子改一改就可以了。但新形势下,一本图书不仅需要我们编辑,还需要我们配合各种媒介的发行,这就经常需要我们动笔策划,如文案、广告语甚至书评、序言等,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练笔,多写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会坐在书桌前改稿子,还要走出去,与作者一起创作,多查阅资料,让作品更规范、更准确、更生动。我们应该向老一辈出版家学习,不仅做一个出版家,还要做一个学问家。
5 结语
脚力、眼力、笔力、脑力是一个有机体,相互贯通,密切相连。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以“四力”为抓手,站稳脚跟,以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力争打造精品。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舆论引领能力。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个时代,作为一线青年编辑,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潜心钻研技术,苦练本领,秉持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增强编辑“四力”,为人民贡献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