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英语新闻的编译策略
——基于江苏某科技组织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南方某高校外国语学院英文网站建设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译文受众思维

1 课题基本情况介绍

本团队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名翻译专业的学生发起,由一名指导老师带领。自2017 年12 月以来,本团队已在学院英语网站发布新闻编译作品44 篇,在江苏某科技组织英文公众号上发表作品48 篇,形成了稳定的供稿关系。

团队目前共有12 名长期编译学生,其中4 名审校员,8 名编译员,两人一组,分为四组。团队实行“精细化”的翻译项目管理模式。

第一步,四组编译员每周轮流编译一篇稿件,组长于每周一发出任务提醒。

第二步,各小组在开始编译前,须将所选的中文新闻原文发到工作群内,审校员依据文章主题、内容、来源等判断是否适合编译,并提醒相关注意事项。

第三步,编译小组开始编译,可借助机器翻译、搜索引擎资料查询、人工翻译等方式。

第四步,编译完成后,由审校员先修改,指导老师二次修改,最后返还到编译员手中进行修订。修订工作可能往返数次,直至满意。

第五步:将完成的作品交给宣传平台的负责人,经其审核,给出意见,发布作品。团队严格按照“分配—选稿—编译—审稿—贴稿”的五步分工来开展工作,形成了分工协调的编译小组,保证编译作品的质量。

本团队通过大量编译实践,深刻反思,初步总结出了英文网站建设及英语新闻编译的一套模式,包括组织层面的“谁来编译”、传播层面的“为谁编译”以及学术层面的“如何编译”。本文将从以上3 个角度,分析目前英语新闻编译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译目的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 英语新闻编译中的主要问题

在两年半的编译实践过程中,团队发现,英语新闻编译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组织、传播、学术。

2.1 组织层面:谁来编译?——编译团队的问题

从组织管理层面来看,目前存在英文网站建设及英语新闻编译的极大需求与编译人员的缺失及编译团队管理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除了部分双一流高校和传统外语类高校,以及部分拥有较多国际业务的大企业已经建有较完善的英语网站,许多高校的二级学院、中小型企业等仍缺少有效的英语宣传门户,来作为自身的国际交流名片。原因有以下两点。

2.1.1 缺乏优秀的编译人员

以高校为例,英语新闻编译人员承担着选稿的责任,这意味着需要熟知学校(或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动态,同时英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与新闻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将目标锁定两类人群——英语教师和英语高水平较高的学生。

高校教师往往身兼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英语新闻的编译。另一人群是英语专业或新闻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少会有新闻、传播这类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课程,更多则偏重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因此本科生对国际新闻领域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新闻专业的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中文新闻的学习上[1],自身的英语能力不足以原创英文稿件,且用人方会更青睐于有英语专业背景的学生,因为“新闻编译”的根基还是“编译”。

2.1.2 缺乏成熟的编译团队

因为多种原因,英语新闻大多由中文新闻编译而来,包含了“选稿——改稿——编译——校对——定稿”五大过程。选稿、改稿、编译通常由学生独立完成。而由于英语新闻具有“发表”的严肃性,因此团队中需要一名老师或资深编译担任审校。通常情况下,编译团队需要至少三个月的稳定输出及团队合作才有可能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编译团队。

由于学生并无专职岗位的牵制,校园新闻编译团队常常经历人员变动,导致团队不能得到健康发展、稿件产出的频率不够稳定。这也会对英文网站的建设和稿件的编译产生一定阻碍作用[2]。

编译人员培养及团队建设的问题是整个编译模式的基础框架,因此也是需要最先解决的一大问题。只有具备了一支配合默契的专业团队,编译工作才能得到保障。

2.2 传播层面:为谁编译?——译文受众的问题

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霍尔曾经提出了“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概念[3],指出英语新闻编译本质上是一场跨文化交流活动。然而,目前的英文网站上,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忽视受众。

2.2.1 忽视受众的信息需求

忽略受众的实际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新闻点的定位不准,导致信息无效,冗余情况严重。

以高校为例,中文新闻稿通常会罗列学校的各种奖项、称号,或是记录领导讲话、教授来访等,以显示学校名望。然而,国外受众和合作高校可能更关心与教学、生活及科研直接挂钩的信息,如学校的硬件配置、为留学生提供的研究机会及经济支持等。译者由于对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了解不准确,或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全面介绍本校情况,可能常常直接将原稿件全部译出,导致了英语文本缺乏中心或焦点,影响英语读者的阅读效率。

例1:原文:胡教授在情绪的神经编码等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意义与潜在应用价值并存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她在进展快速且竞争激烈的系统神经科学领域成果辉煌,建树卓越,特予此奖。

译文:In the frontier fields of brain science like th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emotional value,Dr.Hu has made a series of original systematic achievements wi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value①.

“在……系统神经科学领域成果辉煌,建树卓越”与前文“在……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原创成果”属于语义重复,如全部翻译出来,其实会造成读者重复接收信息,中心不明确的问题。

2.2.2 忽视受众的思维模式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如果在编译过程中无法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就会产生扰乱读者阅读思绪、破坏读者阅读体验的情况[4]。

1)中国人曲线思维,西方人直线思维。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二字,往往拐弯抹角,步步铺陈才落到最后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型的,体现在语言中便是“先背景,后结果”。

而西方是“直线思维”,即所谓的“开门见山”,先把中心思想表达出来,然后再对想说明的次要信息进行阐释。这反映到语言上便是“先结果,后背景”。

例2:原文:通过这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方式,参观者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近距离欣赏这幅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

译文:Visitors can appreciate Leonardo da Vinci’s most iconic works of art in a fascinating way through this new immersive experience.

例2 是典型的汉语习惯表达语序,“通过……,某人以……的方式做了……事”。先说方法、背景,再说结果和重点。这与英语先讲结果的思维习惯不同。

2)中国人主体思维,西方人客体思维。所谓主体是指行为的施动者,所谓客体是动作的承受者。主客体的界定在于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汉语习惯对主体与客体不加以明确的辨析;而英语习惯严格区分主客体,强调客体作用于主体、客体对于主体的影响。

例3:原文:贵州册亨布依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布依族聚集地。

译文:Ceheng Bouyei Autonomous County,Gui zhou province is inhabited by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Bouyei nationality in China.

在中文的思维模式中,通常是“人”聚集在“某地”,但是在译文英文时,却可用“is inhabited by”这一被动语态,“某地”被“人”聚居。这体现了英文的客体思维,强调客体作用于主体。

2.3 学术层面:如何编译?——编译过程的问题

学术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标题、词汇、语用三方面。

2.3.1 标题

好的标题不但要言简意赅地传达出稿件的中心思想,更要发人深省,吸人眼球[5]。如果处理不好,英文稿件标题往往僵硬直译(如初译),不能做到“神形兼备”,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例4:原文:中国电动汽车之父着眼于下一场变革,认为氢燃料是未来

初稿译文:With eyes on the next revolution,China’s father of electric cars sees hydrogen as the future

终稿译文:Father of Chinese Electric Cars:Hydrogen is the Future

“Father of Chinese Electric Cars”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全文,如果放在标题中间就难以吸引读者眼球,按照中文语序放在句首更为显眼。

2.3.2 词汇

词汇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译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的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国外受众常常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才可以更好理解这类中国独有的词汇;同时,译者本身的理解错误也会导致编译失误,影响原意的传达。

例5:原文: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

初稿译文:the practices of major enrollment and major training

终稿译文:the practice of enrollment reforms advoc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choose their specialty after one-or two-year general education...

“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是我国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举措,将其简单理解为“主修科目”,译成“major enrollment and major training”属于错译,受众也无从理解。

2.3.3 语用

语用层面与翻译伦理密不可分。由于汉语注重辞藻华丽、意义深远,而英语则更倡导语言表达的真实客观,译者就需在秉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同时适当变通,向受众传递最得体的信息,切忌透露出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意思。

例6:原文:外国语学院的两位选手发挥稳定,沉着应对,展现了南师外院学子的风采,为南京师范大学、为外国语学院赢得了荣誉。

初稿译文:The two students from the SFLC played steadily and calmly,showing the competence of and winning honor for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SFLC.This debating competition has deepened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German debate...

终稿译文:The two students from the SFLC made their way to the top 16,winning the third prize.

例6 中,“发挥稳定……赢得了荣誉”本意是为了体现该校学子的优异成绩,但实际信息量并不大。从英语习惯及新闻目的出发,则可以简化这一段,直接给出(下文的)关键信息。

3 翻译目的论

根据汉斯·弗米尔(Vermeer)翻译目的论的观点,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英语新闻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国外英语读者,根据新闻发布平台的差异而分别作用于如外国学生、企业、政府、媒体等[6],他们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条件,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因此,为了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英语新闻的编译要以目标受众为关注点,明晰英汉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选用更易为目标受众接受的方式。这样才能让中国的声音真正传播出去,为国际受众有效地接受[7]。

4 改进意见与解决方案

4.1 加强编译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因为英语新闻涉及到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且常与国家外宣工作相结合,因此编译人才需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素养、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英语及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向ESP 有所倾斜。鉴于许多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升学、就业时都会将新闻传媒、国际政治等作为自己的发展或转型方向,如今英语专业不应只局限于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传统课程,应该引进更多复合背景的教师,为感兴趣的英语专业学生打好新闻学、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开设如双语编辑、新闻翻译等双学科融合性课程[8]。

其次,“英语+新闻”复合型人才需要培养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编译工作的源头在于选稿,编译人员需要选取公允客观、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的题材。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出现在世界舞台,这就需要编译人员把握好我国思想意识动态,紧跟时代潮流,掌握中国特色新词汇的表达。

最后,编译人员需要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需要了解英语新闻的文体规范与风格,还需要对其他国家的自然与人文背景都有着深刻的把握,了解读者的阅读口味,熟悉读者的文化体系,这样才能选取可读性强的文章[9]。

总之,编译人员的培养需要学生、老师、学校、社会的各方面配合。学校和社会也需要为英语新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锻炼场所,让他们在亲身体验和国际化平台中把握时代脉搏,练就团队写作能力,加强翻译项目管理水平。

4.2 贴近新闻受众习惯

4.2.1 信息需求

中文新闻媒体注重全文篇幅构建及人物故事塑造;而英语新闻更注重明晰的架构和生动的细节。因此,要想使英语网站的建设达到最优化,编译人员就需要掌握英语新闻的报道模式,使英文译文更贴近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另外,编译团队聘请以英语母语人士为顾问,可以在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及编译过程注意事项等方面不断改进。

4.2.2 思维模式

英汉互译要求中西方思维模式的转换。符合受众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在新闻编译过程中尤其重要,因为跨文化交流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还是为了传递观点,建立良好关系。

如前文所述,汉语思维是曲线、主体思维,英语思维是直线、客体思维。因此,译者应优先考虑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转换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同时,编译工作者需经常阅读外刊和外文原著,思考句子和文章的脉络以及思维逻辑,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以更贴切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思维吸引读者。如例2,译为英语时,常常会先表明最终结果是什么,即“近距离欣赏这幅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然后通过in、through 等介词以及which、that 等关系代词继续添加细节。

4.3 翻译过程常见策略

本文从受众角度出发,总结出了编译过程中的常见策略。

4.3.1 标题

针对标题层面的繁冗枯燥、重点不明等编译问题,本文总结出以下两种解决策略。

1)调整语序。标题直接反映了新闻的主要人物,通过调整语序,不但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助于读者对于文章重点的把握。如例4,通过调整“中国电动汽车之父”的位置,以及将原标题的逗号改为冒号能更好地突出文章核心观点“Hydrogen is the Future”。

2)巧用问句。可以将标题设成问句的形式,从而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英语选择疑问句中包含的对比关系往往可以一笔点出文章要义。

例7:原文:AI 给作文打分?懂AI 的教师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译文:AI teachers or teachers who make use of AI?

例7 中的英文标题保留了中文标题的问句,并通过or 连接的两个选择引起读者的比较与思考。

4.3.2 词汇

针对具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表达,考虑到国外受众的认知水平和编译活动的交际语境,在编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增译,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如例5,译者首先必须弄清楚“大类”的具体含义:指教育部所倡导的允许学生在接受一年或两年通识教育后自主选择专业,然后,再进行增译。增译法也包括注释增译,即通过添加脚注的方式对译文的专业术语、环境背景等方面作出相关的解释性阐释,或依据客观事实对原文中某些片面的部分进行修改。

4.3.3 语用

针对语用层面的翻译问题,本文提出的策略为:采用灵活多样的编译口吻。

编译稿件的过程就像是作者通过译者与读者进行沟通、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多元化的交际思维,在编译过程中注重口吻,把握好编译的“度”。如例6,译者在编译时只需以客观的态度陈述比赛获奖事实即可,否则会显得过分骄傲炫耀。

中文新闻的口吻往往过于正式,会给国外受众带来浓厚的宣传气息和居高临下之感[10]。相比之下,英语国家的政府网站大多见非正式的口语化表达,不但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能使读者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由此可见,在编译过程中,译者不但需要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出准确的表述;也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采用灵活恰当的编译口吻,充分实现译文的价值。

5 结语

在过去的两年半间,本团队通过在高校和政府机构新媒体平台上的实践活动,探索英语新闻编译的诸多环节。针对“缺乏编译人员与团队”这一组织层面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建设项目化管理编译团队的解决方案;针对受众需求这一传播层面问题,本文提出了应了解信息需求,转变思维模式的改进方案;针对语言处理方面的具体问题,本文重点提出标题翻译中的语序调整和巧用问句,对特色词汇翻译巧用增译,以及采用灵活恰当的编译口吻的解决方案。本文为团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出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英语网站建设及英语新闻编译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注释

①本文举例所引用的语料均为已在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发布的真实语料。

猜你喜欢

译文受众思维
思维跳跳糖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译文摘要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I Like Thinking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