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扶贫剧的新表达
2020-11-28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早在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加大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购买排播力度,科学规划,分批次、有节奏地推出,确保好作品进入好平台、好时段,实现最佳播出效果。与此同时,广电总局还公布了22 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其中,《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花繁叶茂》等剧作分别在央视第一频道和湖南卫视等频道播出,在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收获了较高收视率,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自广电总局部署重点电视剧剧目创作工作后,“精准扶贫”这个主题似乎成了一个时髦的热词,不少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扶贫剧似乎成了国产剧的一个‘新风口’。”扶贫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既离不开政策东风的支持,又与自身展现的新风貌不无关联。
1 扶贫剧在当下的发展现状
扶贫剧的题材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属于自己的表达特点,它既有发展受阻也有多方扶持的情况出现,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以往谈到扶贫剧,不少观众可能会将其贴上“假大空”“不真实”“喊口号”“苦情戏”等各类负面化的标签,这其实也反映出了过去扶贫剧在创作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高大全而忽视了观众的内心感受。扶贫剧不同于爱情、悬疑、战争等类型的电视剧,其本身政策导向性较强,背景主要集中在远离都市的乡村,同时演员多为年龄偏大且并不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体。而剧集本身的情节,则将重点放在宣讲党的政策方面,其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因而,从这些剧集本身的特点来看,扶贫剧创作几乎和当下热门剧集所需要的元素,如俊男靓女组合、奇幻主义色彩、大制作大场面以及强烈的悬疑色彩格格不入。而当下观剧的主要受众,则是城市生活当中的年轻群体,扶贫剧本身所带有的这些特点很难对这一群体产生吸引力,因而扶贫剧所要达到的宣传效用,也就意味着将会大打折扣。
可以明确地注意到,以往除了《乡村爱情》,农村题材电视剧及扶贫剧很难在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形成较大反响,而《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的收视率居高不下,我们也不能说它就是最经典的,只是与同时期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相比,《乡村爱情》中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幽默诙谐的台词语言更“接地气”。同时,乡村更多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并彰显出以李子柒为代表的“奇观化”创作和华农兄弟为代表的“田园牧歌”式创作,并没有将乡村全景式彰显出来,而是带有极强的娱乐化属性。与此相对照,扶贫剧本身不温不火的原因也便在于其娱乐性不足,无法适应年轻观众的观剧习惯。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过于重视政策宣讲,忽视了人物性格塑造和人物关系的构想,而宣讲模式也以口头宣讲为主,在剧作方式上并不高明,而《乡村爱情》具有较高话题度的原因,正是在于其极强的娱乐性。因而,受制于自身的创作特征,一直以来扶贫剧无法取得轰动效应和话题效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在历经了一段时间的创作瓶颈期后扶贫剧迎来了新的春天。当下一批扶贫剧,突破了自身题材限制,积极在剧作方面下功夫,对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进行深入挖掘,同时积极迎合年轻群体观剧习惯,对扶贫剧这一主旋律题材影视剧进行创新,从而显现出带有极强生命力的新风尚。
2 扶贫剧应如何突破自身限制求发展
笔者认为,要想使新时代下扶贫剧的创作日渐繁荣,做到即有收视率又有艺术观赏性,赢得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青睐,创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扶贫剧的剧作模式。
2.1 小处着手,精准叙事
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往往意味着“宏大叙事”,也就是着手国家政策和时代潮流,对全剧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宣传方向进行着重展现。然而,许多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却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当中,作品通常表现出僵化生硬、空喊口号的创作形式,或是剧情流水化、套路化,人物形象扁平,缺乏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从而影响观感,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然而,近期上映的一批扶贫剧,却将“扶贫”这一宏大主题落在日常生活与各处细节上,通过提炼扶贫工作中的典型人物,使得全剧更加接地气,切实贴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直抵观众内心深处。“近年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都在积极寻求更契合于当下的艺术表达,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探索符合主流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叙事文本和形式,或宏大叙事见生动细节,或鲜活叙事见典型人物,或细腻之处见真情实感。”如:《绿水青山带笑颜》就是将关注点定位在一群满怀梦想与热情的返乡创业青年人身上,通过“开民宿”这一乡村生活的简单剪影,勾勒出扶贫路上青年群体创业拼搏的宏伟画卷,记录了一个美丽乡村的生态经济发展历程。
另一部扶贫剧《花繁叶茂》则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切实做到“接地气”,在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上贴近人民日常生活。其典型案如主角唐万财,编剧将该人物塑造成一个极具小聪明的“普通人”形象,生活中不时流露出自己的圆滑属性,面对身边的各色人等,他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当工作或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他不乏各种鬼点子,如剧集开始时的“跳楼风波”中,剧中人物马老三因索要工资而跳楼闹事,唐万财以正值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引发低血糖为理由,劝他饮水进食,却又趁人不备在水中加了泻药,使马老三因腹痛而不得不下楼寻找厕所,这场“跳楼风波”也消弭于无形之中。开场的这一情节设计,迅速将唐万财的“小聪明”特征塑造出来,而在同时,乡村复杂的现实情况,又通过这一充满喜剧效果的戏剧冲突,深入浅出地刻画出来。虽然工作中缺乏严谨态度和博大胸怀,但唐万财对扶贫事业的满腔热忱又很真诚,让人难以评判出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他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小处着手,将视角放在小人物、小事件上,并由此作为着力点,展现扶贫路上的广阔现实,成为当下扶贫剧的新特点,也成为拉近群众、宣传政策的新风尚。要想拍出一部高质量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者应该像精准扶贫一样,用独到的视角发现素材的感人之处,然后精准叙事,在一个个笑中有情、喜中有泪的故事中,轻松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大叙事,自然能获得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
2.2 放眼全局,不避矛盾
当下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新”,不仅仅新在视角方面,更体现在视野方面。以往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往往会出现“假大空”的问题,主创人员在创作剧集的过程当中,仅仅关注在乡村建设事业中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着重展现英模人物自身心系国家、乡村的人物特点,然而,对于乡村的实际问题和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却很少着笔,忽略了当下实际。因而,这种创作方式,很容易拉开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着重宣传的扶贫政策、扶贫理念也无法深入人心,根本无法取得与观众之间的共鸣。
然而,当下上映的扶贫剧,却将自身视野完全打开,既宣扬扶贫工作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又关注乡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观众带入感极强,能够切实感受当下扶贫的困难与扶贫工作者的信念。比如,在《花繁叶茂》的开篇,主创人员借主人公唐万财之口,说出了当下扶贫工作当中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扶贫镀金。一部分扶贫干部根本不是为贫困群众谋幸福、谋发展,而仅仅是将扶贫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基层经历,将基层经验作为自身今后升职的跳板,从而让自身仕途更加稳固。针对这个现实中普遍存在又尖锐的问题,以往的扶贫剧压根不敢涉及,生怕过不了审核,但这使得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脱轨。但《花繁叶茂》没有回避现实矛盾,更没有刻意拔高或美化,让观众毫无违和感。虽说扶贫剧创作的立意要宏大,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但具体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等也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我们要看到扶贫工作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矛盾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借影视作品的口展示出积极合理化解矛盾的途径才是媒体人要传递的一种正能量。再比如第一集里,“两位新来的第一书记乘车前往村里,因当时未脱贫还没修路,道路崎岖不平,开车就跟开船一样晃悠。还有剧中部分村民因怕花钱对‘三改’有顾虑,因种地收入低纷纷要外出打工等情节,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而另一方面,在扶贫工作中,村民、乡民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未能脱贫或是阻碍脱贫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电视剧《我的金山银山》中反映的十分贴切。为了实现村里致富,汤家营村引入旅游项目,然而项目需要对村内老旧建筑及落后产能进行拆除,使得村民为了拿到更多拆迁补偿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在自家土地种满果树的,有带领工厂工人在工厂门口直接抗拆的,有带头与村委会唱反调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村民的这种无理要求直接打乱了汤家营村的扶贫计划,使得村支书等人的扶贫工作举步维艰。这种村民自身因素导致的贫困问题,在以往的扶贫题材电视剧中几乎无法看到,然而近期大量扶贫剧都有意识地针对此类情节进行深度创作,挖掘扶贫工作中的深层问题,既体现了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创作态度,又为剧集本身增加了戏剧冲突,保证了剧集的观赏性。同时,这种创作态度最重要的作用,是从全景层面表现当下扶贫工作中各方面现实情况,从而让观众更贴近扶贫工作的真实状态,增强剧集本身的感染力。
将自身创作视野聚焦在整个扶贫工作的全局,既关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又不刻意规避现实矛盾,让全剧彰显真实风格,为扶贫群体的无私奉献勾勒出最精彩的荧幕画面,成为当下扶贫剧创作的一大全新亮点。
2.3 创新结构,多线叙事
以往的扶贫剧,常常采用最传统的戏剧结构,单线式地描绘主人公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解决方案,人物则围绕“扶贫干部+村干部+村民”为叙事核心展开,即代表了国家扶贫政策和时代先进趋势的扶贫干部来到乡村,与当地村干部经历摩擦、矛盾并不断磨合之后,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而当下扶贫剧则对传统的叙事结构进行大胆创新,既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又全方位地展现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拓宽了单线叙事的局限性。
最早将创新叙事结构纳入到剧本创作中的剧集当属《最美的乡村》。前期没有过多的宣传,几乎“裸播”的扶贫攻坚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一经首播后,连续多日占据收视排行榜首位,并获得众多好评。它的热播不能完全归功于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的剧目,而是因为编剧在建构扶贫剧的框架和丰富扶贫剧的内容上面下了一番功夫。由于扶贫题材广泛,各地脱贫攻坚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一,因而具有较高的创作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把农村扶贫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写进剧本中,《最美的乡村》别出心裁以单元剧的形式进行故事展开,有别于以往的扶贫剧单一讲述某时某地某村在扶贫政策和村干部引领下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模式。《最美的乡村》中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扶贫模式,该剧在三个单元中塑造了三位具有强烈代表性的扶贫干部唐天石、辛兰和石全有,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长期驻扎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临时派遣工作组人员以及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这三位主角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却在不同情势下走进扶贫队伍,然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又是一致的。所以三个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对应了当下扶贫工作中扎根乡村、下乡扶贫、回乡创业三大主题,也包含农村“三改”、土地流转、产业升级等重要课题,将扶贫这一宏大命题进行全景式展现。同时,三个单元之间从扶贫工作切入、深化融合再到最终实现乡村发展,按照现实生活中扶贫工作的逻辑线索进行推进,既让剧集所展现出的历史维度得到延展,也让全剧所进行的主题表达得到了深化。
此外,“多线索交叉剪辑也极大提升了本剧的叙事节奏,本剧每一集的剧情发展都十分紧凑,戏剧张力十足,更适应当下年轻观众在互联网平台所养成的倍速式收视习惯。”对传统叙事结构进行创新,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纳入到观众视野中,既是扶贫剧本身的发展需求,也是当下扶贫剧迈入新阶段的影像表达。
3 结语
从聚焦生活细节,到拓宽创作视野,再到创新剧作结构,当下扶贫剧已然焕发出不同以往的生命力,既满足着广大观众的视觉体验,又描绘着扶贫路上的宏伟蓝图,新时代的扶贫剧较之于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不应该是扶贫剧创作的高峰。当今时代影视剧创作正在经历跨越式的大发展,观众对那些千篇一律、平淡乏善、内容华而不实的“高大上”剧作并不买账。所以,想要创作出更多风格多样、叙事感人、结构新颖的扶贫题材主旋律影视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前文中所赘述的,扶贫剧的题材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该种类型电视剧的深度创新,值得每一位影视剧创作者进行深思熟虑和大胆尝试。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被老百姓喜爱的扶贫剧可以搬上银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