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加工编辑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2020-11-28

科技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黑马语言文字稿件

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人员承担的。编辑的能力与素质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决定了出版单位是否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获得长远健康的发展。数字化时代既为编辑的加工工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也带来不小的挑战。编辑如何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提升语言文字能力

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是当好加工编辑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是编辑的基本功。这是因为,编辑工作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工作,编辑经常通过出版物把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传播到社会上,能产生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还直接关系到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质量和发展前途。编辑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水平的重要意义。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熟悉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

编辑的工作是对各类稿件进行加工整理,使其符合出版规范。因此,编辑要做好规范工作,就要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比作者更熟悉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这类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方案》《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以及集合了相关标准文件的图书,如《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编辑常用法规及标准选编》,等等。编辑必须掌握好这些规范,夯实基本功。

1.2 养成经常查字典的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各种查询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纸质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古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可以为编辑解决疑问提供依据,既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使编辑在与作者沟通时能拿出较为权威的依据,增强说服力。例如,笔者曾经有一次将一份稿件中的“常年累月”改成“长年累月”,结果被作者认为改错了,于是笔者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展示给作者看,便打消了作者的疑虑。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纸质工具书也进行了相应的数字化,有了App 应用。如商务印书馆就推出了《现代汉语词典》的App,不仅价格比纸质版的低廉,而且增加了纸质版没有的功能,如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辨析、书写笔顺等。笔者下载了该App,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马上拿出手机进行查询,非常方便。相信类似的App 产品会不断地开发出来,编辑应多留意,并在工作中加强使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

1.3 扩大阅读量

要切实提升语言文字能力,编辑还应当多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扩大知识面,即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在出版实践中,编辑工作的对象是各类稿件。这些稿件质量的好坏与作者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作者写作水平高,稿件质量好,对编辑来说,改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但是这样的作者、这样的稿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实际工作中,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相当部分的稿件质量一般,需要编辑下大力气去规范。如果编辑长时间接触这样的稿件,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也会慢慢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因此,编辑要有意识地加大工作之余的阅读量,多读一些名家作品、规范的教科书等,增加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样,在改稿的时候,才会轻松地“输出”,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多阅读的另一个作用是扩大知识面。出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杂家”,即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许多的常识,而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些都要求编辑工作在工作之余多阅读、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新陈旧的知识,从而具有较广博的知识。

1.4 加强行业内的学习

审读加工是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工作过程中,编辑往往是一个人、一支笔、一本稿件而已。这一特点容易导致编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编辑应当多与同行交流,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与同行交流,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工作过程中向其他的同事学习。稿件的加工过程包括三审三校一通读及质检。编辑要认真处理每个环节的加工意见,遇到疑问,可以跟该环节的同事进行讨论,许多的疑惑就是在不断的讨论中解开的。笔者曾经复审过一本稿件,里面有一个词语“计算力”,初审编辑将其改为“计算机”,笔者也想当然地以为应该这样改;但是终审编辑又将其改了回去。终审老师解释说,他之前也不了解“计算力”这一词,但觉得改成“计算机”不对,查询相关资料后,又将词语改了回去。从中,笔者学习到很重要的改稿经验,就是不要想当然,以免犯“变正为误”的错误。

除了在工作中向其他同事学习,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工具进行学习,比如,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像“咬文嚼字”“木铎书声”“编辑校对”等。这些公众号,几乎每天都会更新推文,有的致力于介绍现实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纠正语言文字使用差错;有的及时发布国家标准、业内资讯;有的传播专业的编校知识,搭建沟通的交流平台,开展线上培训。经常关注这些公众号的推文,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编辑能力就会逐步提高。除了公众号,现在还有直播、网课等多种形式,为编辑开展自我教育、提升个人能力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这些数字化工具使用起来很容易,编辑只要有心就能学会。

此外,编辑还可以通过“以考促学”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编辑密切相关的考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这是行业人才选拔、评价的重要标尺和提高行业人才队伍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类是出版行业技能比赛,如编辑熟知的“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这一赛事面向全国35 岁以下的编辑,是加强青年编校人才选拔培养,促进青年编校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举措。编辑参加这样的大赛,能够通过技能练兵指导实际工作,把出版技能和新技术应用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与全国同行同场竞技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2 提升判断能力

编辑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判断过程。对每一份稿件,编辑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衡量,分析判断其是否合格,是否可以出版。这种判断能力是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编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判断能逐渐做到迅速而准确。

出版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因此,编辑在衡量一份稿件时候,首先要判断的就是其政治性。如何提高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呢?

2.1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信息泛滥、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时代,编辑更应该注重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工作。

除了阅读纸质的经典著作,编辑还可以通过2019 年上线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强国”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平台。该平台上有海量的学习资源,使用方便,坚持每日学习,用好这一工具,能够随时随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有些稿件的政治性问题并不明显,是隐含在文字之后的,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才能发现。笔者曾经审过一本作文书籍,里面举了几个中国留学生的例子,中心意思就是中国留学生素质不高,其在国外的某些行为给国人抹黑,而在同一页面又列举了外国人素质很高的例子。单独看每个例子没有问题,但是放在一起对比,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比外国人素质差。这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出版导向的。

2.2 学习与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规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编辑应该掌握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规定,要大致了解其中的内容。常用的有以下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等等。编辑只有了解其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减少稿件中的错误,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比如,在实际过程中,几乎每本稿件都会遇到著作权问题,有的是文字侵权,有的是图片侵权,还有的是字体侵权。如果编辑熟知《著作权法》,那么不仅在审稿时能发现相关问题,而且在跟作者沟通这一敏感问题时,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使作者易于接受编辑的修改意见。

3 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化时代,出现了许多智能工具,帮助编辑查找稿件中的错误,优化工作流程,极大地方便了编辑的工作;同时,图书材质和载体的多样化也对编辑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熟练掌握纠错工具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常使用黑马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对Word 文件、PDF 文件和方正排版文件进行全文搜索,查找如中英文的错别字、不规范标点,以及政治表述不当等错误,我们编辑给这一过程起了一个形象的名称——“跑黑马”。在使用这一工具时,存在两种不好的偏向。一种是过于依赖该工具,认为稿件只要跑了黑马,就不会有大问题;另一种是不太重视跑黑马,觉得用处不大。笔者认为,编辑是一项既有规范性又有创造性的工作,黑马软件的作用是帮助编辑查漏补缺,加强文稿的规范性,因此必不可少,但不能代替编辑的主要工作。在使用这一软件时,笔者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即不要在稿件加工初期跑黑马,而是等稿件到了清样的环节再来跑黑马。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原稿到清样要经过多次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如果从一开始就跑黑马,在后面的加工环节中产生的错误就无法查出,不得不在最后清样又跑一次。这样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工作效率。现在的许多稿件字数都较多,多在20 万字以上,跑一次黑马、处理一次黑马提示的错误,往往要花上大半天乃至一天的时间,所以在加工初期跑黑马,效率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如果一开始就跑黑马,把文稿中的错误检查了出来,看似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实则是有点偷懒的做法,因为这些错误不是编辑自己在改稿过程中找出来的,而是软件找出来的,编辑就少了锻炼的机会,时间长了,反而会降低业务水平。因此,在清样环节跑黑马,既兼顾了效率,又能使编辑自己得到锻炼。此时黑马软件查找出来的错误,往往是编辑的知识盲点,把这些错误记录整理下来,日积月累,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3.2 学习数字化审稿流程

传统的审读加工工作是在纸稿上进行三审三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读加工流程将会重塑。目前正在推进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其中的“复合采编系统”与加工编辑的工作息息相关。在这一系统上,可实现在线排版和审校、编校排合一,必然对编辑的工作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在进行“复合采编系统”的试点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部分编辑已经适应了这一系统。和传统的审校流程相比,该系统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查找更多的规范性错误,如错别字、图表序号不连贯、前后文内容重复等,减轻编辑加工环节中的重复性工作。由于是在线审校,该系统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Word、PDF 等相关软件的操作,这对于习惯了用一支笔在纸质稿件上工作的编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面对出版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趋势,编辑应该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学习,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时俱进。

3.3 了解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数字化时代,图书材质和载体变得日益多样化,例如,有配套的PPT、音视频材料,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通过在线直播等获取相应材料。因此,现在不少出版社都有了技术编辑。一本立体化的图书的出版,少不了技术编辑的加持。

跟技术编辑打交道时,加工编辑至少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及相关术语,比如“后台”“UI”,等等,以便理解技术编辑的工作,顺利地对话,并解决出版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稿件质量的把控。

猜你喜欢

黑马语言文字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黑马”诞生记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刚加入“黑马+云孵化”的Udesk融到300万美元
黑马会
黑马会